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目的 调查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的患病现状及其与自我感知老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新乡市60岁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衰弱表型、简版自我感知老化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患者健康问卷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以及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老年人643名,其中认知衰弱20名(3.1%),可逆性认知衰弱96名(14.9%),潜在可逆性认知衰弱99名(15.4%);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自我感知老化和抑郁得分的老年人,不同认知衰弱表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龄(OR=0.144)是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保护因素,自我感知老化(OR=1.200)是其危险因素;抑郁(OR=1.149)和自我感知老化(OR=1.048)是老年人发生可逆性认知衰弱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21)和低龄(OR=0.299)是老年人发生潜在可逆性认知衰弱的保护因素,受教育程度低(OR=2.405)、抑郁(OR=1.130)和自我感知老化(OR=1.060)是其危险因素。结论 自我感知老化是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危险因素。自我感知老化有望成为减少或者避免认知衰弱发生发展的干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冷执行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认知生理特征。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8例和正常对照18例,冷执行功能任务选择经典的河内塔测验(3层),记录反应速度和执行步骤,同时采集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脑电图数据。结果:患者组每一任务步骤反应时较正常对照组长(P<0.05),两组操作步骤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被试在测验中均主要激活0.01~10 Hz频段;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在河内塔任务中额-枕和额-顶区域存在功能连接增强(P<0.05),对应的脑网络聚类系数值低,特征路径长度长(P<0.05)。患者组的阳性症状分与其脑网络的聚类系数呈负相关(r=-0.66,P<0.01),与特征路径长度呈正相关(r=0.60,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冷执行功能呈现一定程度的损害,特别是流畅性受损;脑网络效率下降,可能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自我感知老化在社区老年人衰弱和认知功能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1年2—7月采用衰弱量表、简版自我感知老化量表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对新乡市528名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根据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总分和文化程度将被试分为认知障碍组(文盲≤17分, 小学≤20分, 初中及以上≤24分, n=74)和认知正常组(n=454)。采用SPSS 25.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应用AMOS 24.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1)社区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14.1%;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患慢性病数目、抑郁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1, 6.53, 9.84, 25.47;均P<0.05);在衰弱(χ2=75.65, P<0.001)和自我感知老化(t=77.67, P<0.001)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认知障碍组自我感知老化得分[(47.39±8.66)分]高于认知正常组[(38.22±8.24)分](t=77.67, P<0.001);认知障碍组衰弱得分[2.00...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住院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照顾积极感受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3-08—12选择平顶山市某三级综合医院260例脑卒中主要照顾者,使用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positive aspects of caregiving,PAC)、脑卒中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结果自我肯定(25.46±4.43)分,展望(13.04±2.57)分,积极感受总分(38.50±6.8)分。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是否与患者同住、自觉健康状况是照顾者积极感受影响因素,可解释51.2%的总变异量。结论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照顾积极感受存在,且为中等偏上水平;临床工作者应结合其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支持,以提高主要照顾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大学生家族性原发性遗尿(PNE)的现状。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南省3所大学的22 500名在校大学生(17~21岁)进行PNE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患者的PNE家族史,比较有无家族史患者PNE下尿路症状的差异。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0 345份,其中PNE患者239例(1.17%),男88例,女151例。有家族史者81例,其中41个(50.62%)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2个(27.16%)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史的PNE大学生患者泌尿系感染,严重PNE和尿频、尿急、尿失禁的发生率均高于无家族史患者(P<0.05)。结论:大学生家族性PNE多见,有多种遗传方式。有家族史的PNE大学生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应尽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芪参还五胶囊配合立体定向引流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氧化-抗氧化失衡的影响。方法将91例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立体定向引流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芪参还五胶囊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影像学和血清学指标改善情况;检测脑血流动力学、氧化-抗氧化失衡恢复情况,并比较2组临床预后。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 05),观察组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头颅CT检查指标(颅内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脑中线移位)均有显著改善(P均<0. 05),观察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期峰值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阻力指数(RI)均显著改善(P均<0. 05),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OP)、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AD)均显著改善(P均<0. 05),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GOS评分、BI评分分级和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芪参还五胶囊配合立体定向引流术能够减轻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临床预后和日常活动能力,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脑血流动力学,促进氧化-抗氧化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医学生父母对于子女的从医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医学生父母对于子女从医意愿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5-2019级2204名在校医学生父母进行调查。结果:新冠肺炎爆发后医学生父母对其子女的从医意愿显著高于新冠肺炎爆发前(P<0.00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后,医学生父母对其子女的从医意愿在不同职业、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关系等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后,大多数父母对医学生的从医意愿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28.
专业承诺是组织管理学的承诺理论在职业发展与教育领域的拓展,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人员关注。作者针对目前专业承诺的研究现状,从专业承诺的概念、内涵界定、测量方法、影响专业承诺的因素及专业承诺的影响作用几方面综述了专业承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9.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且一旦发生轻者早期造成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严重者静脉血栓可进入肺循环发生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如何针对下肢骨折患者的特点及特殊性,尽可能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做好护理,下面就针对这一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有效预防方法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影响ICU护士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 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我省10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35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确定影响ICU护士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 ICU护士生活质量各维度普遍低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年龄、学历、技术职称、月收入、子女状态和每月夜班数对ICU护士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性别、所在科室对护士精神健康和躯体健康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ICU护士生活质量普遍偏低,且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为提高ICU护士的生活质量,管理者和个人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