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 (RFCA)对儿童和青少年心律失常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42例患者用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病史为1~9年,平均(5 .3± 1.2 )年。旁路消融在窦律、心室起搏或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后,寻找最早心室激动点(EVA)或最早心房激动点(EAA)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以后位或下位法标测靶点;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PVC)以起搏标测和激动标测相结合;心房扑动(AFL)行连续性线性RFCA ;心房颤动 (AF)行房室结慢径改良。结果:  42例患者行RFCA ,成功 40例,1例AF患者行房室结改良时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 ,术后2周未恢复,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RFCA对儿童和青少年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而安全,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肖践明  韩明华 《云南医药》1999,20(5):368-371
皮内素(Endothelin,ET)是1988年由Yanagisawa〔1〕及其同事首次发现并报道的,随着世界范围的深入研究,现在已经知道内皮素家族包括3种异构肽(Isopeptide):ET-1、ET-2和ET-3,它们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合成,其前体通过特殊蛋白内切酶的作用形成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具有两个分子内二硫键的活性多肽〔2〕。最初研究〔1〕认为只有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ET,近年发现除此之外,多种细胞如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也能合成ET〔3,4〕。ET与…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55岁。以“扩张型心肌病、左心扩大、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心功能Ⅲ级”收住院。检查:血电解质正常,左室射血分数24%。药物控制心室率不佳后行房室交界区阻断术,射频消融能量15~25 W、8个靶点,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率约  相似文献   
14.
InSync 8040起搏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观察InSync 80 40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 8例DCM伴CHF患者 ,男 7例、女 1例。其中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6例 ,左前分支阻滞、右室起搏后宽QRS波 (>0 .2 0s)各 1例。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7电极起搏左室 ,右房电极和左、右室电极分别与InSync 80 40起搏器A、V1、V2 孔相连接。术后起搏阈值 3.75± 0 .6 (3.0~ 5 .0 )V。患者CHF的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胸比例较术前均有改善 (分别为 6 6 .1± 6 .93mmvs 72 .5± 8.1mm、0 .374± 0 .0 31vs 0 .2 81± 0 .0 5 3、19.8%± 2 .2 %vs12 .2 %± 2 .7%、0 .5 9± 0 .4vs 0 .6 4± 0 .2 0 ;P均 <0 .0 5 )。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表明 ,以InSync 80 40起搏器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1998年6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为20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患者植入了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曹星宇  肖践明 《临床医学》2013,33(3):111-114
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具有多分化能力且能自我更新复制的骨髓间质细胞,已被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能,可被应用于组织损伤修复,如心肌梗死、脊柱及脑损伤、软骨及骨损伤等.而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是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前提,因此进一步了解“归巢”机制可以为临床更有效的应用MSCs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茶果  肖践明 《临床医学》2013,33(5):109-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我国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故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主要有:①药物抗栓、溶栓治疗;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③经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研究不同种类溶栓药物对心源性休克的发生风险有无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4—2006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收集病人在入院后72h之内的临床资料,以胸痛发作至心源性休克发生的时间作为因变量,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Cox生存分析模型,计算各因素在相同时点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函数。结果高龄、男性、有外周动脉疾病史能增加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溶栓成功、较高的体质指数和平均动脉压能降低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发生休克的风险高于他部位心肌梗死的患者。溶栓药物种类没有进入Cox回归方程,而溶栓效果与症状发作至溶栓时间的相互作用对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有影响。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极大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风险,而该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接受溶栓治疗,不在于溶栓药物种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因素;根据对患者是否实施干预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根据其具体情况实施干预,对照组患者则不予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对比2组患者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进而分析导致患者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为2%,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为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发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精神紧张、术后疼痛刺激、医生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血容量较小、空腔脏器受到强烈刺激等。结论临床上引起心血管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因素较多,具体包括患者自身精神紧张、术后疼痛刺激、医生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血容量较小等;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其产物是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主要枢纽。最近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可能是精神心理障碍引起冠心病的主导机制。现综述精神心理障碍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对冠心病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在临床工作中应对这类多学科交叉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