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62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14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在头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软件进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探讨新的半自动减影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100例患者经过头颈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期间使用特殊的头部固定装置利于图像配准,通过减影软件将增强前骨骼的三维模型从增强后的数据中减去,得到头颈部血管减影图像.(1)让1名有经验的操作者分别对这100例患者进行常规血管成像和减影血管成像,记录图像处理时间.(2)让2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双盲评价两种方法做出的头颈部动脉图像并按质量等级(1~5级)进行评分. 结果:(1)两种图像处理方法所需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14.30±2.25 min vs 11.01±1.89 min,P<0.01),减影组比常规组明显节省了时间.(2)两位盲法观察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7,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合两位观察者的数据,常规法与减影法得到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评分为2.93±0.36 vs 4.22±050,P<0.05),减影法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法图像.结论: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操作简便、省时,较好的克服了常规方法难以从骨骼中提取血管的难题,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2.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99,自引:4,他引:9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包括40例无明显心脏疾患的志愿者,25例冠心病患者,2例经皮冠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5个月和1例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MSSCTCA)并行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其中25例冠心病患者并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此为金标准,比较MSSCTC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未作冠状动脉造影的,只是用于评价多层螺旋CT对冠脉各支的显示能力,如显示哪几支、显示长度,示涉及有否冠状动脉疾患的显示)。结果:MSSCTCA对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清晰,显示率可达90%以上;对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为87.5%。结论:MSSCTCA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患的筛选手段及冠状动脉术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3.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瘤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瘤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31例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矩6-8,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V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及多层面重建法(MPR)。观察图像确定有无术后并发症,并比较4种重建方法对并发症的显示情况。结果:31例中有1例术后内支架出现局限性断裂,VR、MIP及MPR均清晰显示了内支架的变化,SSD未能显示。1例内支架展开不良,4种重建方法均明确显示;5例术后出现渗漏,VR及MPR清晰显示渗漏的部位、形态及内漏量,MIP、SSD仅显示其中的4例。在显示支架内血流情况及瘤周血栓方面,VR及MPR能明确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的转归变化,VR及MPR显示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SD及MIP未能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A有利于主动脉瘤腔内带膜内支架置考试术后并发症的诊断;VR及MP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内支架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 相似文献
64.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 (S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90例患者行SCTA ,层厚 1 0~ 2 0mm ,螺距 1 0 ,层间距 1 0mm ,均同时行SSD、MIP法重建 ;89例同时行DSA ,1例手术发现为脑动脉瘤 ,SCTA与DSA及手术对照。结果 :90例患者中阴性 2 6例 ,脑动脉瘤 64例 72个。S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94 4%、92 3 %、93 9% ;SCTA的SSD、MIP对 >5mm的脑动脉瘤检出率均很高 ,而MIP对≤ 5mm的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以及对动脉瘤颈的良好显示率明显高于SSD。结论 :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高 ,可补充DSA的诊断信息 ,可用于筛查脑动脉瘤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5.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成像质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成像质量,找出影响该图像质量的因素及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完成的2456例肝脏增强多期扫描图像,分别对肝动脉期、门脉期进行成像质量评价。结果 当注射速度为3.0ml/s、剂量为1.5ml/kg时,大部分(>70%)病人能在注射开始后23s与45s获得满意的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结论 当以上述注射速度和剂量从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300mgI/ml)时,超过70%的病人肝动脉和门静脉对比剂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26-28s和48-50s。 相似文献
66.
胸部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3,自引:11,他引:33
CT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且具备无组织重叠显像等优点。较X线平片而言 ,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极大地提高了占位病变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 。但由于对大剂量X线的要求 ,致使消耗性 (X线管 )成本较高 ,同时也给受检者带来了大剂量X线照射的危害 ,因而影响了肺部CT在日常检查尤其是胸部体检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 ,应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对肺部作筛选扫描 ,发现病灶后再行局部高分辨率扫描的CT检查模式已在临床上应用[2 ] 。笔者在分析 4 8例低剂量扫描成像质量的基础上 ,将该技术在胸部检查中的价值作一分析。材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选… 相似文献
67.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介入治疗肾上腺良性功能性肿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注射疗法对肾上腺良性功能性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20例肾上腺良性功能性肿瘤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注射治疗,其中嗜铬细胞瘤5例、醛固酮瘤15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醛固酮、血钾及尿儿茶酚胺的变化。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大小、坏死情况。结果 5例嗜铬细胞瘤经治疗后6-19个月随访,未发生阵发性血压增高,尿儿茶酚胺正常。15例醛固酮瘤治疗后5-7d,血醛固酮降至正常,血钾升至正常。其中1例在首次治疗后7个月时,血醛固酮再次升高,血钾再次降低,经再次治疗后血醛固酮、血钾转为正常。治疗后7-15d,13例血压降至正常;1例需口服小剂量降压药使血压维持正常,1个月后不服任何降压药血压降至正常。另1例醛固酮瘤在治疗后血压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仍需服用小剂量降压药才能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治疗后7-15d CT复查,15肿瘤全部坏死,5例绝大部分坏死。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酒精注射疗法对肾上腺良性功能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且简便、安全、创伤小及费用少。 相似文献
68.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大血管病变术后复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大血管病变腔内隔绝术或血管搭桥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34例大血管病变腔内隔绝术或血管搭桥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漫游技术(VR)、SSD及MIP,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后23例,血管搭桥术后7例,同时行腔内隔绝术及血管搭桥术后4例;2例出现渗漏,VR均能显示,SSD、MIP显示1例。VR图像能清晰显示内支架的位置及形态,对搭桥血管的位置、形态、吻合口及远侧段血管情况显示良好,明显优于SSD及MIP。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有利于大血管病变的检查;V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情况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69.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其主要特征是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高。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分为两类: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药物。抑制骨吸收药物通过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和/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到达抑制骨吸收的目的。目前,上市的骨吸收药物包括:二磷酸盐制剂、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和Denosumab。其中,Denosumab是在2010年刚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欧洲议会批准而上市的。重组人类甲状旁腺激素是唯一的上市的促进骨形成药物。雷尼酸锶是唯一已上市的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其在刺激新骨形成的同时抑制骨吸收。在对骨代谢途径的深刻认识上,涌现了一批新型的制剂比如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织蛋白酶K阻滞剂、钙离子受体拮抗剂、抗-Sclerostin单克隆抗体等等。随着这些制剂逐步通过临床试验的检验,将会给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