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对1%rimexolone滴眼液控制白内障手术相关性眼内炎症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对两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根据前瞻治疗分析模型对资料进行提取.通过计算机治疗效应和比值比来评估1%rimexolone滴眼液的治疗效果,并按照固定效应模型对两项研究的结果进行合并.结果:总计对357例患者进行有效性分析.在治疗结束时,炎症消失、治疗失败的合并比值比分别为3.28[95%CI2.10,5.11]0.13[95%CI0.05,0.33],前房炎症的合并治疗效应为-1.30[95%CI-1.67,-0.93].Rimexolone治疗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为7.5%,而安慰剂高达33.3%.两组的眼内压改变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rimexolone滴眼液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控制手术相关性眼内炎症的药物.  相似文献   
72.
目的:系统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植入物(NPTSI)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文献,16项对照临床试验符合选择标准而纳入Meta分析。临床评价指标包括眼压降低百分率(IOPR%)、治疗完全成功率和治疗总成功率。应用RevMan4.2分析软件进行统计,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总的治疗效应。结果:与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FS)相比较,NPTSI的IO-PR%加权平均差为3.3(-5.3~12.0),治疗完全成功率的合并危险差为0.13(-0.02~0.28),治疗总成功率的合并危险差为0.09(-0.04~0.21)。与小梁切除术(TE)相比较,NPTSI的IOPR%加权平均差为-4.4(-7.7~-1.1),治疗完全成功率的合并危险差为-0.04(-0.17~0.09),治疗总成功率的合并危险差为0.00(-0.06~0.06)。NPTSI的并发症发生率与NPTS相似,而远较TE为低。结论:NPTSI作为一种安全的滤过性手术,具有略优于标准NPTS的降眼压效果,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73.
壳聚糖,是一种生物学性状优良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无毒性、生物降解性、组织相容性、理化性质稳定等特性.本文就壳聚糖作为人工泪液、医用粘弹剂、药物缓释系统载体、抗纤维增生药物等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4.
李玉珍  魏锐利  蔡季平  李由  程金伟 《眼科》2012,21(5):352-356
目的 通过对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不同治疗方式及影响其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危险因素的研究,以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997年1月至2010年6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眼科收治的79例病理确诊为IE期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方法 回顾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和放射治疗)及预后情况。手术方式包括全部切除和部分切除。预后情况主要观察患者的生存率、有无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主要指标 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生存率、有无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部切除58例,局部切除21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2~4周行眼局部放射治疗。5年总生存率86.0%,共有6例转化为DLBCL。放射治疗对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有较好的局部控制。患者双眼发病(P=0.0221)和对放射治疗的初始反应(P=0.0033)与肿瘤转化为DLBCL有相关性;而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及手术方式等因素对转化均无影响。结论 双眼发病和对放疗的初始反应与MALT淋巴瘤转化为DLBCL相关,而手术方式对转化无影响;根据不损伤眼部重要结构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眼科, 2012, 21: 352-356)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制备5-Fu纳米粒涂层人工晶状体(IOL)并探讨其对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通过低能离子束表面氟离子注入技术使5-Fu纳米粒与IOL表面交联黏附形成涂层.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对左眼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出术,对照组为A组,植入普通IOL;实验组为B组,植入5-Fu纳米粒涂层IOL.术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所有数据用SAS统计软件处理,前房闪光和晶状体后囊膜中央视区混浊程度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前房炎性反应:B组的前房闪光轻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45,P=0.024).两组兔眼的前房反应均在术后3 d至1周内缓解.晶状体后囊膜混浊:B组晶状体后囊膜的混浊程度轻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04,P=0.016).光学显微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A组眼内炎性反应较轻,B组无明显眼内炎性反应表现,A、B两组角巩缘结构及组织均无病理损害.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A组见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现象,B组未见明显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结论 兔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植入5-Fu纳米粒涂层IOL,可有效抑制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眼内毒性较小.  相似文献   
76.
患者,女,31岁,因左眼视物模糊、眼球突出1a余,于2006年5月15日入院。眼部检查:视力:右1.0.左0.1(-2.00DS→0.6);眼压:右15mmHg(1kPa=7.5mmHg),左18mmHg;右眼前后节检查未见异常;左眼眼眶上外侧骨壁明显增厚,眼球向下方移位,较健眼低2mm,眼球向上运动受限,眶压偏高,眼球突出度:右眼15mm,左眼19mm。眼眶CT示:左眼眶上外侧骨壁明显增厚,骨质膨胀,皮质变薄,密度不均,突入眼眶,眶内容物受压向下移位。患者于2006年5月1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眼前路开眶取瘤术,设计眉弓切口。术中可见肿瘤来源于额骨,暗红色,呈血窦样,边界不清,与颅底硬脑膜及眶周膜黏连,血供丰富,质脆。分离肿瘤表面骨膜显露其边缘,用颅钻在眶外侧壁钻孔,用Styke电锯锯断外侧壁,后用铣刀沿肿瘤边缘锯开额骨至眶切迹内侧,  相似文献   
77.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5岁,因"左眼眶上缘肿块伴视力下降、流泪、眼胀2个月"入院.查体:全身情况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3.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不同入路手术摘除的效果及其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164例经手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并对这些患者的手术入路、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其选择标准进行总结.结果 经结膜入路者101例(占61.6%),位于肌锥内间隙,边界清楚且无明显黏连.经皮肤入路前路开眶者25例(占15.2%),位于肌锥外间隙,位置浅在.外侧开眶者32例(占19.5%),位于肌锥内间隙,均有较多黏连.内外侧联合开眶者5例(占3.0%),位于肌锥内间隙,形态不规则或者有较多黏连.内侧开眶者1例(占0.6%)、位于内直肌内侧.156例患者肿瘤完整摘除,仅有2例视力丧失.另8例患者患者大部分切除.结论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成功摘除.眼眶手术入路选择应根据病变性质、位置、范围而定,尽可能采取术野暴露清楚,损伤小、易于切除病变和外观良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对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的差异.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经筛选后共有8项临床对照试验纳入meta分析.比较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与未使用丝裂霉素C的眼压下降百分比、治疗完全成功率、治疗总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指标.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6、12、24、36个月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组与单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眼压下降百分比的加权均数差分别为5.24%(95%CI,-3.24~13.72)、8.31%(95%CI,4.33~12.30)、9.56%(95%CI,4.88~14.24)、14.45%(95%CI,9.02~19.88),除术后6个月外的其余各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组的治疗完全成功率较单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增加,治疗完全成功率的合并风险差在术后6、12、24、36个月分别为1.16(95%CI,1.05~1.27)、1.20(95%CI,1.05~1.38)、1.30(95%CI,1.05~1.61)、1.36(95%CI,1.06~1.73),各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改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疗效,而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