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交通心肾针法治疗更年期失眠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交通心肾针法治疗更年期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E2水平略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交通心肾针刺法治疗更年期失眠症有较好疗效,能提高患者血清E2水平,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2.
目的对山东省滨州市2007年发现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及其应急处置情况进行分析。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爆发调查、快速评价与主动监测、病例管理、病毒学和血清学监测、应急免疫干预等方法进行综合处置,并对调查结果和应急处置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来自监测系统,临床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粪便标本检出Ⅰ型脊灰病毒,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鉴定为VDPV,曾接种过11剂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Vaccine,OPV),自身免疫功能基本正常。经调查,当地儿童OPV接种率和脊灰中和抗体水平均处较高水平,周围健康儿童粪便标本未分离到类似病毒,AFP病例监测系统灵敏有效,主动搜索未发现类似病例。对该病例连续采集粪便标本检测,未再发现VDPV。山东省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诊断为VDPV感染者。结论此次发现的VDPV发生在OPV高免疫覆盖率地区,但未发现形成VDPV循环的证据,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快速、有效。应进一步加强VDPV监测和产生原因及其传播链的研究。 相似文献
43.
44.
45.
针对我校非专业班《针灸学》课程的设置情况,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从学生层面了解该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定位、技能培养、再学习能力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针灸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对山东省1997~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认识,从而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检出VDPV的灵敏度。方法分离的脊灰病毒血清定型采用中和试验的方法,型内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两种方法,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性状分析采用VP1区序列测定的方法。结果山东省1997~2004年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分离到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173株),接近Ⅰ型和Ⅲ型之和。其中疫苗变异脊灰病毒10株,仍以Ⅱ型为主(8株),且有1株(CHN1025)VP1区变异率达到1%,为VDPV,但该毒株无2代病例发生。结论在山东省连续多年的口服脊灰疫苗免疫已经阻断了脊灰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但从AFP病例中曾分离到1株VDPV,结合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局部地区仍存在免疫空白,因此存在着VDPV以及发生循环的VDPV潜在的可能,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对乳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和左氧氟沙星片进行生物利用度比较,判定两种制剂是否为等效制剂。方法2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交叉给药,分别口服单剂量乳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试验制剂)及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参比制剂)200mg,采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两者的药动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并求证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口服200mg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β分别为(5.68±1.79)和(5.38±1.52)h;tmax分别为(0.84±0.79)和(0.95±0.47)h;cmax分别为(2.27±0.47)和(2.26±0.58)μg·mL-1;AUC0~t分别为(14.90±2.14)和(15.62±2.49)μg·mL-1.h;AUC0~∞分别为(15.17±2.34)和(15.87±2.67)μg·mL-1.h。试验制剂对于参比制剂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F值:AUC0~t为(97.23±17.71)%,AUC0~∞为(97.43±17.76)%。两种制剂的AUC0~t,AUC0~∞及cmax经对数转换后双单侧t检验,结果接受两种制剂生物等效的假设。Cmax的90%置信区间结果为88.1%~117.3%,AUC0~t为89.2%~102.5%,AUC0~∞为89.3%~102.9%,tmax经秩和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整个试验期间,受试者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按照生物等效性判定标准,可判定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