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韦薇  苏建家  李瑗 《医学综述》2003,9(10):585-587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人类基因组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更加深入。肝癌作为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 ,它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 1984年顾健人等对原发性肝癌及肝癌 740 2细胞株DNA转染NIH 3T3所得转化细胞  相似文献   
42.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和TSGF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AFP mRNA情况和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含量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86例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同时采用TS-GF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TSGF含量。结果: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为53.5%(46/86),血清TSGF阳性率为80.2%(69/86),AFP mRNA阳性率与TSG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415,P<0.05)。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血清TSGF含量及阳性率均与肿瘤分期、癌灶大小及肝癌肝外转移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与血清TS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两者均与肿瘤分期、癌灶大小及癌转移呈显著正相关。检测外周血AFP mRNA和血清TSGF含量对判断肝癌细胞发生肝内外转移的风险可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HBx基因的克隆、序列对比和进化树分析以及peDNA3.1(+)-HBx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HBx基因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用Oliga6.0结合Primer Premier5.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从广西HBsAg阳性病人血清中(血清型Adrq^+)分离得到的病毒株构建的HBxAg质粒中扩增HBx基因。用DNA star5.01和Vector NTI Suite8.0软件进行序列对比分析和进化树构建。经双酶切将HBx基因定向插入到pcDNA3.1(+)质粒中。结果;成功克隆了基因型C型突变型HBx基因,并构建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新基因被GeneBank接受,在GeneBank上登录号为AY839630。序列对比和进化树分析表明.新克隆的基因与野生基因型C型有高度的同源性(97.80A),2.2%的变异。结论:从广西HBsAg阳性病人病毒株(血清型Adrq^+)中发现了新的基因型C型突变型HBx基因(mutantgenotypeC)。peDNA3.1(+)-HBx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将为进一步研究HBx基因在树鼩实验性肝癌诱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4.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岳惠芬  苏建家 《广西医学》2005,27(8):1195-119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可以引起急慢性肝炎、肝细胞癌。自从转基因技术出现以来,人们可以通过转基因动物的研制来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研制的HBV转基因小鼠可以用来研究HBV的致病机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机理、评估药物治疗乙肝的效果。  相似文献   
45.
46.
为定期观测树Qu肝脏及血液指标的变化,建立了可对树Qu反复进行肝活检和抽血的技术,并对术中所用的两种麻醉方法作了比较。作者用不同麻醉方法对156只树Qu进行了913例(次)肝活检技术,其中70只树Qu每只反复肝活检7 ̄10次。手术间隔期为2周至2个月不等。氯胺酮麻醉时无死亡,也未发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抽血1000多例(次),其中40只树Qu被反复抽血20次,间隔期从2周至3个月不等,无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47.
48.
用生物素标记的HBV DNA探针对经83~158周实验的55只树鼩肝组织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切片进行原位分子杂交研究。在45只接种过人HBV的树鼩中,有30只在肝细胞检出HBV DNA。这55只树鼩,有41只摄入了AFB_1,其中肝细胞HBV DNA阳性的A组22只,有10只发生了HCC;19只HBVDNA阴性的B组,只发生2例HCC,两组差别显著(P<0.05)。未接触过AFB_1的14只树鼩中,肝细胞HBVDNA阳性的8只(C组),发生1例HCC;而HBV DNA阴性的6只(D组)无HCC发生。提示HBV和AFB_1在诱发树鼩HCC中起协同作用;并支持HBV感染与HCC存在病因学关系的观点。该实验HBV DNA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癌外肝细胞胞浆内,少数位于肝细胞核。癌组织内HBV DNA阳性率低于癌外肝组织。与在人肝癌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树鼩是研究HBV致癌分子机理的较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黄曲霉素B1(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鼩肝细胞癌作用的影响.方法成年树鼩分成三组:A组(AFB1 HBV 茶多酚组)、B组(AFB1 HBV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实验期间定期抽血检查HBV感染标志和进行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活检,观察各组肝癌发生率、肝癌出现时间、HBV感染持续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形成过程中p53、bcl-2、bax、survivin、GSTA1、SOD1、IL-2和SCF等蛋白在各组各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实验第90、105、120、135、150、165周各个时段中,A组的肝癌发生率均低于B组;A组首例肝癌出现时间及肝癌平均出现时间均晚于B组;A组HBV感染标志(HBsAg,HBeAg和HBcAb)的平均持续时间短于B组;在诱癌中期(实验第60周)及肝癌组织内突变型p53、凋亡抑制基因bcl 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均为A组低于B组.但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大部分无显著性.结论茶多酚对黄曲霉毒素B1和HBV诱发树鼩肝癌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树鼩体内的HBV感染标志的消除.茶多酚可能是通过促进终致癌物的解毒、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起到预防树鼩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癌(HOC)组织GPC-3 mRNA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mRNA的表达夏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70例HCC组织、癌旁肝组织和18例正常肝组织中GPC-3 mRNA和IGF-ⅡmRNA的表达.结果:HOE组织GPC-3阳性率(82.85%)及其mRNA表达水平(0.596±0.205)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4.28%,0.428±0.137),P<0.01;HOC组织IGF-Ⅱ阳性率(92.86%)及其mRNA表达水平(0.750±0.309)也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1.43%,0.648±0.237),P<0.05,GPC-3 mRNA和IGF-Ⅱ mRNA在HO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和肝外转移等明显相关,而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及术后复发等无明显关系.GPC-3 mRNA和IGF-Ⅱ mRNA在HO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1,P=0.038;而两者在癌旁肝组织的表达不相关.结论:HCC组织中GPC-3及IGF-Ⅱ高表达,可促使HCC细胞增殖,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