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7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梁会营  康燕  陶霞  李美霞  罗雷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2):1410-1413
目的 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的流行特征.手足口病的肛拭子标本从哨点医院获得,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疫情暴发月份提前,流行强度增大,高位持续时间延长;市区病例构成从2008年下半年的48.32%逐步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35.09%,农村地区则从2008年的11.95%逐步升至24.67%,城乡结合部相对稳定在40.30%左右;病例主要在5岁以下婴幼儿,但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病例数构成比从2008年下半年的60.04%增至2011年的68.92%,托幼儿童则从2008年的38.09%降至2011年的28.27%,学生病例2009年以来相对稳定在2.55%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呈现交替流行的现象.结论 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不断向低龄儿童、散居儿童和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不同型别的毒株交替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12.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洗手等卫生习惯与患腹泻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腹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490例5岁以下腹泻儿童和490例健康对照儿童,对洗手(饭前、便后、吃零食前等)及剪手指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调整混杂因素(食用海/水产品、剩饭菜放置方式和家庭饮用水类型)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OR值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与从不洗手相比,每次饭前、便后及吃零食前洗手是儿童腹泻的保护性因素,其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0.41(95%CI=0.19~0.86),0.41(95%CI=0.21~0.81)和0.48(95%CI=0.25~0.93)。剪手指甲周期6~15 d和3~5 d的2个等级调整前OR值分别为0.24(95%CI=0.11~0.52)和0.21(95%CI=0.09~0.48),调整后为0.25(95%CI=0.10~0.66)0,.23(95%CI=0.09~0.62)。结论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儿童腹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3.
罗雷  王玉林  狄飚  严子锵  杨智聪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065-3066,3069
[目的]比较穗港两地在登革热预防与控制体系之异同,吸取香港地区登革热防控之优点,探寻广州登革热防控体系之不足,为国内登革热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建设与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对穗港两地登革热预防与控制体系在组织机构设置、疫情监测与报告、蚊媒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技术、疫情现场防控以及GIS技术运用等进行较为全面深入比较和分析。[结果]穗港两地在登革热疫情监测,实验室检测,蚊媒控制等预防与控制体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香港在登革热疫情控制的组织安排,措施落实方面较广州更加合理,深入和有序,而广州在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展,蚊媒监测和控制技术运用方面更加全面和有效。[结论]广州在登革热疫情监测与控制方面一些做法可参考借鉴香港,这可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广州登革热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广州市应对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4.
目的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01-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458例,每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病例的报告,其中本地感染病例2366例,输入性病例92例。年发病率在0/10万~20.14/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区县,主要集中在荔湾区(26.24%)、越秀区(25.65%)、天河区(14.41)、白云区(12.00%)和番禺区(8.77%)。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月份前为输入性为主的散发病例,6-12月为流行期,8-10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12%,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别比为1.06∶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中壮年和老年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学生为主。病例输入地主要以印尼、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为主。暴发的疫情主要由登革病毒Ⅰ型引起。结论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探讨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与传统蚊媒监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气候因素对伊蚊密度的影响.方法 利用伊蚊诱捕器在广州市海珠区某社区对蚊媒密度进行为期11个月的常规监测.对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与传统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并对气候因素(温度、湿度)与伊蚊密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诱蚊指数、诱卵指数、诱蚊诱卵指数与传统指标(布雷图指数)之间具有相关性(r=0.758,P=0.007;r=0.667,P=0.025;r=0.758,P=0.007),并得回归方程Y=1.045+0.677a-0.590b(Y:布雷图指数,a:诱蚊指数,b:诱卵指数);对气候因素与伊蚊密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到:Y=-18.358+ 1.297a(Y:白纹伊蚊总数,a:温度);Y=-702.837+47.035a(Y:蚊卵总数,a:温度).结论 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与传统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伊蚊诱捕器监测法的可信性较强,同时,气候因素是影响伊蚊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6.
登革热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蚊媒传染病.近20年来,由于热带地区人口增长和流动性增加等因素促进了登革热的传播,使无登革热流行地区向低地方性流行区和高地方性流行区转变<'[1,2]>,而广州市人口流动大,地处亚热带,温度、湿度、年均降雨量等条件均适合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继2002年广州市发生较大规模登革热疫情后,2006年我市又发生了登革热疫情暴发和流行.为了进一步掌握登革热疫情发展规律,为登革热疫情防控提供参考,笔者分析了2006年登革热病例个案的流行病学时间特点,探讨病例和疫情进展不同阶段采取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7.
118.
目的探讨广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10月~2013年3月网络报告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105例和与病例同村或是同单位、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配对的105例对照者以相同的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住房毗邻水塘或河溪、室内鼠活动、室内卫生状况、工作场所鼠活动、工作场所鼠排泄物是危险因素,人均房间数、室内外扫地洒水、家中灭鼠具有保护作用。多因素分析显示室内鼠活动是危险因素(OR=2.874,95%CI1.152~7.170),室内外扫地洒水(OR=0.369,95%C10.151~0.900)、家中灭鼠(OR=0.416,95%C10.180—0.961)是保护因素。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控必须采取灭鼠防鼠,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卫生水平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19.
目的了解登革热对广州居民行为变化的影响,为广州登革热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广州市11个区拥有固定电话的常住居民993人。结果调查对象中知晓登革热的有821人(82.68%),在2014年登革热疫情后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的占39.17%(389/99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是行为方式改变的影响因素(χ~2=5.39、21.75、42.61、19.67,P0.05)。结论登革热影响广州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开展登革热防控和宣传教育工作应结合不同人群的特点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20.
2005—2008年广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广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5—2008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8年广州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55081例,年发病率介于108.83/10万~152.78/10万之间,呈逐年上升趋势。5岁以下年龄组占全部发病数的64.49%。10—12月为发病高峰。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区为南沙、黄埔、花都、越秀和番禺。实验室诊断病例中,8789例有明确病原体信息,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6.0%,其中轮状病毒、腺病毒及两者合并感染分别占实验室诊断病例的75.49%、10.83%和13.49%。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7起,6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结论广州市2005—2008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主要集中于0~5岁散居儿童,秋冬季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好发季节,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且存在轮状病毒和腺病毒交叉感染。降低轮状病毒性腹泻发病率是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