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0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55篇 |
内科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12篇 |
特种医学 | 45篇 |
外科学 | 130篇 |
综合类 | 95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48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目的 探讨尺、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尺、桡骨髓内钉系截面为圆形的实心直金属棒,其直径可分为3.5 min、4.0 mm、4.5 mm和5mm等规格,锁孔直径为2.7 mm;配有扩髓器和瞄准器.2001年8月至2005年7月,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骨不连患者31例,男26例,女5例;年龄20~72岁,平均40.2岁.单纯尺骨骨折6例,单纯桡骨骨折6例,孟氏骨折5例,盖氏骨折1例,尺、桡骨双骨折10例,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3例.结果 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4.3年.根据Hertel前臂骨折愈合分类,28例骨折愈合(包括3例骨不连患者),愈合时间10~17周,平均14.2周;2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骨不连.根据Anderson等前臂骨折功能评价标准:26例为优,2例为满意,2例为不满意;1例为失败(术后6个月桡骨骨不连,予加压钢板内固定和植骨治疗,骨折愈合).尺、桡骨交叉愈合1例,桡神经浅、深支损伤各1例,无髓内钉松动、断裂及切口感染.27例取出内固定,未发生再骨折;4例因患者原因内固定未取出.结论 尺、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可用于治疗单纯尺骨或桡骨十骨折、尺、桡骨双骨折、骨不连等前臂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期短、再骨折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2.
背景近年来不断报道用自体周围神经植入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但功能恢复尚不满意.目的探讨自体肋间神经不同移植术式对治疗脊髓损伤疗效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SD大鼠60只,来自苏州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76~291
g. 方法采用SD鼠,经T8,T9平面切除4 mm长的半侧脊髓制成脊髓半切模型.分3组,分别用6~8条纤细的肋间神经节段按近端白质-远端灰质和近端白质-远端白质两种桥接术式填充缺损处,对照组用明胶海绵填充脊髓半切残腔.饲养4~6周,观察结果.主要观察指标动物活动能力Tarlov评分,斜板试验,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种术式受试鼠的后肢功能部分恢复,术后6周,A,B组Tarlov评分分别为(2.0±1.58),(2.1±1.20)分,均高于对照组,斜板试验临界角度分别为(42.2±2.94)°,(42.1±1.46)°,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镜下见移植组织存活、充填于缺损处,部分与脊髓组织融合;组织、功能的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两种术式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脊髓半切模型可能是研究周围神经植入的合适模型,肋间神经可能是适合的周围神经植入材料,周围神经的桥接术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3.
对于周围神经断裂伤、重建神经连续性是恢复神经功能的惟一方法.对于断端没有明显神经缺损的周围神经损伤,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单纯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束膜缝合)延用了近百年,但是很难达到相同功能束对接,总会有部分神经束未能正确对合. 相似文献
184.
目的 建立稳定的高效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CHO),以便于大量生产纯化IGF-1蛋白.方法 采用脂质体将IGF-1的表达载体pSec-IGF-1导入CHO-K1细胞中.转染后用含潮霉素B(hygromycin B)的选择性培养液进行筛选,挑取耐药克隆,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化法对阳性克隆进行分析.结果 转染细胞在选择性培养液中生长出多个耐药克隆,Western blot检测示8个克隆表达上清出现与预计值相符的约7.7kDa的特异性条带;ELISA结果显示有2株表达量在2.0μg/ml以上;免疫组化检测,筛选到的阳性克隆细胞有IGF-1的表达.结论 建立了稳定的高效表达IGF-1的CHO细胞株. 相似文献
185.
186.
背景:众多的研究已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基质合成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并参与调节骨改建及修复的一系列过程。目的:观察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对骨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及能否构建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人工骨,提高骨缺损修复质量。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3/2005-05在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体外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通过反转录病毒转入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并与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脱钙骨基质材料复合。方法:BalB/C裸鼠15只制备颅骨8 mm缺损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和空载体细胞组将两种不同植入物脱钙骨基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和脱钙骨基质/空载体细胞分别植入颅骨缺损部位,空白对照组仅造模,不进行任何干预。造模后4周处死动物,取出颅骨进行组织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转染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的表达。同时收集转染后细胞上清,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②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基质材料复合物共培养3,6 d后的生长情况。③颅骨缺损模型大体观察。④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造模后4周各组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①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中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及蛋白的表达。②扫描电镜观察转染细胞与脱钙骨基质共培养3 d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脱钙骨基质材料表面已有大量细胞黏附并向深部空隙长入;6 d时脱钙骨基质表面黏附的细胞处已分泌出大量胶原纤维;而空载体细胞组各时间点黏附细胞数和胶原纤维产生量则均较少。③造模后4周各组植入物周围均无明显炎症反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植入物与颅骨缺损结合紧密;而空载体细胞组植入物可推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无新骨形成。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植入物与颅骨缺损结合紧密,骨折缺损区有新骨及血管形成;空载体细胞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较少;空白对照组缺损未见修复。 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脱钙骨基质复合物具有较好的骨缺损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87.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的优缺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虽然后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内非常重要的韧带,具有很多功能,能够限制胫骨过度后移,限制伸膝位侧方活动及膝关节旋转活动. 相似文献
188.
ASRTMXL金属大头髋是新一代人工髋关节,假体间具有独特的"液体薄膜润滑"作用,可降低假体关节面磨损率,较好地改善术后假体长期生存率.另外,假体间具有大直径"头-臼"设计,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假体间撞击,增加关节的稳定性.ASRTMXL金属大头髋是一种新的骨科技术,目前国内尚无文献报道,笔者结合金属大头髋的特点和有关文献及1例手术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9.
背景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械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以Kaneda代表的钉棍系统,一类为以Z-plate等代表的钉板系统.它们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但这类器械均为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国内普通患者难以承受.作者在各种胸腰椎前路钢板系统和国人脊柱解剖特点的基础上,研制出一套适合国人胸腰椎形态学特点的前路新型钛合金钢板(NTP).目的对DunnⅢ,NTP,Z-plate等3种前路内固定器生物力学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设计抽样调查.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和南通市虹桥医院放射科.对象实验于2003-05/08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工程研究所完成.选择15具健康成年人体新鲜脊柱标本.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T12~S1)15具,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分别以DunnⅢ、NTP、Z-plate固定,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测量3组标本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等4种工况下的载荷-应变变化,载荷-位移变化.结果15具成年人体新鲜脊柱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在最大载荷500N下,Z-plate平均应变最小为410 uε,NTP平均应变其次为430 uε,而Dunn平均应变最大477 uε;脊柱的平均纵向位移,Z-plate组最小为2.23 mm,NTP组为2.38 mm,而Dunn组的平均纵向位移为2.85mm.胸腰椎骨折采用三种前路内固定器固定后,在脊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NTP、Z-plate均优于DunnⅢ(P<0.05),而NTP和Z-plate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TP和Z-plate系统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能有效恢复失稳脊柱的稳定性,是较为理想的前路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190.
目的 评价应用锁骨钩板联合喙肩韧带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 法 20例陈旧性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病人采用锁骨钩板联合喙肩韧带重建喙锁韧带治疗。全部病人获得随 访,随访6~24月。结果 按Karlsson标准进行评价:优良16例,满意4例。患者无感染,无金属内 固定物折断及松动,肩锁关节无再脱位或半脱位。结论 应用锁骨钩板联合喙肩韧带重建喙锁韧带治疗 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固定可靠,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