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9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48篇 |
预防医学 | 77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01-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458例,每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病例的报告,其中本地感染病例2366例,输入性病例92例。年发病率在0/10万~20.14/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区县,主要集中在荔湾区(26.24%)、越秀区(25.65%)、天河区(14.41)、白云区(12.00%)和番禺区(8.77%)。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月份前为输入性为主的散发病例,6-12月为流行期,8-10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12%,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别比为1.06∶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中壮年和老年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学生为主。病例输入地主要以印尼、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为主。暴发的疫情主要由登革病毒Ⅰ型引起。结论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43.
埃及伊蚊对重要黄病毒易感性研究概况(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埃及伊蚊Aedesaegypti是黄热病(Yellowfever,YF)和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分布于世界各地。我们就埃及伊蚊种群遗传、媒介感受态的生理遗传、蚊与黄病毒相结合的受体、环境因素对虫媒病毒传播的影响、埃及伊蚊对黄病毒媒介感受态变化、绘制控制埃及伊蚊对黄病毒媒介感受态的基因图、埃及伊蚊媒介感受态遗传、鉴定控制埃及伊蚊媒介感受态的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做出综述。以加强下列关键问题:Aedesaegypti种群当中媒介感受态多少变化归因于遗传效应,环境因子引起变化如何。在这些遗传位点等位碱基,如何决定感受态?如何探索遗传和环境成分影响自然种群内媒介感受态。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 分析广州市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SARI)病例感染的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广州市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SARI监测信息,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SARI病例流感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广州市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累计采集并检测SARI标本5100份,检出流感病毒阳性标本133份,总体阳性率2.61%;2019年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较2017、2018、2020年高(4.43%vs.2.79%,3.25%,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943,P<0.001);2017年7月、2018年1月及2月、2019年1月及5月、2020年1月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超过10%;不同性别SARI标本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SARI标本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293,P<0.001),2020年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547,P=0.001)。2017—2020年检出A(H3N2)型分别为14、1、5、28份;检出A(H1N1)型分别为1、13、27、6份;检出B(Victoria)型分别为0、1、15、1份;检出B(Yamagata)型分别为2、19、0、0份。结论 广州市SARI标本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低于国内其他省市,主要检出流感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46.
2005-2008年广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5-2008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8年广州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55081例,年发病率介于108.83/10万~152.78/10万之间,呈逐年上升趋势。5岁以下年龄组占全部发病数的64.49%。10-12月为发病高峰。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区为南沙、黄埔、花都、越秀和番禺。实验室诊断病例中,8789例有明确病原体信息,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6.0%,其中轮状病毒、腺病毒及两者合并感染分别占实验室诊断病例的75.49%、10.83%和13.49%。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7起,6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结论广州市2005-2008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主要集中于0~5岁散居儿童,秋冬季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好发季节,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且存在轮状病毒和腺病毒交叉感染。降低轮状病毒性腹泻发病率是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广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探讨防制对策。方法采用人间疫情监测、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宿主动物监测方法,其中实验室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共报告HFRS71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0.69/10万,病死率为1.41%;排查病例抗体阳性率为16.14%(188/1165),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为0.50%(2/400);鼠密度为4.60%(361/7856),鼠肺抗原阳性率为8.31%(30/361),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43%(26/350),优势鼠种为褐家鼠。结论广州市HFRS疫情形势较为平稳,但仍然存在病例数上升的压力,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防鼠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8.
目的了解广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广州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14 281例,年发病率112.44/10万。<2岁发病70.89%。10~12月为发病高峰。报告发病率居前4位的地区依次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和白云区。实验室诊断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73%,其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及两者合并感染分别占实验室诊断病例的57.81%、25.78%和5.63%。结论广州市2011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主要集中在0~2岁散居儿童,秋冬季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好发季节,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且存在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交叉感染。降低轮状病毒性腹泻发病率是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2010年广州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探讨其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的报告标准。方法收集广州市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事件调查报表》所记录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信息;通过计算罹患率、构成比、均数及标准差等进行描述分析,运用t检验进行比较,对疫情涉及班级数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2010年广州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累计报告413起,平均罹患率2.02%。疫情高峰在4~6月份;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41.64%,172/413);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80.39%,332/413)。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16起暴发疫情,平均罹患率为5.58%;但首次报告时间均晚于疫情高峰时间(t=-2.43,P=0.021),其中37.5%的事件在疫情截止时才上报;16起暴发疫情持续时间与疫情涉及班级数相关,涉及班级数越多,疫情持续时间越长(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66,P=0.022)。结论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4~6月是其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聚集性疫情的报告、调查及处置等尚有待进一步规范;暴发疫情报告标准有待商榷以提高报告敏感性。 相似文献
50.
为探明近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将广州市2002年与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