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8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66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37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曲线在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研究 116例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4cm) ,其中肺癌 88例 ,结核球 10例 ,炎性结节 15例 ,良性肿瘤 3例。在注入造影剂 1 5ml/kg前后 ,对病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 ,测量增强前后各次扫描时病灶的CT值 ,根据CT值绘出动态增强曲线。结果 :三者动态增强曲线的峰值中每两者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肺癌的增强峰值高于结核球而低于炎性结节。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多呈慢升慢降型 ,抛物线状 ;炎性结节多呈快升慢降或快升快降型 ;结核球多呈一低平曲线。炎性结节达峰值的时间较肺癌快。结论 :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峰值、达峰值的时间、曲线形态不同于结核球、炎性结节 ,因而动态增强曲线有助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回顾性重组肺影像的最佳R-R时相,探讨心电门控肺部扫描的可行性及合理的扫描方案. 资料与方法 对1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以相同参数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组10%、30%、45%、60%、75%、90% R-R 时相的横断面影像.范围包括自气管隆突至心尖的双侧肺,比较不同的R-R时相肺动脉层面、下肺静脉干层面、下肺基底段支气管开口层面、心尖层面影像,评价影像质量. 结果 各时相影像质量的综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后发现75%时相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重组的最佳时相为75%的R-R时相. 结论 选择75%的R-R时相回顾性心电门控为最佳R-R时相重组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心脏运动伪影对肺组织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影像质量,在常规影像伪影较多时,可增加病变的信息量,减少假阳性的产生,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HCC)癌灶检出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MSCT平扫、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和门静脉期(60 s)资料,并采用X2检验分别对≤3 cm和>3 cm的病灶在各期相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94例术中共发现318个病灶,其中≤3 cm者86个,>3 cm者232个.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39.5%(34个)、67.4%(58个)、44.2%(3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1).上述3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9.6%(208个)、99.6%(231个)和99.1%(23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9,P<0.01);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上述3期检出病灶的总敏感度分别为76.1%(242个)、90.9%(289个)和84.3%(268个),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3%(242/274)、86.3%(289/335)和93.7%(268/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62和9.29,P值均<0.05).结论 双动脉期扫描有利于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特别是对于小HCC,动脉晚期的扫描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4.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的肺栓塞(PuImonary Embolism.PE)和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血管腔内介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疾病,并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对DVT主要病理,生理学及危险因素,诊断及最新早期诊断,血管腔内技术在治疗该类疾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现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5.
心力衰竭心电监护新探索(附29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的临床综合征,如能争取早期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延长生命的关键.我们充分利用心电监护仪,加强对心率和心律的观察和分析,为医生提供了患者对药物的疗效信息,避免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从而提高了医疗质量.通过心电示波的观察分析,把握好时机完成床上擦浴更衣、换被褥等基础护理,并做好心理护理,从护理的角度上消除和避免心力衰竭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6.
急性碳酸镍粉尘吸入性肺损伤的临床与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金属镍(Ni)是导致职业病、金属中毒的重要元素之一,文献中报道主要以镍粉尘、羰基镍、硫酸镍等形式致病,而碳酸镍粉尘吸入性肺损伤,笔者尚未见文献报道。笔者遇到一起碳酸镍粉尘吸入性中毒事件,共有4例病人,其中2例症状较轻,对症治疗后很快好转,现就2例重症病例的临床与影像学诊断作一分析探讨。   例1 男,36岁。在1次碳酸镍粉碎加工过程中吸入高浓度碳酸镍粉尘约30min,3h后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发热,48h后入院。体检神清,体温38℃,脉搏90次/min,呼吸28次/min,唇、指甲轻度发绀,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音,临床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予氧疗及抗生素、激素等治疗。病程中始终未闻及湿音,血白细胞(16.2~17.8)×10  相似文献   
37.
线性质粒——链霉菌基础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脉冲电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链霉菌线性质粒被发现,链霉菌线性质粒的大小范围是9~640kb末端为共价结合蛋白质并存在的反向重复结构,其复制包括了中部起始的双向复制和末端蛋白起始的补丁复制,这与同为末端共价结合蛋白质结构腺病毒有显著不同,线性质粒可能多种起源,它们既能以来线状又能以环状形式复制,在接合转移及染色体整合过程中占有遗传优势,对链霉菌线性质粒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开发出一类新的原核生物线  相似文献   
38.
自Weissleder等提出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以来[1],开始主要集中在非器官特异性应用方面的研究(如发现肿瘤、监测治疗和基因治疗等);之后,它在研究一些医学基础进程(如基因表达、感染、细胞运输和凋亡)特征方面的能力已经被开发到器官特异性研究领域[2].  相似文献   
39.
缢蛏、织锦巴非蛤、二色裂江珧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4个抗氧化模型测定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zle Gmelin),二色裂江珧(Pinna bicolor Gmelin)对活性氧自由基的影响,比较这3种贝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对O2的清除作用为缢蛏(样I)>织锦巴非蛤(样II)>二色裂江珧(样Ⅲ);清除.OH的作用为样Ⅲ>样II>样I,对过氧化氢的抑制作用为样Ⅲ>样Ⅱ>样I,对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样I,样Ⅱ抑制作用较小,而样Ⅲ则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0.
支气管动脉畸形致大咯血的血管造影检查和栓塞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对支气管动脉畸形致大咯血的诊治价值。材料和方法:对7例不明原因的大咯血患者急诊或择期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异常血管用聚乙烯泡沫醇(PVA)颗粒或明胶海绵颗粒加钢圈栓塞。结果:共发现9支畸形支气管动脉,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支气管动脉扭曲、分支增多,粗细不均,远端有弥漫造影剂浓染者3例,伴有一处或多处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者4例。除1例明胶海绵及钢圈栓塞患者1周内复发外,PVA栓塞者平均随访27.5月未见复发。结论:支气管动脉造影可明确致大咯血的支气管动脉畸形,栓塞治疗可望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