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7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目的 本研究旨在估计广州市2起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引起的本地疫情的潜伏期、序列间隔和基本再生数(R0)等流行病学参数,探索不同场所聚集性对R0的影响,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4-5月广州市2起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地疫情病例数据,使用Weibull、Gamma和lognormal分布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地疫情的潜伏期、序列间隔分布进行估计,采用指数增长法和极大似然法估计R0结果 两起疫情中位潜伏期为2.94(95%CI:2.52~3.38)d;中位序列间隔为3.32(95%CI:2.89~3.81)d。小型场所聚集性疫情R0为4.40(95%CI:3.95~4.85),机场聚集性疫情R0为11.35(95%CI:11.02~11.67)。结论 广州市2起由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本地疫情潜伏期较德尔塔变异株明显缩短。场所聚集程度越高,R0越大,传播速度越快,易呈现暴发疫情,应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2.
丁鹏  肖新才  陈纯  罗雷  杨智聪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0):1258-1259,1285
目的 探讨克雅氏病(CJD)的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 收集广州市报告的CJD患者共6例,均行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检查,14-3-3蛋白及PRNP基因检测.结果 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进行性痴呆(2例)和椎体外系症状(2例)为主.病例均无痴呆类疾病家族史和手术、脑垂体生长激素使用史.MRI检查显示,无特异性异常信号.脑电图检查结果,均出现弥漫性慢波,4例出现特征性的周期性三相波.3例14-3-3蛋白阳性,而PRNP基因序列分析均为无突变型.1例进行脑组织活检,蛋白酶K抗性朊蛋白(PK抗性PrP)阳性.结论 CJD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和持续动态的脑电图检查可能是CJD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3.
目的探讨广州市2005-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HFRS)发生的季节特征。方法应用圆形分布法对广州市近7年来HFR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圆形分布法分析表明,广州市近年来HFRS存在一定的季节高峰,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上半年(12月中旬~次年的6月下旬)。结论广州市近年HFRS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季节高峰,针对这一特征,可制订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4.
目的 探讨登革热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采取的防控措施,为今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首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ELISA和RT-PCR的方法对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 2009年8月广州市越秀区发生的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中,该家庭4名成员中有3人同时发病,这3例患者登革热抗体IgM均阳性,其中RT-PCR检测阳性者2例,病毒分型均为登革Ⅲ型。并且,在实验室回顾性检测中发现,家庭聚集性疫情出现前有1例输入性登革病例,病毒分型也为登革Ⅲ型,且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该家庭发生了本地感染的登革热聚集性暴发。感染地是三元里大道景苑街居住地;感染来源可能是输入性疫情引起的,输入性疫情与本地疫情之间的这种流行病学关联在广州市还是首次获得。因此,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是由输入性疫情引发的本地疫情的趋势未改变,做好输入性疫情防控是防止疫情扩散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65.
目的分析广州市某高校肾综合症出血热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原因,探讨维护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人血、鼠血标本进行出血热抗体检测,采集鼠肺标本进行出血热抗原检测。结果患者被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实验动物鼠肺标本抗原阳性率为9.30%(4/43),鼠血标本抗体阳性率为1.82%(1/55),阳性标本均来自开放饲养区的实验用大白鼠;21份野鼠鼠肺标本抗原检测均为阴性,鼠血标本抗体阳性率为25.00%(2/8);实验动物提供单位采集的40份血清标本均为阴性;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血清标本抗体阳性率为1.67%(1/60)。结论动物实验室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造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野鼠将病毒传播给开放饲养区的大白鼠,最终导致了实验工作人员感染发病,提示我们动物实验室的监管以及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66.
目的分析2006-2010年广州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登革热个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中收集病例资料,设计并建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66例(7.21%),2006年(1.29%,10/775)占全年报告病例总数的构成比较低,2007年(44.44%,16/36)、2008年(50.00%,3/6)、2009年(83.33%,15/18)、2010年(27.16%,22/81)构成比均较高。66例中男49例(74.24%),女17例(25.76%);职业以商业服务者(39.40%,26/66)、干部职员(13.64%,9/66)、家务及待业者(10.61%,7/66)为主;年龄集中在20~50岁(83.33%,55/66);发病高峰为8~11月份(69.70%,46/66);输入来源洲依次为亚洲(89.39%,59/66)、非洲(6.06%,4/66)、拉丁美洲(3.03%,2/66)和大洋洲(1.52%,1/66),最大输入来源地为东南亚国家(74.24%,49/66)。入境前发病病例(69.70%,46/66)多于入境后发病病例(30.30%,20/66)。结论广州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构成比较大,防控重点在于输入性病例的发现和报告能力,需提高出入境口岸检疫能力和医疗机构的及时诊断和报告能力。  相似文献   
167.
168.
目的 比较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采用锥形管状胃颈部端端分层手工吻合与常规管状胃颈部端端机械侧侧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1年3月25日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连续收治的经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的吻合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锥形管状胃手工组(锥形管状胃+端端分层手工吻合)和常规管状胃机械组(常规管状胃+端端机械侧侧吻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费用、胸胃扩张、胃食管反流症状、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共纳入患者161例,其中男112例、女49例,年龄40~82岁。锥形管状胃手工组80例,常规管状胃机械组81例。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声音嘶哑、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呼吸衰竭、乳糜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锥形管状胃手工组吻合时间长于常规管状胃机械组[(28.35±3.20)min vs.(14.30±1.26)min,P<0.001],但锥形管状胃手工组吻合费用和胸胃扩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状胃机械组[(948.48±70.5...  相似文献   
169.
目的 探索广州市白纹伊蚊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I)序列的特征,分析同一城市不同环境下白纹伊蚊的遗传变异。方法 单蚊抽提广州市不同点采集的白纹伊蚊基因组DNA,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片段,联合单链构象多态性PCR(PCR-SSCP)技术分析COI基因片段多态性并筛选部分样品进行克隆测序,用软件比对分析序列的差异。结果 广州市不同采样点白纹伊蚊PCR扩增后获得709bp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序列分析出现12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1.69%。聚类分析显示广州株白纹伊蚊不同采样点的群体间出现部分分化。结论 广州市不同采样点的白纹伊蚊线粒体COI基因出现部分遗传多态性,可能与城市化发展下白纹伊蚊孳生环境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0.
广州市2009年新出现登革3型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广州市2009年新出现的3型登革病毒(DEN)株的E基因进行RT-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探讨其来源及基因型.方法 收集广州市2009年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DEN,RT-PCR扩增病毒全长E基因,测序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年采集的19份患者血清标本中,分离到7株3型DEN株,RT-PCR扩增后测序获得E基因序列,7株DEN3病毒E基因均由1479个碱基组成,编码493个氨基酸,基因序列未见插入或缺失,分析发现7株病毒来自两个不同的亚型:09/GZ/1081、09/GZ/1483和09/GZ/10806属于东南亚/南太平洋型,09/GZ/10616、09/GZ/11144、09/GZ/11194和09/GZ/13105属于印度次大陆型,各亚型群内毒株序列同源性较高.结论 广州市2009年DEN3为输入性,分属两个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