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9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48篇 |
预防医学 | 77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分析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广州市2005-2008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和部分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和分析.病原学检测方法 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 手足口病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发病高峰在5-7月份;学龄前儿童好发,特别是2~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最高达1 500/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原学检测以EV71感染为主,占43.28%,重症及死亡病例主要由EV71感染所致.结论 手足口病已经成为影响广州市儿童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应重点加强夏秋季托幼机构和社区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32.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暴发以来,研究发现COVID-19康复患者在出院后在14 d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期间有样本采集核酸检测再次出现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复阳)的情况,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综述的方法,旨在综合描述COVID-19复阳者临床人口学特征、可能影响因素以及传播风险,为COVID-19患者出院管理、医疗资源救治分配和传播风险控制提供综合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3.
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的医疗服务语言,因为医学职业的特殊性而体现出较强的服务性、专业性和可操作特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语言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作为一种文化,它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而作一种服务手段,它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语言是医患双方沟通和交流的信息载体,也是医疗服务最直接的工具或手段。医疗服务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除了文化的差异外,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导致的医疗服…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的流行特征。手足口病的肛拭子标本从哨点医院获得,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疫情暴发月份提前,流行强度增大,高位持续时间延长;市区病例构成从2008年下半年的48.32%逐步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35.09%,农村地区则从2008年的11.95%逐步升至24.67%,城乡结合部相对稳定在40.30%左右;病例主要在5岁以下婴幼儿,但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病例数构成比从2008年下半年的60.04%增至2011年的68.92%,托幼儿童则从2008年的38.09%降至2011年的28.27%,学生病例2009年以来相对稳定在2.55%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呈现交替流行的现象。结论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不断向低龄儿童、散居儿童和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不同型别的毒株交替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对2002年与2006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全市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2002年和2006年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2年与2006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数分别为1423例和765例,发病率分别为20.14/10万和10.19/10万,2002年广州市除从化市外的12个区(县级市)均有病例报告,而2006年疫情仅涉及9个区(县级市).两年疫情相同点在于在本地疫情发生前均先出现境外输入性病例;报告病例年龄、性别、职业分布无明显差异;发病高峰均在8-9月份;临床特征多以典型病例为主;两年疫情均由Ⅰ型登革病毒引起,但基因测序结果 表明两者并非同源.2002年BI指数明显高于2006同期,两年BI指数变化趋势均与病例发生趋势一致,但均与气温和降雨相关程度不明显;2006年疫情的显著特征在于首次在既往无疫情的从化市出现暴发疫情,首次在12月份仍发生1例本地感染病例,为历年最迟.结论 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疫情较2006年发病率更高,涉及范围更广,两年均以输入性疫情引发本地感染疫情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6.
随着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死亡率的明显下降 ,儿童意外死亡已成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探明成都市0~ 5岁儿童意外死亡的流行特征 ,对 1998年成都市儿童意外死亡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成都市妇幼保健院 1998年 0~ 5岁儿童意外死亡报告监测资料共 46 0例。儿童人口学资料来自四川省统计局。1.2 方法 对儿童意外死亡报告资料进行整理、核实、录入计算机 ,剔除不合格或记录不详资料 2 6例 ,最后对 434例资料进行分析 ,结合儿童人口学资料 ,对儿童意外死亡发生率 ,死因构成及顺位 ,城郊分布 ,…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
建立广东省广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阈值,评估该市流感流行强度,为分级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4—2022年广州市每周流感报告病例数,利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EM),分别纳入冬夏两季流行高峰为研究对象,选取约登指数最大时的δ值作为最优δ参数进行MEM模型拟合,估计冬夏两季流感流行阈值和分级强度阈值,应用交叉验证法进行拟合效果评价,并对2014—2022年流感流行水平进行评价。
广州市冬季流行开始阈值为1 178例,流行结束阈值为1 103例,中等、高等、极高的流行强度阈值分别为3 653、10 722、18 959例。 夏季流感流行开始阈值为652例,流行结束阈值为267例,中等、高等、极高的流行强度阈值分别为1 400、3 076、4 666例。 冬夏季两模型拟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90。 2019年冬季和2022年夏季达到极高流行水平,2015年夏季、2016年夏季和2017冬季达到中流行水平,2014年夏季达到低流行水平,2021年全年基线流行水平。
本研究将MEM方法应用于广州市夏季与冬季的流感流行强度阈值建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利用该模型为监测流感流行水平以及指导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