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7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132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78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42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633篇
内科学   373篇
皮肤病学   54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178篇
外科学   388篇
综合类   1313篇
预防医学   389篇
眼科学   45篇
药学   495篇
  5篇
中国医学   457篇
肿瘤学   133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联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2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联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治疗,对照组41例单用地氯雷他定片口服.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0.95%,对照组有效率53.65%,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联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淋巴细胞数量和血小板相关抗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并进行治疗的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慢性患者分别为48、60例,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10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CD3、CD4、CD8、CD19和CD3-/HLA-DR+及PA-IgA、PA-IgG、PA-IgM水平。结果急、慢性组CD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急性组CD4水平高于慢性组(P0.01);急、慢性组CD8、CD19、CD3-/HLA-D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组CD19水平高于慢性组(P0.05)。治疗后1周,患者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患者CD4、CD8、CD19和CD3-/HLA-DR+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8周,患者CD4、CD8、CD19和CD3-/HLA-DR+水平均接近对照组正常水平(P0.05)。患者治疗前PA-IgA、PA-IgG、PA-IgM平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PA-IgG、PA-IgM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PA-IgG、PA-IgM平均水平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在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PA-Ig的异常上。联合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和PA-Ig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和疗效判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分析凉山州2011-2016年彝族社区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HI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布拖县的社区彝族人群为艾滋病监测哨点的监测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采用问卷调查和HIV抗体的血清学检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HIV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1-2016年共监测彝族社区人群共4 149人,检出率为4.75%。男性、有吸毒史(OR=5.46,95%CI=3.39~8.78)、注射吸毒(OR=7.71,95%CI=4.05~14.67)、25~45岁(OR=2.89,95%CI=1.58~5.30)、25岁(OR=3.45,95%CI=2.16~5.51)、寡居(OR=2.54,95%CI=1.35~4.80)和文盲(OR=4.54,95%CI=1.41~14.63)的社区彝族监测对象感染HIV的风险较高。结论凉山州彝族社区人群中的艾滋病流行情况严重。吸毒仍然是当地导致艾滋病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程度较低、寡居等也是导致凉山州HIV传播和流行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4.
目的:为了降低病房SARS病毒对医护人员的感染率,降低病人对SARS病毒的再吸入率。方法:采用紧闭面罩与双管双路、吸呼气道分离,高速射流空氧混合器、安全活瓣、储气囊、湿化器、负压吸引装置等相结舍技术,将开放式吸氧变为紧闭式吸氧,使SARS病人呼出气病毒收集得以实现,为其过滤消毒创造了条件。过滤、消毒后排出室外。结果:降低SARS病毒对医护人员的感染率,降低病人对SARS病毒的再吸入率,促进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三血管气管切面在孕早期先天性心脏病(CHD)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11~13+6周超声检查的胎儿3 927例,分析其三血管气管切面超声图像,并根据血管管径、数目和空间关系对异常胎儿进行分类。对疑似CHD胎儿,在孕中期由胎儿心脏病专家进行检查、判断CHD类型。结果:3 927例中共筛查出25例CHD胎儿,其中11例因终止妊娠无随访结果;14例明确CHD类型,其中三血管气管切面存在异常12例,血管数目异常1例,血管管径异常5例,空间关系异常5例,管径及空间关系异常1例。结论:三血管气管切面是四腔心切面的重要补充,提高了对CHD中左右流出道及主动脉弓等异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6.
近视眼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寻找有效防治办法,是眼科和儿少卫生工作者的新课题。为了共同验证“青少年近视眼防治操”的防治效果,探讨其规律,以便为全省防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3年3月至12月,在省实验中学(长春市)进行了一学年的长期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7.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保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部队官兵尤其是中老年和机关工作人员.迫切需要军队医院提供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保健服务。军队医院要想很好地适应部队对医疗保健服务的“三高”需求,必须积极探索和创建新的服务模式,必须优质高效地履行保健工作的“基地”职能.在切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的同时,突出预防保健.大力普及保健知识,真正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不断增进部队群体健康。“。尤其要针对部队日常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特点,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大力提高服务效率.实施又好又快的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98.
脐内侧襞是一个独立的解剖结构。应用于儿童巨大型腹股沟疝的腹腔镜治疗,目前主要有2种术式:(1直接缝合法,即先经体外腹壁穿刺缝合术或腹腔内缝合术施行疝囊高位结扎,再将脐内侧襞与内环口前外侧腹膜直接缝合加强;(2)带蒂瓣片覆盖法,即将脐内侧襞制成矩形或三角形的腹膜瓣片,向外侧翻转,使其游离缘与对应腹膜缝合固定,完整覆盖内环口区域。应用于成人腹股沟疝腹腔镜治疗,目前亦主要有2种术式:(1)对有生育需求者,采用疝囊高位离断缝合+脐内侧襞瓣片加强内环口修补术;(2)对无生育需求者,将脐内侧襞瓣片覆盖于聚丙烯补片表面,使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完全腹膜化(TPIPOM),通过疝囊高位结扎、补片修补、脐内侧襞瓣片覆盖再腹膜化,使内环口区域得到三明治式的加强,提高安全性,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99.
特需服务中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培训干预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需服务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的培训内容及方法,以提高多元文化护理应用水平。方法培训干预内容为多元文化知识理论、礼仪、沟通及英语;干预方法有面授、自学、VCD电化教学、参观、座谈讨论及案例分析。在已调查的上海市11所综合性拥有特需医疗服务医院的202名护理人员中抽取4所98名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干预,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干预前后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患者及医师满意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元文化护理培训干预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多元文化护理认知水平及应用能力,有效提高患者及医师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OPF)患者血液、骨折断端骨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探讨Sirt1在OPF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邳州医院骨科就诊的绝经后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0例,其中骨质疏松症患者25例(OPF组),骨量正常患者25例(对照组)。术前采集患者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Sirt1浓度。术中于骨折端内用刮匙刮取骨组织约1.0 g,提取骨组织总RNA和总蛋白。采用RT-qPCR方法检测Sirt1的mRNA表达差异;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rt1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PF组患者血清中Sirt1浓度明显下降,骨组织中Sirt1的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OPF的发生可能与Sirt1表达降低有关。Sirt1可能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一个重要靶标,可通过调控Sirt1的表达干预OPF的发生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