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7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9年广州市报告登革热的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比较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时间、空间与人群分布差异。结果 2011—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3802例,累计报告发病率为35.37/10万。本地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至12月,输入病例一年四季发生。广州市登革热病例排名前4的行政区分别为白云区(27.50%)、海珠区(13.93%)、越秀区(11.16%)和荔湾区(10.38%)。境外输入来源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38.56%),境内输入来源以广东省内其它城市为主(49.78%)。本地病例中女性占比高于输入病例;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 20~39岁的青壮年,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占比本地大于输入;本地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输入病例中商业服务占比高于本地。 结论 2011—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呈上升趋势,2015年大幅下降,随后发病频率与流行强度明显增加,2019年再次出现登革热流行高峰。广州市本地登革热疫情波及范围近年来呈现市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趋势,流行特点发生变化,需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加强广州市蚊媒监测系统,提高边境检疫部门应急处置工作,在登革热疫情初期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2.
163.
分析和评估可降解支架在加工和临床使用时的生物力学性能。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六面体网格模型,假设支架和模拟血管为各向同性的不可压缩材料,分别赋予弹塑性和超弹性本构模型,根据加工和临床情况施加边界条件和接触条件,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的隐式求解器,模拟3种规格支架B-2508、B-3018和B-3528在压握、扩张、后扩张和疲劳工况下的表现。结果表明,压握时,这3种支架的应力峰值分别为55.47、55.47 和50.51 MPa;扩张时,这3种支架的应力峰值分别为64.10、66.09和66.25 MPa;后扩张时,这3种支架的应力峰值为66.10、65.85和67.85 MPa。在疲劳图中,B-2508和B-3018的平均应力交变应力坐标均位于疲劳临界线1以下,而B-3528中少数节点的坐标位于疲劳临界线1以上。总的来说,压握安全性方面,B-3528最优;扩张安全性方面,B-2508最优;疲劳安全性方面,B-3018最优。研究结果对可吸收支架提供一种准确的生物力学性能模拟分析方法,为可吸收支架类的产品开发和临床精确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4.
目的 比较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采用锥形管状胃颈部端端分层手工吻合与常规管状胃颈部端端机械侧侧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1年3月25日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连续收治的经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的吻合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锥形管状胃手工组(锥形管状胃+端端分层手工吻合)和常规管状胃机械组(常规管状胃+端端机械侧侧吻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费用、胸胃扩张、胃食管反流症状、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共纳入患者161例,其中男112例、女49例,年龄40~82岁。锥形管状胃手工组80例,常规管状胃机械组81例。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声音嘶哑、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呼吸衰竭、乳糜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锥形管状胃手工组吻合时间长于常规管状胃机械组[(28.35±3.20)min vs.(14.30±1.26)min,P<0.001],但锥形管状胃手工组吻合费用和胸胃扩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状胃机械组[(948.48±70.5...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对一起诺瓦克样病毒引起的群体性胃肠炎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加以调查,对采集标本用RT-PCR进行实验检测。结果 共发生病例71例,在采集的12宗粪便标本中,4宗RT-PCR结果为诺瓦克样病毒阳性,阳性率33.3%(4/12)。通过加强饮食管理和个人卫生,加强对疫点环境、设施、教学用具消毒处理等综合措施,首例病例出现8d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本次疫情为感染诺瓦克样病毒而引起的一起群体性急性胃肠炎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6.
丁鹏  肖新才  陈纯  罗雷  杨智聪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0):1258-1259,1285
目的 探讨克雅氏病(CJD)的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 收集广州市报告的CJD患者共6例,均行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检查,14-3-3蛋白及PRNP基因检测.结果 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进行性痴呆(2例)和椎体外系症状(2例)为主.病例均无痴呆类疾病家族史和手术、脑垂体生长激素使用史.MRI检查显示,无特异性异常信号.脑电图检查结果,均出现弥漫性慢波,4例出现特征性的周期性三相波.3例14-3-3蛋白阳性,而PRNP基因序列分析均为无突变型.1例进行脑组织活检,蛋白酶K抗性朊蛋白(PK抗性PrP)阳性.结论 CJD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和持续动态的脑电图检查可能是CJD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7.
目的分析广州市2010-2012年登革热病例诊断报告情况,探讨登革热病人发病后到疫情报告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加强疾病监测,避免登革热疫情扩散蔓延提供参考。方法对广州市2O10-2012年网络直报病例、部分现场调查病例的发病后就诊、诊断、报告等时间间隔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登革热病人从发病至报告中各环节时间问隔的影响因素。结果 311例网络直报病例中,发病至诊断的时间为发病至报告的主要时间段(中位数7 d),原始报告为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诊断病例)的发病至诊断时间较原始报告为疑似病例的发病至诊断时间长(中位数相差1 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9例现场调查病例中,影响登革热病例从发病至报告的时间最主要的是发病至诊断的时间(中位数8 d)。结论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报告及时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病例诊断的及时性,各相关单位应提高及早发现病例、及早报告,及早处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8.
目的分析广州市某高校肾综合症出血热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原因,探讨维护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人血、鼠血标本进行出血热抗体检测,采集鼠肺标本进行出血热抗原检测。结果患者被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实验动物鼠肺标本抗原阳性率为9.30%(4/43),鼠血标本抗体阳性率为1.82%(1/55),阳性标本均来自开放饲养区的实验用大白鼠;21份野鼠鼠肺标本抗原检测均为阴性,鼠血标本抗体阳性率为25.00%(2/8);实验动物提供单位采集的40份血清标本均为阴性;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血清标本抗体阳性率为1.67%(1/60)。结论动物实验室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造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野鼠将病毒传播给开放饲养区的大白鼠,最终导致了实验工作人员感染发病,提示我们动物实验室的监管以及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69.
目的通过一起典型案例的调查与分析,探讨肾综合症出血热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类似感染事件提供相应的调查和处理模式。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7年一起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感染事件进行调查;人血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鼠肺组织抗原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测,鼠血标本采用反相间接血凝法(RPHI)检测。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符合肾综合症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支持实验室感染可能;开放饲养区采集的43份鼠肺标本荧光PCR检测,其中4份标本阳性;8份野鼠血有2份阳性;动物供应单位鼠血清标本抗体检测,40份均为阴性;实验室相关人员标本60份中1份标本IgG抗体阳性。结论本次事件为感染肾综合症出血热的野鼠将病毒传播给开放饲养区的实验动物,而患者与该区实验动物接触而发病。  相似文献   
170.
目的 探讨登革热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采取的防控措施,为今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首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ELISA和RT-PCR的方法对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 2009年8月广州市越秀区发生的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中,该家庭4名成员中有3人同时发病,这3例患者登革热抗体IgM均阳性,其中RT-PCR检测阳性者2例,病毒分型均为登革Ⅲ型。并且,在实验室回顾性检测中发现,家庭聚集性疫情出现前有1例输入性登革病例,病毒分型也为登革Ⅲ型,且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该家庭发生了本地感染的登革热聚集性暴发。感染地是三元里大道景苑街居住地;感染来源可能是输入性疫情引起的,输入性疫情与本地疫情之间的这种流行病学关联在广州市还是首次获得。因此,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是由输入性疫情引发的本地疫情的趋势未改变,做好输入性疫情防控是防止疫情扩散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