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90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椎间盘炎性环境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椎间盘组织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103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实验组(n=48)、对照组(n=48)和空白对照组(n=7)。于大鼠L5、6椎间盘内注入荧光金(fluoro-gold,F-G)作为追踪剂;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注入F-G 7 d后分别注射50μL弗氏佐剂(制备椎间盘炎性模型)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作进一步处理。实验组及对照组于弗氏佐剂注射后1、3、7、14 d分别取出T13~L6DRG和L5、6椎间盘,行GAP-43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和RT-PCR检测。空白对照组于F-G注入后8 d取材作以上检测。结果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实验组DRG中F-G标记的GAP-43阳性细胞表达在术后3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F-G标记的GAP-43阳性细胞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GAP-43阳性细胞和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异凝集素B4(isolectin B4,IB4)双染表达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CGRP的表达分别为91.4%±7.4%和87.6%±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IB4表达;椎间盘中实验组GAP-43阳性神经纤维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CGRP阳性神经纤维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IB4表达。原位杂交实验和RT-PCR检测显示:除术后1 d实验组GAP-43 mRNA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内炎性环境刺激了大鼠DRG中GAP-43的高表达,促使中、小神经纤维长入病变椎间盘。  相似文献   
92.
目的通过影像学及电生理方法探讨单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双侧多裂肌的病理生理变化。 方法选取出现单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6例,按患侧(主诉疼痛侧)与对侧不同,将数据分为患侧组和对侧组。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患者双侧多裂肌的脂肪化面积及总平均信号强度值,利用肌电图(EMG)检查患者双侧多裂肌等长收缩时的波幅和运动单位时限值。测量完成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36例患者的双侧多裂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化,且患侧组多裂肌脂肪化横断面面积(CSA)百分比[(44.20±15.14)%]较对侧组[(37.31±13.85)%]高(P<0.05),患侧组的平均信号强度(59.03±12.73)高于对侧组(54.67±12.20)(P<0.05);患者双侧多裂肌EMG的波幅及运动单位时限均增高、增宽,且患侧组波幅[(861.67±171.32)μV]及运动单位时限[(14.49±2.37)ms]的变化较对侧组显著(P<0.05)。 结论单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双侧多裂肌的影像学及电生理指标均会发生改变,且患侧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3.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 FBSS)是指腰椎术后仍持续存在或复发腰背痛,伴或不伴坐骨神经痛的一类症候群。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5%~40%。该综合征不仅可发生在手术失败的病例中,而且也可发生在手术完全成功的病例中。由于导致FBSS的原因很多,且评判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可信度偏低,所以目前对于FBSS的治疗仍存争论。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术后椎间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多个脊柱中心行腰椎TLIF的512例患者资料,男255例,女257例;年龄37~77岁,平均54.7岁;腰椎Ⅰ度或Ⅱ度滑脱者253例,腰椎间盘突出者200例,腰椎管狭窄者59例。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对X线片发现融合器移位的病例,加做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进一步分析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发病率和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12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融合器移位,发生率为1.17%。各个脊柱中心术后发生融合器位移的发生率各不相同。4例腰椎滑脱者和2例腰椎间盘突出者术后发生融合器移位,发生率分别为1.58%(4/253)和1.00%(2/200)。矩形融合器(3.11%,5/161) 比肾形融合器(0.28%,1/351)更容易发生移位。双节段者(5.75%,5/87)比单节段者(0.24%,1/425)更容易发生移位。邻近终板为直线形者(3.50%,5/143)比双凹形者(0.27%,1/369)更容易发生移位。结论 手术技巧的差异、矩形融合器的使用、双节段融合、直线形终板或术前为腰椎滑移者均可能为TLIF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5.
下肢骨折手术固定技术的选择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顺武  陈意磊 《中国骨伤》2012,25(7):535-539
<正>下肢是成人骨折的常见部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髋关节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逐步上升。与此同时,城市化、公路交通和建筑业的繁荣伴随着意外事故的增加,使得下肢长骨骨干骨折、粉碎性骨折、开放骨折等高能量创伤更为常见,骨科医生面临更大的挑战。下肢骨折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恢复肢体力线、促进愈合、恢复关节功能与行走。大部分下肢骨折很难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而需要手术固  相似文献   
96.
 目的 对比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差异。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9月,应用PLIF手术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108例。小切口组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32~68岁,平均53.8岁。开放组52例,男24例,女28例;年龄27~69岁,平均52.6岁。随访时间小切口组46~55个月,平均48.6个月;开放组47~60个月,平均50.2个月,两组随访率分别为91.1%(51/56)和88.5%(46/52)。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多裂肌损伤和邻近节段退变。结果 VAS评分和ODI术前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小切口组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术后多裂肌横截面积减小和脂肪化程度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术后出现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的4例中2例出现腰腿痛症状;开放组术后出现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11例中4例发生症状学退变,其中2例须再手术。邻近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均与术后多裂肌横截面积减小、脂肪沉积相关,但只有症状学退变与临床疗效(VAS评分和ODI)相关。结论 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小切口PLIF手术具有临床疗效好、多裂肌萎缩发生率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7.
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前路减压与脊柱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我院于 1998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间应用前路减压加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 9例 ,取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9例中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2 5~ 6 6岁 ,平均 4 5岁。病程 1年 2个月~ 37年 ,平均 8 6年。骨折部位 :T12 2例 ,L14例 ,L2 3例 ,L31例 ,其中 1例T12合并L2骨折。 5例有后路手术史 ,其中哈氏棒固定 2例 ,Dick钉固定 2例 ,AF钉固定 1例。 9例均有双下肢麻木伴下肢肌力减退 ,5例有明显的腰痛。按Frankel分级 ,A级 1例 ,B级 2例 ,C级 3例 ,D级 3例 ,伴尿潴留 7例。全组病例术…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201Tl显像在骨与软组织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骨骼肌肉系统良、恶性病变进行201Tl显像,分别以注射后5min(早期)和2h(延迟期)显像,同时应用肉眼分析和半定量分析。其中6例骨肉瘤病例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行201Tl定量显像,计算变化率(AR)并与肿瘤坏死率(TNR)进行对照研究。对其中43例骨病变病例与同期进行的99mTc-MDP骨显像结果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活检和手术后组织学证实,其中恶性骨肿瘤33例,良性骨病变10例,软组织肉瘤10例,软组织良性肿瘤5例。结果半定量分析43例恶性病变和15例良性病变的早期UR分别为2.856±1.121和1.304±0.324,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59,P<0.001);两者的延迟期UR分别为2.261±0.769和1.100±0.139,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786,P<0.001)。假设早期UR>1.735(2.856-1.121)且延迟期UR>1.492(2.261-0.769)为鉴别良、恶性的阈值,则敏感性为95.35%、特异性为93.33%、精确性为94.83%。6例骨肉瘤病例术前新辅助化疗前后201Tl显像显示变化率与肿瘤坏死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对化疗敏感(TNR>90%)的5例病例化疗后201Tl显像示病灶摄取明显减少。结论201Tl显像的定量研究对骨与软组织病变良、恶性鉴别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结果推荐早期UR>1.735,且延迟期UR>1  相似文献   
99.
肱骨骨折是一种很常见的四肢骨折,治疗时采用的内外固定方法有多种.我院2000~2003年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针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14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0.
TGF-β1、BMP-2和TypeⅡCollagen在黄韧带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TGF-1β、BM P-2和typeⅡco llagen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 bar spondy lo listhes is,DLS)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um bar d isc hern iation,LDH)黄韧带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37例手术切除的腰椎椎板间部黄韧带标本分为3组,第1组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组(DLS)10例;第2组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组(LDH)17例,第3组为正常对照组10例,其中7例取自腰椎骨折手术病人,3例取自意外死亡者。应用EnV is ion二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TGF-1β、BM P-2和typeⅡco llagen的表达情况,普通光镜观察,计算出各标本的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数据以x-±s标准差及表达强度表示,结果分别用Spss统计软件和R id it进行分析。结果TGF-1β、BM P-2和typeⅡco llagen的阳性表达产物见于成纤维细胞、成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而Ⅱ型胶原染色还可同时见于基质。TGF-1β、BM P-2和typeⅡco llagen在DLS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LDH组和正常组(P<0.01或P<0.05),Ⅱ型胶原基质染色明显深于LDH组和对照组。LDH组的TGF-1β和typeⅡco llagen的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BM P-2的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在LDH组与正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韧带所受到的异常机械牵张力可以增加TGF-1β在黄韧带细胞中的合成,而TGF-1β则促进退行性腰椎滑脱黄韧带中的Ⅱ型胶原合成,导致黄韧带的退变和肥厚。BM P-2在退变黄韧带中的表达异常增高,可能与黄韧带的软骨化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