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比较男女腹部皮下脂肪组织、网膜脂肪组织中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a(TNF-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mRNA表达。方法选择30例择期外科手术患者,男15例,女15例,用RT-PCR法检测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和网膜脂肪组织中脂联素、TNF-a、PPARγ2 mRNA表达。结果(1)男性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显著低于女性,网膜脂肪组织中TNF-a mRNA显著高于女性(均P〈0.05)。(2)女性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表达高于其网膜脂肪组织,男女网膜脂肪组织中TNF-a mRNA均高于各自的皮下脂肪组织(P〈0.05~0.01)。(3)男女间皮下脂肪组织和网膜脂肪组织中PPARγ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和网膜脂肪组织中脂联素、TNF-a mRNA的表达可能存在性别差异,而PPARγ2 mRNA表达的性别差异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人脂联素基因(apM1)H241P突变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取372例无亲缘关系的安徽省汉族老年人,其中糖耐量正常者168例(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204例(糖尿病组);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cell)估测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及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apM1基因突变进行初筛分析,并对不同带型的标本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1)糖尿病组发现apM1基因H241P突变8例(3.9%),对照组中仅发现1例(0.6%);(2)9例突变携带者均为肥胖症患者,均正在服用调脂药,8例服用降压药,4例与遗传有关。结论apM1基因H241P突变与安徽省汉族老年人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3.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2例绝妇女及其中10例应用利维爱治疗前后的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绝经后血浆β-EP水平较育龄妇女黄体期显著下降。应用利维爱(1.25mg/日)治疗后血浆β-EP及血清雌二醇显著上升,卵泡刺激素及黄体生成素显著下降,同时潮红潮热等症状缓解。结论:(1)绝经后卵巢激素减少,内源性鸦片肽戒断可能与绝经后某些症状有关;(2)利维爱能提高血浆β-EP水平,改善绝经后症状。  相似文献   
24.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以二甲双胍为对照,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在5个中心共收集227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为吡格列酮组(113例,服用盐酸吡格列酮30mg,每日1次),和二甲双胍组(¨4例,服用盐酸二甲双胍250mg,每日2次),治疗期12周.结果用药12周后,与基础值相比,吡格列酮组空腹血糖下降1.42±1.93mmo1.L-1(13.41%±18.65%),餐后2h血糖下降4.42±3.96mmo1.L-1(26.94%±21.32%),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80%±1.57%;二甲双胍组,空腹血糖下降1.62±2.17mmo1.L(15.45%±20.13%),餐后2h血糖下降值3.89±3.75mmo1.L-1(24.27%±21.54%),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89%±1.39%.两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值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用药12周后,吡格列酮组,降低空腹血糖显效率40.66%,有效率75.82%,降低餐后2h血糖显效率51.38%,有效率86.24%二甲双胍组,降低空腹血糖显效率53.85%,有效率82.42%,降低餐后2h血糖显效率46.23%,有效率77.36%.两组间比较显效率和有效性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未出现严重肝功能异常病例.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耐受性好,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5.
目的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预测不同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子及股骨颈骨密度(BMD)情况下10年骨折风险性的差异,探讨筛查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方法。方法应用FRAX的中国大陆子模型软件,综合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计算单一危险因子或多重危险因子在联合或不联合BMD的条件下预测骨折风险性。结果随着BMD下降、骨折危险因子增多,10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大。不同骨折危险因子和BMD配对时骨折风险性不同,当BMD未达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而合并部分危险因子时的骨折风险性大于BMD的T值达-2.5SD但无危险因子时的骨折风险性。结论 FRAX模型使原来单凭BMD转向综合各类危险因子评估长期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性,在无条件行BMD检测地区可用以筛查骨质疏松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均日渐增多。Albright和Reifen-stein在1948年发现糖尿病与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相关,并首次提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一词。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照组(CON)187例,2型糖尿病组(T2DM)288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组(T2DM+PAD)177例,比较各组间临床一般资料,糖、脂代谢相关指标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组的年龄、收缩压与2型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收缩压与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独立显著相关(年龄OR=1.076,95%C I=1.028~1.127,P=0.002;收缩压OR=1.028,95%C I=1.002~1.054,P=0.033)。结论高龄、收缩压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67例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表对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激素替代治疗服药依从性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 67例患者中服药依从性差的有42例占6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对疾病及药物知识了解程度、坚持定期门诊复查、首次发病伴发危象,担心有激素的不良反应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不容乐观,应积极开展多元化健康教育,实行全程督导管理等策略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DN)发病的影响。方法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关于MS诊断标准,将1025例住院的T2DM患者分为单项异常组(第1组)、两项异常组(第2组)和MS组(第3组),比较三组间DN患病率;根据白蛋白/肌酐比值诊断DN,比较DN与非DN患者之间血糖、血压、血脂的水平差异,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了解MS及其组分与DN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025例T2DM患者中,DN以及MS的患病率分别为39.0%(400/1025)和38.1%(391/1025)。第1组、第2组和第3组中DN患病率分别为17.9%(33/184)、32.7%(147/450)、56.3%(220/391oDN患者中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年龄、病程均显著高于非DN患者(p<0.05或P〈0.01),HDL—C显著低于非DN患者(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SBP、TG、LDL-C、MS是影响T2DM患者中DN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MS是T2DM患者DN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估皮肤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无创检测技术在社区糖尿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选取社区健康体检、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701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正常糖耐量组443例、糖调节受损组198例和初诊糖尿病组60例。采用糖尿病无创检测技术对各组患者上臂皮肤AGEs进行检测,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尿素等指标。另将研究对象分为<45岁、45~59岁、≥60岁三个年龄段,比较不同糖调节状态人群在不同年龄段AGEs水平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皮肤AGEs水平差异,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5岁、45~59岁、≥60岁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AGEs值均高于正常糖耐量者(P<0.05)。皮肤AGEs水平与FPG和HbA1c相关(r=0.215、0.233,P<0.01)。AGEs是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95%可信区间):1.054(1.025~1.084)、1.116(1.071~1.163)]。糖尿病无创检测技术识别糖尿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95%可信区间:0.658~0.783),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61.3%;糖尿病无创检测技术识别糖尿病前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01(95%可信区间:0.551~0.652),灵敏度为35.4%,特异度为87.1%。结论皮肤AGEs无创检测对评估糖尿病风险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可能不完全适用于糖尿病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