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经自制带侧孔的快速交换球囊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NR)的即刻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该中心行择期 PCI 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患者49例,随机分为经球囊导管给药组25例,经指引导管给药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评价给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及校正 TIMI 帧数(CTFC)。结果给药10 min 后,经球囊导管给药组有21例(84.0%)达到 TIMI 3级血流,校正 CTFC 为(33.5±12.5)帧,而经指引导管给药组有13例(54.2%)达到 TIMI 3级血流,CTFC 为(41.9±15.3)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自制带侧孔球囊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较经指引导管给药更能有效地改善择期 PCI 术中无复流患者冠状动脉的即刻血流。  相似文献   
42.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32例胸椎肿瘤手术治疗效果,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4年4月至2008年11月,32例胸椎肿瘤患者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胸椎原发性肿瘤18例,胸椎转移瘤14例.肿瘤病灶均为单节段;原发良性肿瘤S23例,S3 6例,其中7例合并病理骨折;原发恶性肿瘤Ⅰ A 4例,Ⅰ B 3例,Ⅱ2例.14例转移性胸椎肿瘤按TOkuhashi预后评分系统均小于8分,且预计生存时间大于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8例,D级10例,E级7例(仅有局部疼痛).结果 手术时间为230~420 min,平均270min;切除肿瘤时失血量为1200~4200 ml,平均为2100 ml.术后随访0.5~4.6年,平均3.2年.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术后3周时,VAS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下降至2.1分(P<0.01);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术后3周时SF-36评分由术前平均39分增加至79分(P<0.01).术后1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4例,C级1例,D级2例(3例死亡和2例随访不足1年,未行神经功能评估).至末次随访仅2例局部复发和8例死亡.结论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安全可行.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条件下,能彻底切除胸椎肿瘤,对脊髓行360°彻底减压,缓解疼痛、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还可有效控制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3.
uPA/uPAR系统是一个多向性的活化系统,两者结合后可促使细胞表面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降解多种基质蛋白成分,促进细胞迁移.此外,uPAR还可以与β1、β2、β3整合素结合调节细胞黏附、移行,并通过激活Src激酶家系调节细胞信号传递.最近几年的临床和实验已经证明uPA/uPAR系统在眼科病理性新生血管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针对目前研究已经证实的uPA/uPAR系统在新生血管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进一步将uPA/uPAR系统作为治疗靶目标,选择性的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发展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4.
肖骏  佘强 《医学综述》2005,11(4):312-313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脏重塑,而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长期过度增强则导致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逆转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和发病率已为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是心力衰竭联合药物治疗的基石。具口服活性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阻滞剂(ARBs)为一类新的RAS调节剂,较ACEI具有更好的耐受性。现就ARBs逆转心脏重构、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5.
患者男,37岁.因右眼前线形黑影10 d,于2007年7月11 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健康,无家族遗传病史,无眼病史,无宠物接触史,无不洁饮食史,无疫区居住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矫正不应;左眼视力1.0.右眼相对性瞳孔传人障碍(+),余双眼前段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6.
3 288名新兵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健康青年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患病情况,为选兵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方法以驻京部队2003年入伍新兵为研究对象,在散瞳状态下,用双目间接眼底镜检查新兵周边视网膜,然后对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可疑病例作进一步检查进行确诊。结果3 288名新兵中,26例确诊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病率为0.8%。确诊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患者中,眼底表现为血管旁白鞘的检出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其他眼底表现(P<0.01);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血管壁着染的检出阳性率为100%,显著高于其他血管造影表现(P<0.01);血管壁渗漏的检出阳性率为34.6%,明显高于毛细血管无灌注和新生血管(P<0.05)。结论新兵中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患病率较高,应引起重视。眼底表现为血管旁白鞘和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血管壁着染均阳性,可作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47.
Bcl-xL基因转染对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脂质体介导的Bcl—xL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伤区脊髓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胸段脊髓T8.9压迫损伤模型。38只大鼠分成三组:(1)损伤 pSFFV.Bcl—xL转染组(实验组,15只);(2)损伤 pSFFV.GFP转染组(对照组,15只);(3)假损伤组(8只)。将阳离子脂质体质粒混合后直接注入大鼠损伤脊髓,伤后3d和7d利用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Bcl—xL基因体内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开放场地试验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价神经功能。结果脊髓损伤后3d和7d损伤局部Bcl—xL mRNA和蛋白较对照组和假损伤组表达明显增多;TUNEL结果显示,实验组损伤节段细胞凋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神经功能改善。结论脂质体介导Bcl—xL体内转基因治疗可有效转染脊髓的神经细胞;外源性Bcl—xL在损伤脊髓的过度表达可减少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凋亡引起的神经元死亡和增强神经细胞成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8.
1病例报告女,30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2mo于2006-02-27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患者自幼夜盲,未行任何眼科诊治。否认家族中有相同疾病的患者。否认系统性疾病病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不应。左眼视力:0.6,矫正不应。双眼眼压正常。双眼前段未见异常。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细胞(++)。右眼视盘颜色大致正常,视网膜血管略呈扩张状。后极部见视网膜前膜,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黄斑颞下方见新生血管。周边视网膜呈萎缩状,见大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积(图1)。下方周边视网膜见大小约10PD黄白色病灶,隆起约8D。表面见片状出血及扩张的视网膜血管。病灶周边视网膜见黄白色渗出(图2)。左眼  相似文献   
49.
视网膜作为人体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全身及局部药物的影响。临床上许多药物可导致多种视觉症状及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现这些病变对调整用药、保护视觉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文献中常见的视网膜毒性药物做简要综述,供眼科及相关科室医师参考。一、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的药物1.酚噻嗪类药物(Phenothiazines):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通过阻断DA受体及α受体起到抗精神分裂症作用及镇静、镇吐作用。临床常用药物有甲硫哒嗪、氯丙嗪等。甲硫哒嗪(thioridazine)视网膜毒性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红色或棕色色觉障碍、夜盲。眼底表现:早期…  相似文献   
50.
患者男,37岁.因右眼前线形黑影10 d,于2007年7月11 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健康,无家族遗传病史,无眼病史,无宠物接触史,无不洁饮食史,无疫区居住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矫正不应;左眼视力1.0.右眼相对性瞳孔传人障碍(+),余双眼前段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