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0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30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背景:交锁髓内钉在治疗桡骨多段骨折、骨不连、骨质疏松性骨折上显示独特的优越性,但置入远端锁钉可能会损伤桡神经深支。 目的:对桡神经深支与交锁钉内固定时的相关解剖进行分析。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测量实验,于2002-11/12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人前臂尸体标本44侧由苏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游标卡尺由振华教学仪器厂生产。 方法:前臂标本44侧解剖显露桡神经深支,将肱骨外上髁与Lister结节连线和桡骨头关节面凹,关节面凹下 1.0,1.5,2.0 cm,桡神经深支穿入旋后肌平面,桡神经深支跨越桡骨平面等6个面的交点,依次标记为A,B,C,D,E,F 6个点。 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关节面凹下1.0,1.5,2.0 cm 3个定点在屈肘前臂旋前、中立、旋后位与桡神经深支的水平距离。 结果:关节面凹下1.0,1.5,2.0 cm 3个定点离桡神经深支的距离依次减小;进钉点选定后,在前臂按旋前、中立、旋后位顺序依次变化时,进钉点离桡神经深支的距离越来越远。 结论: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宜于屈肘前臂中立位,在肱骨外上髁与Lister结节连线上,距桡骨头关节面凹约1.5 cm的位置,由前臂后外侧向前内侧插入远端交锁螺丝钉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2.
目的:分析完全加压超声联合彩色血流多普勒显像对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方法:随机抽取2006-03/09择期行全膝关节初次置换患者42例59膝,其中左膝14例,右膝11例,双膝17例。均选用美国Depuy公司含庆大霉素骨水泥固定假体。置换后(13±2)d均由专人做双下肢完全加压超声联合彩色血流多普勒显像检查和静脉造影检查。 结果:完全加压超声联合彩色血流多普勒显像检查共发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2例,有症状者3例,其中单膝1例,双膝2例。血栓部位均在远端,其中左下肢者5例,右下肢者3例,双下肢者4例。静脉造影检查共发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者7例,有症状者3例,其中单膝1例,双膝2例;血栓部位均在远端,其中血栓部位在左下肢者3例,右下肢者2例,双下肢者2例。与静脉造影检查相比,完全加压超声联合彩色血流多普勒显像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面,其精密度达到0.714,特异度为0.80。 结论:采用完全加压超声联合彩色血流多普勒显像检查可以形成特定的声像资料,与静脉造影相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113.
后角肥大型盘状半月板的动态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后角肥大型盘状半月板的动态分析,探讨后角肥大型盘状半月板的形成原因.资料与方法 总共4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后角肥大型盘状半月板,另一组为随即选取的板型或凹面镜型盘状半月板.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膝关节伸直位MR扫描,再令患者适当活动膝关节,然后膝关节维持在屈曲30°位进入磁体扫描.分别观察前后两次扫描半月板的形态变化,并测量半月板后缘的最大厚度.结果 20例后角肥大型盘状半月板患者中,有9例在活动后半月板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变化,最大厚度明显降低,转变为板型或凹面镜型盘状半月板.而板型或凹面镜型盘状半月板没有发生明显形态变化.两组病例在伸直位向屈曲位变化时半月板后缘的最大厚度的改变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后角肥大型盘状半月板可能是板型或凹面镜型盘状半月板变形后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4.
肱骨近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5%,其发生率与骨折疏松有明显关系。其治疗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并发损伤、骨折的类型、骨质量以及治疗方法、内置物的局限性和医师的技术。应针对不同患者、骨折类型和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5.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中枢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变化,探讨微透析技术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以及脊髓损伤与大脑中枢反应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损伤组、对照组和正常组,损伤组定位脑内纹状体,运用微透析技术检测大鼠脊髓损伤前1 h,损伤后0.5 h,2 h,6 h,24 h,72 h其脑细胞外液(ECF)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选取谷氨酸含量([Glu]d)和天门冬氨酸含量([Asp]d)为兴奋性氨基酸的主要参考值。结果大鼠脊髓损伤0.5 h后脑内[Glu]d和[Asp]分别为损伤前基础值的(402±10)%、(642±7)%(P<0.01),然后逐步回落,于伤后24 h大致恢复正常。结论由于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是大脑内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因此脊髓损伤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一过性升高提示大脑皮质、脑干网状结构正常状态对脊髓易化作用在脊髓损伤后所依赖的神经递质水平受到显著影响,而且微透析技术可以较好地检测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构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 方法:用RT-PCR法从人肝细胞克隆IGF-1基因,并将其连入Psec Tag/FRT/V5-His载体,用脂质体法转染CHO细胞,将转染细胞上清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用MTT法测定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成功扩增210 bp的IGF-1基因,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具有7.7 kD特异性条带。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随转染细胞上清的浓度、转染细胞上清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结论:成功构建分泌型IGF-1真核表达载体,其表达产物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17.
Tenor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Tenor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进行评估。方法自2001年2月~2004年8月,对42例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Tenor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侧后方植骨融合术。结果40例经平均2·5年(1~4·5年)随访。30例Ⅰ度滑脱和7例Ⅱ度滑脱完全复位(占所有病例的92·5%),另3例Ⅱ度滑脱复位达90%,解剖复位率为92·5%。融合率按Lenke标准:A级65%,B级22·5%,C级12·5%;疗效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72·5%,良20%,可5%,差2·5%。结论Tenor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固定牢固,适用于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8.
目的:以关节镜为标准,确定3D-Volume-FFF-T1WI对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8个人膝关节行关节镜检查及3D-Vloume-FFF-T1WI矢状位扫描。矢状位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处理。MR图像每个髋股关节分内、外髌骨面、股骨滑车面与关节镜图像逐一对照分析。结果:关节镜下发现102个病变软骨面,3D-Volume-FFF-T1WI对软骨病变的分级和关切镜分级间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3D-Volume-FFF-T1WI结合MPR评价髌股关节软骨退弯和关节镜评价关节软骨有很好的相关性、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比较观察足部动静脉脉冲系统和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动静脉脉冲组(A组)32例,术后即刻使用,24h×7d;低分子肝素组(B组)34例,术后12h首次使用,每日1次,连用7d;对照组(C组)30例,未予任何干预措施。所有患者术后7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DVT发生率A组15.6%,B组11.7%,C组40.0%(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近端DVT发生率A组3.1%,B组2.9%,C组20%(与前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和低分子肝素均可显著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动静脉脉冲系统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对药物预防DVT的软组织副作用有顾虑时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0.
上中胸椎椎弓根-肋单位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上、中胸椎椎弓根—肋单位的CT测量,探索胸椎弓根外螺钉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例阴性结果的胸椎CT扫描图像,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48.8岁,对T1~T8测量下列解剖指标:椎弓根横径,椎弓根钉道长度,椎弓根—肋单位横径,椎弓根外螺钉钉道长度,椎弓根外螺钉内倾角,椎弓根外螺钉最大内倾角,椎弓根外螺钉最小内倾角。结果:胸椎弓根—肋单位横径(12.97~18.88)mm明显大于胸椎弓根横径(5.03~8.67)mm,胸椎弓根外螺钉钉道长度(46.05~61.47)mm明显长于胸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36.92~41.74)mm,椎弓根外螺钉内倾角从T1~T8有递减趋势,且均有一个相对安全的误差区间。结论:胸椎弓根外螺钉技术安全性高于胸椎弓根螺钉技术,使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