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为中毒急症,是急诊内科和ICU常常接诊及收治的重症疾病。有机磷农药的有毒物质可在短时间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粘膜进入体内,迅速出现中毒症状。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发病急、发展快,可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及时进行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抢救  相似文献   
22.
VEGF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VEGF变化规律,探讨VEGF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63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并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和程度的差异。结果:复发乳腺癌、无复发乳腺癌和多原发乳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均较乳腺纤维腺瘤组织高,复发乳腺癌VEGF阳性表达程度高于无复发乳腺癌和多原发乳腺癌。结论:VEGF可反映癌细胞侵袭转移活性,VEGF过表达预测乳腺癌复发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3.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7例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超,核素扫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结果 7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和术后化疗,病理石蜡切片证实为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白细胞共同抗原阳性.细胞角蛋白阴性.支持本诊断。治疗后随访4个月~11年患者均生存。结论 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可靠依据,手术应尽可能切除肿瘤.术后予以化疗.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维生素E、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1A1及脂质过氧化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对照组(普通饲料)、模型组(高脂饲料)、VE干预组、Se干预组、VE Se干预组,建模5wk处死全部大鼠.生化方法检测血清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肝细胞色素P4501A1mRNA表达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及肝组织中SOD显著降低(312.72±49.51kU/Lvs583.23±63.37kU/L;8.13±0.63U/mgprot.vs13.99±2.33U/mgprot.,P<0.01),MDA增高(13.40±4.24mmol/Lvs6.43±1.76mmol/L;9.79±0.94nmol/mgprot.vs6.80±0.97nmol/mgprot.P<0.01),细胞色素P4501A1mRNA表达水平,肝组织TNF-α、NF-κB蛋白表达明显增强(0.628±0.116vs0,0.230±0.013vs0.03±0.006,0.069±0.01vs0.003±0.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VE组、Se组的血清及肝组织中SOD增高,MDA降低,细胞色素P4501A1mRNA表达水平略下降;肝组织TNF-α、NF-κB蛋白表达下降(P<0.05).VE Se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SOD明显增高,其值接近对照组水平;细胞色素P4501A1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0.324±0.070vs0.628±0.116,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及相关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肝细胞色素P4501A1表达上调有关.VitE和硒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保护作用,二者联合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25.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造模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快速建立一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常规组和改良组,分别喂普通基础饲料、常规用高脂饲料及常规高脂饲料 蔗糖 丙基硫氧嘧啶 胆酸钠.5 wk内动态观察三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均5 wk处死,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变化,苏丹Ⅳ染色和电镜检测了解大鼠肝细胞胞质内脂滴存在情况,并比较三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肝组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含量的变化.结果:第4周开始正常组和改良组两组大鼠与常规组体质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249.63±34.25,241.88±20.75 vs 275.38±6.59,P<0.05),改良组与正常组之间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5周在光镜下见改良组大鼠肝细胞内弥漫大量的脂肪空泡,电镜和苏丹Ⅳ染色证实肝细胞内有大量脂滴.肝脂肪变性程度为 ~ (H=13.36,P=0.0003),正常组和常规组大鼠肝细胞内未见明显脂肪变性.改良组大鼠血清TG,TC,ALT水平和MDA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和常规组(TG:1.28±0.61 mmol/L vs 0.72±0.12,0.76±0.04 mmol/L;TC:12.78±1.47 mmol/L vs 1.71±0.03,2.31±0.49 mmol/ L;ALT:1518.64±186.04 nkat/L vs 1181.57±37.84,1262.92±159.20 nkat/L;MDA:13.40±4.24μmol/L vs 5.89±1.05,7.23±1.15μmol/L;均P<0.05),常规组与正常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改良组血清SOD活力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常规组(5.21±0.81 nkat/mL vs 11.91±2.69,11.19±0.78 nkat/mL,P<0.05).肝组织TG,TC含量常规组和模型组均比正常组有增高(TG:2.14±0.26,5.83±1.42 mmol/L vs 1.20±0.16 mmol/L,P<0.05;TC:3.19±0.23,9.63±1.12 mmol/L vs 2.13±0.16 mmol/L,P<0.05),常规组与改良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与利用常规高脂饲料建模的方法比较,该改良方法5 wk成功地构建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缩短了建模时间,降低了实验成本且模型基本符合人类发病的自然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建模方式.  相似文献   
26.
P-gp、nm23和p53联合检测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P gp、nm23和p53的变化规律及与乳腺癌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乳腺纤维腺瘤(纤维腺瘤组)和47例乳腺癌病变组织中P gp、nm23和p53 的表达,47例乳腺癌中18例随访3~5年无复发(无复发组),29例3年内复发(复发组),并比较其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的差异。结果 乳腺癌复发组nm23表达阳性率较纤维腺瘤组低(P<0.05),其阳性表达强度较无复发组低。复发组和无复发组p53表达阳性率均较纤维腺瘤组高(P<0.05),复发组p53阳性表达强度高于无复发组(P<0.05)。复发组和无复发组P gp表达阳性率与纤维腺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其阳性表达强度较纤维腺瘤组低(P<0.01,P<0.025)。结论 p53过表达和nm23低表达对预测乳腺癌复发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7.
医学院校“专升本”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医学院校“专升本”教育因其对象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应作相应改进,包括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考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8.
肝再生增强因子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肝再生增强因子(ALR)对肝癌细胞和原代大鼠肝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及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方法将不同种属的ALR分别与原代大鼠肝细胞和人肝癌细胞株QGY和HepG2共同培养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测定这些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9例正常肝组织和21例HCC组织中ALR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种属的ALR在体外均能刺激人肝癌细胞株QGY和HepG2增殖,并呈剂量依赖关系,但对原代大鼠肝细胞均无刺激增殖作用。在正常肝组织中ALR不表达,但在HCC肝组织中ALR均表达,且ALR的表达程度与HCC分化程度和大小均无关。结论ALR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茶多酚对酒精性肝病肝脏核因子-κB(NF-κB)活性调节作用.方法 将2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7只,每天给予大鼠体积分数56%白酒8 ml/kg灌胃,每周递增2ml/kg直至总剂量达每天16ml/kg造模;茶多酚组9只,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给予茶多酚0.25 g/kg加入白酒中灌胃,7周后处死大鼠.同时培养人正常肝细胞株L02,分为5组: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加入0.6%乙醇;预防组:先加入200μg/ml茶多酚培养3 d后再加入0.6%乙醇培养;干预组:同时加入0.6%乙醇和200 μg/ml茶多酚培养;治疗组:先加入0.6%乙醇培养3 d后再加入200μg/ml茶多酚培养.各组细胞均以7d为周期传代,处理4周.实验重复3次.光镜观察肝细胞改变,分光光度计测各组大鼠血清丙二醛及L02细胞活性氧含量,RT-PCR测各组NF-κB和NF-κB抑制因子(I κB)表达;凝胶迁移电泳测各组NF-κB活性变化.结果 NF-κB mRNA表达:对照组为0.53±0.01、模型组为1.15±0.03、茶多酚组为0.58±0.16,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茶多酚组,F=2431.1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鼠肝组织NF-κB活性:模型组DNA染色:1410.78±22.19,蛋白染色:1426.08±33.15,对照组DNA染色:419.84±8.32,蛋白染色:419.99±7.06,模型组NF-κB活性比对照组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茶多酚DNA染色:669.85±41.34,蛋白染色:675.35±18.27,较模型组减弱,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02细胞NF-κB mRNA表达,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干预组、治疗组分别0.56±0.01、0.76±0.03,0.60±0.03、0.59±0.01、0.59±0.01,预防组、干预组、治疗组比模型组降低,F=46.3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02细胞NF-κB活性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干预组、治疗组DNA染色分别为:344.42±11.37、849.94±12.45、713.07±11.91,710.79±14.99和693.45±71.69;蛋白染色分别为371.20±13.51、925.96±5.78、758.88±34.65,753.07±76.78和725.77±36.09,预防组、干预组、治疗组比模型组减弱,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茶多酚对预防、干预和治疗酒精性肝病均有一定的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实现.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