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4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线粒体在合成ATP及调节细胞死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氧化应激、钙超载及增高的磷酸水平诱导了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异常开放。MPTP异常开放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脱偶联,ATP水解,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力衰竭等病理条件下均有MPTP的异常高水平开放。因此,通过药物干预抑制MPTP开放已成为心血管病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女性冠心病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文中比较不同年龄段男、女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拟诊为冠心病行CAG检查的女性患者597例,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与同期进行CAG检查的男性患者1306例进行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 女性各组不典型胸痛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同龄男性各组(66.7%vs45.3%,58.5%vs35.1%),P<0.01;中青年女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男性各组(7.2%vs 22.4%),P<0.05;女性各组C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各组(43.6%vs64.8%,69.4%vs83.2%),P<0.01;男、女性组内随年龄增长,多支病变率显著升高,其中女性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明显高于老年女性及同龄男性各组(67.1%vs38.4%,67.1%vs43.4%),P<0.01.女性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明显低于同龄男性各组(25.4±24.2vs37.7±30.6,39.4±34.4vs48.6±38.9),P<0.01.病变累及的血管依次为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branch,LCX)和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同龄男性(68.8%vs63.7%,25.5%vs19.4%,P<0.05; 19.7%vs11.8%,P<0.01).男性各组主动吸烟率显著高于同龄女性各组(70.7%vs1.2%; 50.5%vs3.6%,P<0.01).结论与年龄相关的雌激素变化对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进程有明显影响.女性患者不典型胸痛发生率显著高于同龄男性,女性冠心病患者CAG的阳性率、多支病变率、冠脉阻塞程度均显著低于同龄男性.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老年男性,而男性的主动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联合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对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伤的价值。方法:对78例高血压患者应用干化学试剂法测定尿常规蛋白,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尿mALB,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尿NAG酶的活性;选择38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患者尿mALB阳性率为55.13%,明显高于尿常规蛋白的12.82%(P<0.01);高血压患者尿NAG及mAL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病程延长有逐渐增高趋势。结论:尿mALB和尿NAG酶联合检测对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损伤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4.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耐药性及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初筛试验采用纸片法,并用确证试验加以确认;用PCR的方法扩增其ESBLs基因片段;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 124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54株产ESBLs (43.5%).在耐药性检测中,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7%、0.0%和5.6%,PCR扩增基因型阳性结果为TEM型23株、SHV型13株、CTX-M型41株、OXA型8株,其基因型以CTX-M型为主.结论 本院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显著升高,应引起重视;基因型以CTX-M型为主,有些菌株同时携带两种或两种以上耐药基因;其治疗首选药物建议使用亚胺培南、头孢哌酮/ 舒巴坦和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相似文献   
45.
睾酮治疗对右心衰竭雄性大鼠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实践及动物模型中发现雄性心力衰竭个体的性激素水平降低,尤其血浆睾酮水平降低。本研究拟在构建右心衰竭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睾酮生理补充疗法改善心功能,并探讨雄激素心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43只SD健康雄鼠随机分为3组:右心衰组(RHF,n=15):野百合碱一次性腹腔注射6周构建右心衰竭大鼠模型;睾酮治疗组(TT,n=15):大鼠野百合碱注射后第3天开始睾酮生理性补充;对照组(CON,n=13):同期等量生理盐水替代,其余处理同前。每2周各组大鼠取外周血,分别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外周血浆睾酮、TNF-α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于第6周各组存活大鼠行右心系统血流动力学测定,取心脏、肺脏、肝脏组织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RHF组各项指标显示大鼠右心衰竭模型造模成功,且血浆睾酮水平逐渐下降、TNF-α水平增加明显;TT组大鼠睾酮生理性补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明显,但不能完全逆转,血浆睾酮水平较RHF组大鼠有所恢复,TNF-α减少有显著性差异;TT组大鼠、RHF组大鼠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免疫组化示右心室心肌细胞CD34+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睾酮生理补充能够改善右心衰竭雄性大鼠的心功能,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等的释放,而非通过自体动员骨髓干细胞的途径起作用。睾酮生理补充可以作为右心衰竭治疗的新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6.
郭滔  程训民  刘飒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5):1866-1866,1868
目的探讨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ELISA弱阳性标本与PCR检测HBV-DNA结果的符合程度,为献血者获得更准确的检测结果,以及为临床提供更安全的用血服务。方法对50例献血者HBsAg检测ELISA弱阳性标本与PCR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0例献血者HBsAg检测ELISA弱阳性标本的PCR检测19例阳性,31例阴性,两者有相关性但也有差异。结论临床须提高ELISA血液筛查试剂检测灵敏度,积极改善其检测特异性,为献血者提供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47.
2002年10月~2004年1月,我们共对23例膜部室间隔缺损(PVSD)患者进行了介入封治疗,23例患者中男9例、女14例,年龄3~32岁.均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膜部VSD,其中8例合并室间隔膜部瘤彭出.所用VSD封堵器分别由美国GAG公司(Amplatzer封堵器)及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3例中2例分别于术中及术后发生Ⅲ°房室阻滞(AVB),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8.
生物感知定向心肌血运重建术(DMR)钬激光系统是利用磁场发射器与局部感知器进行左室心内膜面实时三维重建,具有定位准确,X线曝光时间少、心肌孔道小(直径0.5~1.0mm,深3~5mm)、周围损伤少等特点,优于以往心肌激光血运重建术(TMR)。该文首次评估了该系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9.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 primarypulmonaryhyper tension ,PPH)是指原因不明的肺血管阻力增加引起持续性肺动脉压力升高。PPH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二。门脉高压、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服用减肥药物的患者PPH发病率明显增加。此外 ,此病常伴有硬皮病、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PPH预后较差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登记注册的 1 94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 2 .8年 ,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68%、48%、34%。由于近年来诊断方法的改进及新的治疗方法的应用 ,PPH预后较前明显改善 ,本文就PPH…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纳入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145例,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血生化指标,通过64排双源CT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与斑块性质、重构指数、点状钙化,并进行心外膜脂肪体积与易损斑块的相关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在斑块性质、血管重构、点状钙化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在斑块性质与点状钙化中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性重构组LDL-C水平高于非正性重构组(P=0.040)。非钙化斑块组、正性重构组、点状钙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BMI与心外膜脂肪体积均高于钙化斑块组、非正性重构组、无点状钙化组(P<0.05),其中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最大(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外膜脂肪体积是影响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15,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心外膜脂肪体积诊断易损斑块的阈值为103.7 cm3,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3.0%和61.8%(P<0.001)。结论双源CT测量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斑块性质、血管重构、点状钙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影响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早期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