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41.
焦虎  肖苒 《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4):1118-1120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转变成具有间充质特性细胞的过程,其最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被发现,出生后在创伤修复、肿瘤转移、组织纤维化等生物过程中发挥作用.现就与皮肤EMT相关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EMT特征及发生机制 在EMT过程中细胞失去上皮细胞表型获得间充质细胞表型.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闭锁蛋白、胞质紧密黏连蛋白1、桥粒芯蛋白等表达下调,而间充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纤维连接蛋白等表达上调[1].发生EMT的细胞失去顶-底极性及细胞间紧密的连接,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获得较强的浸润和迁移能力,同时分泌更多的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纤维蛋白等[2]. 引起EMT发生的因素繁多,EMT发生机制也非常复杂,目前对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发生EMT的机制研究相对透彻,对其他机制也有一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2.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探讨应用不同浓度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Dil)对hBMSCs增殖力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梯密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BMSCs,并促进其分别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应用不同浓度CM-Dil分别标记第3代hBMSCs,观察不同浓度标记下细胞的荧光强度、标记效率、活性和增殖能力。结果:采用Ficoll梯密度离心法获得的hBMSCs,成骨、成脂分化染色阳性。不同浓度CM-Dil(5、10、20、30μmol/L)在30 min内均可成功标记hBMSCs,24 h后观察标记效率均达到98%以上(P>0.05)。直到20μmol/L的标记浓度对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仍没有影响(P>0.05)。结论:CM-Dil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43.
早期剥离术对鼻翼软骨生长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早期剥离术对鼻翼软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4周龄新西兰乳白兔16只,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实施剥离术后原位缝合,动态观察早期剥离术对鼻翼软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ScienCell(SCI)干细胞培养基和低糖(LG)完全培养基培养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免疫学特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BMSC表面标志物的表达;通过体外成骨和成脂诱导,鉴定BMSC的多向分化能力;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比较SCI组和LG组BMSC的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功能;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IFN-γ刺激前后BMSC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两组培养基培养的BMSC均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抑制功能,但SCI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LG组,而两组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率未见显著差异。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SCI组BMSC中免疫共刺激因子CD40阳性的细胞比例显著高于LG组,而HLA-DR以及免疫共抑制因子B7-H1和B7-DC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LG组。IFN-γ刺激后可显著上调两组BMSC中HLADR的阳性细胞比例至90%以上。低浓度的IFN-γ(10 U/mL)仅轻微上调LG组BMSCs的CD40的表达水平;而高浓度IFN-γ(1 000 U/mL)可显著提高两组BMSC中CD40和B7-H1的阳性细胞比例,以及SCI组BMSC中B7-DC的阳性细胞比例。结论在体外,含有不同成分的干细胞培养基可改变BMSC免疫分子的表达水平;SCI组BMSC的免疫原性显著高于LG组,但免疫抑制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5.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经典的分离方法是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以去除血细胞成分,但该法操作较为复杂,分离犬骨髓时需要配制密度,且离心次数较多,对细胞损伤大.目的:拟建立可靠、高纯度的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纯化方法,并观察其在体外扩增、成骨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于犬髂后上棘抽取骨髓液10 mL,肝素抗凝,Hanks液稀释后,加入1.077 g/mL Ficoll液3 mL,2 000 r/min离心20 min,吸取有核细胞形成白色云雾状的分层界面,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离心2遍,按12×10~4/cm~2密度接种,于37 ℃、体积分数为5%的CO_2培养箱内培养.细胞传代后,加入含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钠、L-2-磷酸抗坏血酸的DMEM成骨条件培养液进行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成骨细胞特征性分泌蛋白骨钙素、骨桥蛋白的表达,以及Ⅰ型胶原的表达,并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与茜素红染色.结果与结论:1.077 g/mL Fi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所得的有核细胞层相对于Percoll液分层明显,可获得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细胞生长良好,平均倍增时间为24 h.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诱导培养后,骨钙素、骨桥蛋白、Ⅰ型胶原均呈阳性表达,碱性磷酸酶染色后细胞胞浆呈蓝绿色,茜素红染色后细胞外基质中出现散在的红色结节,可在体外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究寡核苷酸MT01(ODN MT01)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s)增殖的机制。方法将第三代h BMSCs以6.0×103/cm2接种于6孔板,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个孔,实验组加入ODN MT01使其终浓度为2.0 mg/L,对照组加入等量PBS,连续检测3 d,应用MuseTM Cell Analyzer进行细胞周期检测;并根据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分组同上,对相应处理后第1、2、3天的h BMSCs进行Cyclin A、Cyclin D1、CDK2和CDK4四种蛋白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处于G0/G1期的细胞百分比降低,而处于S期和G2/M期的细胞百分比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Cyclin A、Cyclin D1、CDK2和CDK4四种蛋白的表达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对照组相比ODN MT01降低了G0/G1期的细胞百分比,提高了S期、G2/M期的细胞百分比;其分子机制可能但不局限于通过调高Cyclin A、Cyclin D1、CDK 2和CDK 4四种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结肠癌细胞HT-29所形成肿瘤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方法 体内实验将裸鼠分为3组:HT-29组、BMSC组、BMSC+HT-29组。分别将相应细胞悬液注射到裸鼠皮下,测量形成肿块体积,7周后取材、称重并HE染色;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检测上皮标志基因E-CADHERIN表达。体外实验将HT-29细胞与BMSC隔离共培养,观察HT-29细胞形态,RT-PCR检测EMT相关基因表达。结果 体内实验中BMSC组未见肿块形成,HT-29+BMSC组形成肿块质量和体积与HT-29组无明显差异,但肿块分化水平较低,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体外隔离共培养后HT-29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EMT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亦发生相应改变。结论 HT-29细胞形成肿瘤的分化程度可能与BMSC微环境诱导HT-29细胞发生EMT有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胰岛素铁硒传递蛋白(ITS)对组织工程软骨形成的影响。方法第2代猪关节软骨细胞单层培养或离心形成细胞聚集体,根据培养液不同分为2组:常规培养组(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和ITS组(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体积分数1%ITS),噻唑蓝(MTT)法评估2组软骨细胞增殖;细胞聚集体培养1、2、3、4周后取材,比较2组细胞聚集体大体形态、湿质量、组织学、Ⅱ型胶原(Col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软骨特异基因表达。结果 MTT检测显示第5、6、7天ITS组光密度值显著高于常规培养组(P<0.01);ITS组软骨细胞聚集体体积在培养3周和4周时明显大于常规培养组;ITS组湿质量培养4周时为(7.91±1.49)mg,明显高于常规培养组的(5.37±1.31)mg(P<0.05)。ITS组细胞聚集体甲苯胺蓝染色和Col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显强于常规培养组;2组软骨特异基因SRY相关高迁移组盒子基因9、ColⅡ表达相当,ITS组Ⅹ型胶原表达减弱,核心蛋白和Ⅰ型胶原表达增强。结论 ITS通过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可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软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