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5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其对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2-乙酰氨基芴(2-AAF)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经门静脉注射进行同种异体骨髓MSCs移植后不同时间,通过4,6-二醚基-2-苯基吲哚盐酸化合物(DAPI)标记、免疫组化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检测等方法观察移植细胞分布,并通过肝组织病理改变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观察MSC移植对肝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2-AAF可导致大鼠肝组织弥漫性损伤,移植后1w和3w肝组织病变减轻。移植后1W受体鼠肝、肺及脾脏中均可见DAPI阳性细胞,移植后3w仅在肝损伤大鼠肝内发现DAPI阳性细胞组成的细胞簇,形态与肝实质细胞相近;SRY蛋白检测结果与之一致。干细胞移植后1W,移植组大鼠血清A岍较移植前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血清AST较移植前显著降低,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血清ALB较移植前增高,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干细胞移植后3w,ALT、AST以及ALB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2-AAF可造成大鼠肝组织弥漫性损伤,肝损伤环境有助于经门静脉移植的骨髓MSCs的定植,MSCs移植对大鼠肝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HBVM、HBVDNA、HBeAg与HBVPreS1-Ag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采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了288份血清中的HBVPreS1-Ag、HBeAg和HBVDNA水平。结果在HBV感染者血清中HBVPreS1-Ag与HBVDNA具有良好的平等关系,其阴/阳符合率均大于86.1%,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 DNA和HBVPreS1-Ag阳性率均高于HBeA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VPreS1-Ag与HBVDNA检出阳性率高度相关,HBVPreS1-Ag比HBeAg更能精确地反映HBV在人体内的感染和复制情况,动态监测HBVPreS1-Ag的变化对临床判断HBV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3.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病毒聚合酶抗体(抗-HBp)的ELISA检测方法。方法构建HBV反转录酶/DNA聚合酶(HBV-Pol)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QE30-Pol,表达并纯化目的蛋白,用间接ELISA法检测274例乙型肝炎患者及5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抗-HBp抗体,并与HBV-DNA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比较。结果成功将HBV-Pol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并在大肠埃希菌M15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以纯化的重组蛋白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在检测的27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sAg+/HBeAg+/抗HBc+,HBsAg+/抗HBe+/抗HBc+,HBsAg+/抗HBc+患者血清中的抗-HB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8%、57.9%和13.2%,平均阳性率58.8%,而正常人血清抗-HBp均为阴性。运用此法测得的血清抗-HBp阳性率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59)。结论成功表达了HBV-Pol片段并且建立了血清抗-HBp抗体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Pol抗体的血清学意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
分子杂交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非放射性的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地高辛,Dig)标记探针与靶DNA杂交,结合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方法:应用灵曼公司生产的Dig DNA标记检测试验盒。将Dig标记的HBV DNA探针与点印迹在尼龙膜或硝酸纤维素膜上的靶DNA杂交,杂交后的膜与Dig-AP抗体保温,然后用化学发光底物CSPD与之作用,导致在波长477nm处发光,感光于X光底片上。结果:待检的129份血清标本,用此法检测HBV DNA阳性率达58.4%,敏感性2.0pg-0.5pg。为了比较,329份血清标本用显色法测定,阳性率45.0%,敏感性5.0pg-1.0pg。对照组呈阴性结果。结论:Dig标记探针分子杂交化学发光法具有较高特异性,敏感性和简便等优点,可用于血清中HBV 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 观察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2例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组,48例单用拉米夫定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中HBVDNA阴性率和肝功能复常率明显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完全应答率40.5%,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组22.9%(P<0.01);随访24周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仍高于拉米夫定对照组(P<0.05).结论 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及综合应答率,并可防止或减少YMDD变异的发生.  相似文献   
67.
了解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的相应的HBVDNA阳性情况 ,以指导临床。对 4 15份不同肝病临床类型的血清同时行ELISA方法测定HBV标志及普通PCR法检测HBVDNA。结果表明 ,HBs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为 77.8% ( 2 70 /34 7) ,HBsAg阴性组HBVDNA阳性率为 19.1% ( 13/68) ,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0 1)。其中 153例HBsAg、HBeAg和抗 HBc阳性血清 ,HBVDNA全部阳性 ,阳性率为 10 0 %。HBsAg阳性、抗 HBe和抗 HBc阳性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 66.9% ( 79/118)…  相似文献   
68.
目的采用错配PCR扩增方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P基因YMDD变异的检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YMDD、YVDD、YIDD变异的阳性质粒,并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试验.对44例经拉米夫定治疗1年、HBVDNA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检测YMDD变异情况.结果经PCR方法、酶切鉴定及直接测序鉴定出YMDD、YVDD和YIDD质粒构建成功,且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4例拉米夫定治疗1年、HBVDNA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存在YMDD变异,半年出现变异5例,变异率为11.36%;1年出现变异7例,变异率为15.91%.结论本检测方法简便、实用,抗病毒药物压力是导致HBVYMDD变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TSGF、AFP、SF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意义的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血清甲胎蛋白 (AFP)诊断原发性肝癌 (PHC)的实验室标志物仍有 30 %左右的PHC患者AFP呈阴性或低浓度 ,影响了临床的早期诊断。近年来发现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TSGF)对多种肿瘤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本文对PHC、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TSGF、AFP及血清铁蛋白(SF)进行测定 ,探讨其对PHC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检测对象和方法1 1 检测对象 临床和病理活检确诊的成人PHC患者 5 1例、良性肝病 19例 (包括肝硬化 11例 ,慢性肝炎 8例 )、正常对照组 30例。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 1周内抽取…  相似文献   
70.
目的:对HCC患者的肝组织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突变p53基因、p53蛋白和HBX的检测并作比较,以助评估它们与HCC发生的关系。方法:从HCC患者肝组织和PBMC中提取DNA,用PCR/SSCP和PCR/RFLP法分析p53基因突变。HCC中HBx与p5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HCC标本35.8%(5/14)显示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发生在249密码子。同样的PBMC标本中亦测到p53基因第7外显子有突变。免疫组化分析HCC肝组织中p53蛋白检出率为28.6%,而HBx在大多数标本中均有表达。结论:在HCC,p53基因突变热点在第7外显子,p53基因突变率与p53蛋白检出率均约30%~40%,HBx较善遍地存在于所测的HCC标本中。这提示p53蛋白与HBx蛋白相互作用可能是HC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