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0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观察经冠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定植、分化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90min后再灌注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为骨髓细胞移植组(BM-MNCs组,n=6)和对照组(n=5),分别经冠脉移植PKH26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和培养基,术后6周进行病理学检查并行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变化。结果在BM-MNCs组,心肌梗死后6周在缺血心肌内可找到移植细胞,其Ⅷ因子和desmin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左室等容舒张期压力最大变化率和心排量与心肌梗死后90min比较明显改善(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每搏输出量和心排量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心肌梗死边缘区的小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冠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定植于梗死区心肌,并可分化为肌源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可促进小血管再生,有改善心功能的潜能。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价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不同操作者测量的一致性及诊断准确性。方法:前瞻性入选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证实冠状动脉狭窄30%~90%且于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的患者。FFR<0.8诊断为缺血。两操作者分别测量CT-FFR,计算Kappa值,评价二者测量CT-FFR诊断缺血的一致性。采用ROC曲线评价血管水平CCTA及CT-FFR对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152例患者173支冠状动脉血管,其中FFR<0.8血管85支(49.1%),FFR≥0.8血管88支(50.9%)。两操作者测量CT-FFR差值为0.032(0.008,0.092);FFR<0.8血管的两操作者测量差值显著高于FFR≥0.8血管[0.078(0.016,0.128)vs. 0.013(0.007,0.048),P<0.001]。两操作者测量CT-FFR诊断缺血的Kappa值为0.86;诊断缺血的AUC分别为0.913(95%CI:0.861~0.950)和0.948(95%CI:0.903~0.9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8至2017-04在我院住院拟行PTSMA的357例HOCM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每半年1次的随访资料。随访内容包括死亡及心包填塞、房室阻滞、穿刺动脉通路损伤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果:352例(98.6%)患者成功接受PTSMA,其中320例(90.9%)患者术中即刻获得成功,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为(97.9±36.9)mm Hg(1 mm Hg=0.133 k Pa),术后即刻为(25.5±18.1)mm Hg。围术期发生并发症包括:心包填塞4例(1.1%),术中发生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127例(36.1%),严重恶性心律失常18例(5.1%),交通支开放14例(4.0%),下肢静脉血栓5例(1.4%),穿刺动脉通路损伤6例(1.7%)。围术期死亡4例(1.1%),包括交通支开放1例、心脏破裂1例、腹膜后血肿1例和药物性肝衰竭继发多脏器衰竭1例。长期随访结果:平均随访(6.2±3.8)年,共有6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为猝死,1例因心房颤动脑栓塞死亡,1例死于脑出血,1例因直肠癌死亡。结论:PTSMA对有解剖学适应证的HOCM患者疗效确切,在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监护的情况下,严重并发症相对不多,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患者396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084例)和非糖尿病组(2876)例。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操作资料。所有患者在1、6、9个月及1、2、3年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靶病变失败(TLF),后者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是否影响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PCI后的近、远期预后。结果: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中分别有1038例(95.8%)、2766例(96.2%)患者完成了3年随访。(1)MACE: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MACE发生率偏高[15.32%(159例)vs.14.14%(39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两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10.31%(107例)vs.8.46%(23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次要终点: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TLF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8.29%(86例)vs.7.52%(208例),P=0.43]。糖尿病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4.14%(43例)vs.2.78%(77例),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经过多因素Cox分析后,糖尿病并非靶病变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HR=0.94,95%CI:0.48~1.87,P=0.84)。结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后随访3年MACE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差异。未发现糖尿病是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PCI后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高龄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凝强度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高龄(≥80岁)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84例,根据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2分的给予华法林抗凝,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随机分为低强度组(INR:1.6~2.0)和标准强度组(INR:>2.0~3.0),分析两组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强度组与标准强度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低强度组低于标准强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将INR控制在1.6~2.0更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价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3-05至2007-05进行PCI 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268例,男性176例,年龄80~97岁;经股动脉途径PCI组156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PCI组112例(桡动脉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PCI特点、住院期间主要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重建率).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PCI的成功率相似,均在95%以上;桡动脉组需要更改途径的比率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导管插入时间(P<0.01)、X线曝光时间(P<0.05)均显著延长;造影剂用量有增多趋势(P>0.05),但两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P<0.01),所有原因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显著降低(P<0.01),其中,局部出血发生率(P<0.01)和局部血肿发生率(P<0.01)均显著减低.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途径(OR=0.25,CI=0.09~0.75)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独立的阴性预测因素.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PCI,桡动脉途径可以降低穿刺血管局部并发症,与股动脉途径相比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和成功率,但是,穿刺失败率高,穿刺时间和曝光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血清M_2乙酰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M_2-AAb)的浓度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33例HCM患者为HCM组。HCM组进一步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亚组(72)、隐匿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LHOCM)亚组(22)、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NOCM)亚组(39),由于静息状态采血时LHOCM和NOCM患者均无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又将LHOCM、NOCM患者归为LHOCM+NOCM亚组(61),并与HOCM亚组作比较。另选择经12导联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及血液学常规检验结果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且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40例受试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取外周静脉血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_2-AAb浓度。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血清M_2-AAb浓度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HCM组患者血清M_2-AAb浓度[22.91(17.21,29.64)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7.14±5.66)ng/ml,P0.01],且HOCM亚组、LHOCM亚组和NOCM亚组患者两两比较血清M_2-AAb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HCM患者M_2-AAb浓度显著高于男性(P=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有猝死家族史者M_2-AAb浓度显著高于无猝死家族史者(P0.05)。合并心房颤动、左心房内径≥50 mm或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的血清M_2-AAb浓度显著高于不合并这些特征者(P均0.05)。HCM患者log M_2-AAb与静息状态LVOT压力阶差呈显著正相关(r=0.178,P=0.040),与HOCM组静息LVOT压力阶差呈临界性正相关(r=0.224,P=0.058)。结论:HCM患者血清M_2-AAb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性别、是否有猝死家族史可能影响其浓度。合并心房颤动、或左心房内径≥50 mm或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的HCM患者血清M_2-AAb水平显著升高。HCM患者血清M_2-AAb浓度与静息状态LVOT压力阶差相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运重建(CRV)术对冠心病左心视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重构及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拟接受CRV术的患者26例,NYHA分级Ⅱ级~Ⅲ级,超声心动图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8.6±4.9)%.每位患者均完成了CRV术,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2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VA)+支架14例;均完成了术后随访,平均随访(6.8±2.9)个月;CRV术前、后均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评价了室壁节段性收缩运动、左心室容量及收缩功能.结果与CRV术前相比,术后26例患者57.4%的收缩运动异常节段(156/272)有收缩运动改善,且术后收缩功能改善的节段数与术后LVEF呈线性显著正相关(r=0.51,P<0.01),与术后LVESV呈临界性负相关(r=-0.38,P=0.55).术后平均LVEDV[(191.6±35.6)ml比(206.7±41.0)ml,P=0.01]和LVESV[(108.0±27.7)ml比(126.8±33.1)ml,P<0.01]均显著缩小,LVEF(44.1%±5.2%)比(38.6%±4.9%)和WMSI(2.16±0.30)比(2.49±0.26)均有显著改善(P<0.001).以CRV术后LVEF增加≥5%分为改善组(14例)和无改善组(12例).其中,改善组的LVEDV和LVESV均较术前显著缩小(P均<0.05),无改善组中术后LVEDV和LVESV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所有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NYH分级均为Ⅰ~Ⅱ级随访期间没有新的心脏事件发生.结论CRV术能够改善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的室壁节段性收缩功能异常,能够一定程度地阻抑进行性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于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后的定植、生长、分化特点和疗效。方法中华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90 m in再灌注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1周分别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PKH26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等体积培养基。心肌梗死后6周通过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指标检测心功能变化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在移植了骨髓细胞的梗死区域内可找到发出红色荧光的移植细胞,其VIII因子和Desm in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HE染色、PTH染色及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幼稚的心肌细胞,未见细胞融合现象。移植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心肌梗死6周时,较结扎后左室舒张末压显著改善(P<0.05),较同期对照组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度显著升高(P<0.05);心肌梗死6周时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术后-术前射血分数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梗死区的小血管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冠状动脉移植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定植于心肌梗死区,并向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同时能显著地促进小血管再生,有改善心功能的潜能。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