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特征,探讨肠道菌群特征与其预后转归的关系。方法:选择3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行高通量测序,对所有入组患者依据临床经验及指南等进行规范化治疗,入院时并发SBP的病例及住院期间发生SBP病例均为B组,其余未并发SBP的病例为A组,应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属的水平上腹膜炎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度较高的为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志贺菌属、肠球菌属、副拟杆菌属、韦荣氏球菌属、魏斯氏菌属,而未发生腹膜炎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度较高的菌属主要有拟杆菌属、乳酸菌属、克雷伯菌属、普雷沃菌属、链球菌属、韦荣氏球菌属。Venn图分析结果显示无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多于腹膜炎组。PCo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样本之间物种丰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功能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机离子的转运代谢途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SBP与其肠道菌群特征有着密切联系,肠道菌群对病情预后及转归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分析HBV DNA低载量HBsAg阳性患者转氨酶异常的原因.方法 研究对象为血清HBsAg阳性时间持续1年以上、HBV DNA(PCR法)<103拷贝/ml和ALT>1.25×ULN超过6个月的患者,剔除合并HCV和HIV等病毒感染及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均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转氨酶增高的原因. 结果有11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02例,HBeAg阴性88例(73.9%);平均年龄(33.9±9.7)岁,体重指数(23.4±3.7)kg/m2,ALT(150.0±166.6)U/L,AST(102.4±193.2)U/L.肝活组织检杏有32例(26.9%)为肝细胞脂肪变,64例(53.8%)为慢性肝炎,7例(5.9%)为两者并存,15例(12.6%)为非特异性改变,1例为止常肝组织.30例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患者,17例有肝脂肪变,占56.7%;89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有22例有肝脂肪变,占24.7%,两组比较x2=10.39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脂肪变组(n=39)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以及尿酸水平显著高十尢肝脂肪变组(n=64);而ALT、AST和载脂蛋白-A水半则显著低于无肝脂肪变组,t值分别为5.369、4.276、3.216、4.223、2.438以及-2.234、-3.877和-2.956,P值均<0.05.肝脂肪变组男性的比例.超重和肥胖,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亦显著高于无肝脂肪变组;而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却显著降低,x2分别为3.829、7.659、13.389、0.549和20.978、17.550,P值均<0.05.与肝脏非特异性改变患者相比较,慢性肝炎患者ALT、AST、GGT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但其他相关指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代谢紊乱及其相关肝细胞脂肪变为HBV DNA低载量HBsAg阳性患者转氨酶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3.
目的以普通干扰素(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为对照,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方法成人CHC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PEGIFNα-2b,对照组给予IFNα-2b,均联合利巴韦林口服,疗程48周。观察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久病毒学应答(SVR)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EVR率、ETVR率、SVR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6.27、4.17、4.44,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结论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SVR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血清细胞角蛋白18(CK18)水平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价值。方法选择93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和44名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检测血清CK18水平,同时测定ALT、AST、GGT、FBG、FINS、TC、TG、HDL、LDL水平,以及血压、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HC),并计算腰臀比(WHR)和体重指数(BMI);应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其中30例NAFLD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NAFLD患者血清CK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清ALT升高的NAFLD患者血清CK18水平(16.38±8.1ng/ml)高于ALT正常组(5.655±4.7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CK18水平(20.93±8.07ng/ml)明显高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7.61±5.5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AFLD患者血清CK18水平与肝脂肪变(r=0.527,P=0.003)、炎症(r=0.662,P<0.001)和纤维化(r=0.715,P<0.001)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血清CK18水平能反映NAFLD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因而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5.
慢性肝衰竭是指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的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是我国肝病临床常见危重症,具有死亡率高和发病机制复杂的特点。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优势。近年临床上基于“肾生髓,髓生肝”指导治疗慢性肝衰竭取得了显著效果,补肾生髓成肝法成为一种有前景的中医治疗方案。本文从理论渊源、临床研究、作用机制3个方面对此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基于“肾生髓,髓生肝”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总结38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施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护理。主要护理措施是加强病情观察,督促患者卧床休息,施行灵活饮食护理,结合中西医药物特点细化用药护理。随访48周1例因腹腔感染死亡,37例存活。  相似文献   
87.
胰腺局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胰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与组织循环、纤维化等关系密切,胰腺存在局部RAAS,并可能在胰腺循环调控、外分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胰腺炎时胰腺局部RAS异常激活,可能主要通过对局部组织循环的影响参与AP的发病和重症化,并且通过其致纤维化作用参与cP的发病。ACEI和ARB对大鼠胰腺炎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已在胰腺炎治疗中显示出一定前景。  相似文献   
88.
杭州市某医院甲型H1N1流感2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截至2009年12月4日已波及207个国家和地区,呈现暴发流行之势。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杭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定点收治单位,2009年6月10日-12月5日共收治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者220例,为总结这一新发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笔者对这些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对该病的进一步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对内毒素诱导的肝硬化大鼠亚临床肝性脑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40?l4橄榄油溶液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应用小剂量内毒素尾静脉注射诱导亚临床型肝性脑病。以复方中药低、中、高剂量为治疗组,乳果糖为对照组,观察对肝硬化大鼠的SHE的发生率、大鼠的肝功能、血氨(BA)、内毒素、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等的影响。结果复方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对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中、高剂量组对大鼠的肝功能、血氨、内毒素、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等改善优于乳果糖组。结论由虎杖、生山楂、酸枣仁、蒲公英、石菖蒲等组成的复方中药对亚临床肝性脑病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为:①改善肝功能情况,减轻肝脏炎症活动;②抑制肠道对氨类物质的吸收,降低血氨水平;③降低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96例甲型HlNl流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提高对甲型H1Nl流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2009年8月20日至9月23日于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9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26.52±10.62)岁,64例有甲流接触史.以发热100%、咳嗽86.4%、咽痛66.6%和肌肉酸痛32.3%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 甲型H1N1流感临床表现与季节性流感很难区分,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查及时诊断隔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