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68篇 |
免费 | 618篇 |
国内免费 | 38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0篇 |
儿科学 | 90篇 |
妇产科学 | 79篇 |
基础医学 | 411篇 |
口腔科学 | 118篇 |
临床医学 | 1533篇 |
内科学 | 782篇 |
皮肤病学 | 72篇 |
神经病学 | 265篇 |
特种医学 | 49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777篇 |
综合类 | 2817篇 |
预防医学 | 1161篇 |
眼科学 | 51篇 |
药学 | 1172篇 |
24篇 | |
中国医学 | 967篇 |
肿瘤学 | 3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4篇 |
2023年 | 251篇 |
2022年 | 288篇 |
2021年 | 404篇 |
2020年 | 368篇 |
2019年 | 241篇 |
2018年 | 217篇 |
2017年 | 136篇 |
2016年 | 175篇 |
2015年 | 220篇 |
2014年 | 418篇 |
2013年 | 439篇 |
2012年 | 495篇 |
2011年 | 614篇 |
2010年 | 552篇 |
2009年 | 524篇 |
2008年 | 566篇 |
2007年 | 509篇 |
2006年 | 457篇 |
2005年 | 477篇 |
2004年 | 466篇 |
2003年 | 382篇 |
2002年 | 359篇 |
2001年 | 300篇 |
2000年 | 335篇 |
1999年 | 234篇 |
1998年 | 191篇 |
1997年 | 169篇 |
1996年 | 153篇 |
1995年 | 130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74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98篇 |
1990年 | 82篇 |
1989年 | 84篇 |
1988年 | 75篇 |
1987年 | 47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46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25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9篇 |
1976年 | 11篇 |
1975年 | 6篇 |
1965年 | 8篇 |
196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宽叶缬草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管径和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SAH后约有 30~ 50 %病人出现脑血管痉挛 (CVS) ,1 5 %左右的病人因CVS而导致死亡或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 ,如何尽可能预防和逆转CVS,一直是神经科的重要研究课题。宽叶缬草 (Valerianaofficinalisvar.latifolia ,VOL)近年来研究表明有解除平滑肌痉挛 ,扩张冠状动脉[1 ] ,清除自由基 ,保护内皮细胞及抑制血管平滑机增殖等作用[2 ] ,说明了其药理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实验通过建立SAH后CVS模型 ,并与钙拮抗剂尼莫通 (N… 相似文献
102.
笔者近年采用益气养心、和营化瘀、复脉调律之院内中药制剂宁心复脉胶囊治疗心律失常 78例,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3.
104.
烧伤血清加缺氧条件下高牵张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烧伤血清加缺氧条件下,高牵张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探讨高负荷在严重烧伤后对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给予正常血清(SN组)、烧伤血清 缺氧(1%O2)(SH组)、烧伤血清 缺氧(1%O2) 10%轴向静态牵张(SHS组)3种刺激, MTT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并测定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活力来反映心肌细胞受损程度.结果和正常血清比较,烧伤血清 缺氧刺激在1、3 h对心肌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6 h明显降低心肌细胞活力(P<0.01), LDH和CK活力在1 h已经明显升高(P<0.01);和前两者比较,烧伤血清 缺氧 牵张刺激对细胞活力影响在1 h就已经明显(P<0.01),LDH和CK活力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高,最高可为正常组的50倍,同时相点烧伤SH组的5~6倍.结论在烧伤血清合并缺氧条件下,高负荷加剧了心肌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5.
机械感受及传导是广泛存在的,是细胞为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逐渐进化演变而成,也是细胞难以理解的一个生理特性.从植物细胞到动物细胞,几乎已知的所有细胞类型都存在某种机械感受传导能力.机械刺激,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界刺激可以是静态的、逐渐变大变小的、也可以是周期性的.外界机械刺激一般包括静水压、剪切力、扭转力、压力、牵张力、以及高频振动.内部主要由细胞骨架通过推拉胞膜和细胞内细胞器而产生.机械刺激作用于细胞后,细胞膜或胞浆中的特定结构能够感受机械刺激并将刺激传入胞内,引起细胞增生、分化、凋亡、迁移等多种生理功能的变化.心脏作为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处于不断地舒缩过程中,并时刻受到血流的冲击,其机械感受及传导功能在心脏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理所当然的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06.
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在传染病教改中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 2 1世纪 ,依照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和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根据国际、国内新传染病不断出现 ,老传染病死灰复燃的严峻形势 ,对人才培养也有更高更新的要求 ,进一步探讨提高学生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改革模式迫在眉睫。 2 0 0 0~ 2 0 0 1年度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一次备有尸体解剖结果的、难度较大 ,具有学科交叉性的临床病例讨论读书报告会 ,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在 97级 5年制统招生学生进入传染病临床桥梁课过程中 ,举办具有特色的读书报告会。此病例即 :因间发腹痛 10余年 ,发… 相似文献
107.
108.
高乌甲素对大鼠膀胱伤害性扩张刺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氢溴酸高乌甲素对扩张大鼠膀胱刺激引起反射反应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 Wistar雌性成年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0.9%生理盐水1 ml/kg(F0组)、高乌甲素1 mg/kg(F1组)和高乌甲素6 mg/kg(F2组).各组药液容量相等.经尿道置入20号套管针,接自制的扩张装置并将针型电极插入腹外斜肌.通过Maclab生理记录仪测定并记录用各数据.以膀胱扩张刺激UBD(压力60mmHg,持续20s,间隔4 min)期间最大值与UBD前20s最大值之差除以UBD前20s最大值作为反射反应量.用药前5次的均数作为基值,用药后的反应值与之比较观察不同处理的效应.结果 各组大鼠用药之前的BP和EMG对UBD的反应基值无统计学差异.与F0组和F1组相比,高乌甲素6 mg/kg腹腔注射后28 min内,BP的反应值明显降低(P<0.01).而F1组各时间点与盐水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高乌甲素6 mg/kg腹腔注射后40 min内,EMG的变化反应值均明显低于F0组和F1组(P<0.01).F0组和F1组与基值比较反应变化率呈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乌甲素(6 mg/kg)腹腔给药可显著抑制大鼠UBD引起的BP和EMG的反应.提示高乌甲素全身用药对膀胱痛有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9.
SLT接触式激光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应用接触式激光显微手术治疗髓内肿瘤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8年3月-2003年4月期间入院所有脊髓髓内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接受常规显微手术,B组接受接触式激光器配合显微手术。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术后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评分,评分时间分别为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A组30例,肿瘤全切11例(36.67%);近全切除14例(46.67%),大部切除5例(16.67%)。B组25例,肿瘤全切16例(64.00%);近全切除8例(32.00%)。大部切除1例(4.00%)。对两组治疗前后ASIA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术后3个月与术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⑴接触式激光可以精确地切除和汽化髓内肿瘤,减少副损伤。⑵接触式激光器配合显微手术与单纯使用显微手术相比增加了脊髓髓内肿瘤的切除率和术后功能好转率。⑶术后6个月内脊髓功能恢复良好,6个月后病情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评价不同组织学类型和受体亚型的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短程密集化疗疗效反应的差异。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西南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接受新辅助短程密集化疗的223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粗针穿刺结果,将患者的肿瘤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阴性]、三阴性以及HER-2阳性。新辅助短程密集化疗为4个周期,化疗方案均为TE(多西紫杉醇75mg/m2d1+表柔比星75mmg/m2d1),14d为1个周期。采用χ2检验分析乳腺癌组织学分类和受体亚型与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和化疗有效率的关系。结果 总的化疗有效率和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分别为59%(132/223)和9%(21/223)。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70%(122/175)和24%(8/33)(P〈0.01),pCR率分别为11%(20/175)和3%(1/33)。ER阳性、三阴性和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6%(57/123)、84%(43/51)和65%(32/49)(χ2=22.49,P=0.00),pCR率分别为2%(3/123)、23%(12/51)和12%(6/49)(χ2=19.39,P=0.00)。结论 浸润性小叶癌患者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较小,新辅助化疗后ER阳性乳腺癌的pCR率很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