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64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7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0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内毒素 (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能引起机体广泛的免疫反应 ,短时间内通过其相应的受体产生大量的促炎因子和共刺激因子。CD14和TLR4是内毒素跨膜信号转导的关键受体。α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α -melanocyte -stimulatinghornone ,α-MSH)有拮抗内毒素的作用 ,但是其作用环节及机制还不清楚。本实验通过研究α -MSH对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TLR4mRNA表达及NO产生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α-MSH的抗内毒素作用机制 ,从而为防治内毒素引起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半定量RT -PCR技术检测LPS诱导… 相似文献
62.
目的旨在观察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hormone,α-MSH)对LPS部分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α-MSH的抗炎作用及免疫调节功能.方法应用比色法、倒置生物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测定在LPS作用下α-MSH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H2O2量、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及FITC-LPS与单核细胞的结合率及单核细胞表面平均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LPS可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H2O2,而α-MSH与LPS共同培养,则能明显抑制巨噬细胞释放H2O2(P<0.01);α-MSH及LPS本身均不影响中性粒细胞凋亡(P>0.05),但在LPS作用下,α-MSH可显著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P<0.01);并且,α-MSH可降低FITC-LPS与单核细胞的结合率及单核细胞表面的平均荧光强度(P<0.05,P<0.01).结论以上结果表明,α-MSH不仅能有效抑制LPS刺激巨噬细胞释放H2O2、促进LPS作用下的中性粒细胞发生凋亡;而且可干扰LPS与单核细胞的结合,发挥其有效的免疫调控作用,对控制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建立一种方法,解决当混杂因素分层界限不清或存在矛盾时,如何进行流行病学分层分析的问题。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以广东省1997~1998年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实例,进行聚类分层分析。结果:聚类分层分析提高了分层分析效率,有效地控制了混杂偏倚,避免了错分偏倚的产生。结论:聚类分析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分层的方法,合理解决当混杂因素分层界限不清或存在矛盾时,如何进行分层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PYNOD对LPS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 将表达PYNOD的重组质粒pEGFP-C2-PYNOD瞬时转染BV2细胞后,加入LPS作用24 h,Griess 法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的释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O synthase, iNOS)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mRNA的表达,此外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法检测iNOS和IL-1β的蛋白表达。结果: 转染PYNOD重组质粒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NO的释放(P<0.05)。Real-time PCR证实PYNOD可抑制iNOS和 IL-1β 的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和Western blotting证实PYNOD可下调iNOS和 IL-1β 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PYNOD蛋白可以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显著抑制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活化产生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Rip2)是否诱导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发生自噬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jet PRIME转染试剂将空质粒pEGFP-C2和重组质粒pEGFP-Rip2分别转染入Panc-1细胞,不做处理的细胞为对照组。转染后培养细胞48 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ip2、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体的数量。结果:转染pEGFP-Rip2的细胞Rip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和pEGFP-C2组相比,pEGFP-Rip2组细胞的beclin-1和LC3-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pEGFP-Rip2组细胞内自噬体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和pEGFP-C2组。pEGFP-Rip2组细胞的p-Akt和p-mTOR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pEGFP-C2组(均P0.01),而总Akt和mTOR的蛋白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过表达Rip2可诱导Panc-1细胞发生自噬,其作用机制可能与Rip2抑制PI3K/Akt/mTOR通路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NF-κB结合位点在NOD2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含有NF-κB结合位点的人NOD2基因启动子序列,以切除启动子的pEGFP-N3作为框架结构,将这段序列进行酶切并定向克隆入表达载体pEGFP-N3中,构建含有NF-κB结合位点的人NOD2基因启动子驱动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载体,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瞬时转染HeLa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能否在NOD2基因启动子的调控下表达报告基因GFP.用突变试剂盒将重组质粒pEGFP-N3-NOD2wt中的NF-κB结合位点缺失突变,将构建的突变重组质粒mpEGFP-N3-NOD2瞬时转染HeLa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EGFP-N3-NOD2wt和mpEGFP-N3-NOD2经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且NF-κB结合位点突变成功.细胞转染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pEGFP-N3-NOD2wt转染HeLa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能看到绿色荧光,而突变质粒mpEGFP-N3-NOD2荧光强度明显减弱,与未转染质粒相近.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有NF-κB结合位点的人NOD2基因启动子的重组质粒和含有NF-κB结合位点缺失突变的重组质粒;NF-κB结合位点突变重组质粒在HeLa细胞巾绿色荧光表达明显减弱,说明NF-κB结合位点在NOD2基因调控中发挥了正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NOD2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NOD8对H2O2诱导的人肝细胞L02凋亡的影响。
方法: pEGFP-C2 及pEGFP-NOD8重组质粒经JetPRIME介导转染L02细胞;用H2O2诱导细胞凋亡。实验分为pEGFP-C2组、pEGFP-C2+H2O2组和pEGFP-NOD8+H2O2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NOD8的蛋白表达,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检测细胞caspase-3活性。
结果: 通过MTT检测不同浓度(0.2~2 mmol/L)H2O2刺激6 h后的细胞活性,确定1 mmol/L H2O2为诱导细胞凋亡的剂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转染pEGFP-NOD8质粒的细胞NOD8蛋白表达明显增加。Hoechst 33342染色法观察发现,pEGFP-C2+H2O2组有较多细胞出现强蓝色荧光细胞核,细胞凋亡较多,而pEGFP-NOD8+H2O2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pEGFP-C2+H2O2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EGFP-NOD8+H2O2组的细胞凋亡率则显著下降。pEGFP-C2+H2O2组细胞的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而pEGFP-NOD8+H2O2组细胞的caspase-3活性显著下降。
结论: NOD8可抑制H2O2诱导的L02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OD8抑制细胞的caspase-3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9.
胡巢凤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25(2):167-170
天然免疫系统存在于所有多细胞动物中,只有脊椎动物同时还具有获得性免疫系统。在微生物感染的早期,天然免疫反应最为快速,能区别“自己”与“非己”。但是病原体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而由胚系基因编码的识别分子数量有限,相对较少的识别分子较难识别众多的病原体。病原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保留着高度保守的结构基序, 相似文献
70.
热性惊厥是儿童常见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目前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说明是个体的易感性导致热性惊厥的发作,而非某种特定的发热疾病导致,而个体发生惊厥的易感性决定于遗传因素和胚胎内及婴幼儿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无受损,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的小儿发生热性惊厥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遗传素质.近年来学者们将热性惊厥的基因定位研究方向投向炎症因子的基因,因为热性惊厥肯定伴随着炎症和发热,因此与热性惊厥有关的基因可能与某炎症因子的基因有关联或在该基因上.笔者对热性惊厥的病因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