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多节段胸腰椎结核采取前后路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28例,术前常规化疗2~4周,平均3周,手术先采用胸腰椎后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再行侧前方入路彻底清除病灶内脓肿、死骨、肉芽组织及坏死椎间盘在病椎上下正常椎体内行内固定,采用"钛网+自体髂骨植骨支撑,15例、自体髂骨植骨支撑10例、自体肋骨植骨支撑3例。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1~6年的随访,平均2.2年。其中合并脊髓损伤伴不全瘫者17例,按Frank分级:B级2例,C级11例,D级4例。B级2例恢复到C级;C级11例中,其中5例恢复到D级,6例恢复到E级;D级4例均恢复到E级。病灶静止、骨性融合26例,术后半年内有2例复发。1例再次手术,重新行病灶清除,去除植骨块改用钛网加髂骨植骨8个月后骨性融合;1例抗痨治疗无效,患者放弃治疗。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结论术前常规化疗,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继续化疗,是外科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程志坚  危成波  周芳 《吉林医学》2013,(29):5987-5988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导管造影钼靶X线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影像表现,包括常规超声检查与导管造影钼靶X线的诊断结果。结果:导管造影钼靶X线和超声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例数分别为19例、20例,导管造影钼靶X线比超声诊断的诊断正确率稍高;同时两种方法联合诊断准确23例,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结论:超声联合导管造影钼靶X线可明显提高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数字钼靶X线对不同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学证实的48例女性乳腺导管原位癌,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钼靶X线检查对不同级别导管原位癌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钼靶对低、中、高级别导管原位癌诊断为BI-RADS4或5级(中度或高度怀疑恶性病变)分别为7例、8例、2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低、中、高级别导管原位癌诊断为BI-RADS4或5级分别为8例、9例、17例;同时两种方法联合对低、中、高级别导管原位癌诊断为BI-RADS4或5级分别为9例、10例、2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摄影联合应用可提高对不同级别导管原位癌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浅表组织囊肿中的作用.方法 将69例浅表组织囊肿的患者使用高频超声,观察浅表组织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的回声情况.结果 66例(95.7%)肿块部位处于皮下组织,3例位于腋下实质内(4.3%).肿块直径在6~72 mm之间.59例患者(85.5%)图像显示边界清晰、形态完整,具有明亮完整性包膜,10例包膜不完整.26例内部呈低、中回声,且分布均匀,28例呈现密度强回声夹杂小管道样低回声,10例回声不均匀分布,内部有小片无回声区,5例回声不均匀分布,内部散在强光斑.66例(95.7%)肿块后方回声增强,仅3例后方回声增强不明显.69例肿块内均无彩色血流信号.结论 高频超声在浅表组织囊肿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用于浅表囊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小鼠脊髓损伤后损伤灶的脂质蓄积与自发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探索硫酸铜能否消除脊髓损伤灶的自发荧光。方法:选取鼠龄8~12周,体重18~24 g的野生型小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与脊髓损伤组(32只)。脊髓损伤组于损伤后1、2、4、8周分别随机抽取8只处死,以损伤灶为中心取脊髓组织标本行冰冻切片(正常对照组取相同节段的脊髓,标本放入4%多聚甲醛溶液进行后固定),在荧光显微镜的绿色通道下观察自发荧光,进行油红O染色显示损伤灶的脂质蓄积,并分析自发荧光强度与脂质蓄积量的相关性。配制硫酸铜缓冲液处理切片以消除自发荧光,并优化硫酸铜浓度与作用时间。结果:正常脊髓组织切片未发现明显自发荧光或脂质染色,而脊髓损伤后在损伤灶出现自发荧光,并且强度随损伤后时间延长而增强。油红O染色显示损伤灶的脂质同样随伤后时间延长而蓄积,并且增长趋势与自发荧光的增强趋势呈正相关。应用硫酸铜缓冲液后,自发荧光强度显著降低,优化硫酸铜浓度与作用时间后效果更好。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灶脂质蓄积可能在决定自发荧光的强度上起重要作用,自发荧光强度可以作为评估脂质过氧化损害的简便指标;优化的硫酸铜法能够显著消除脊髓损伤后损伤灶的自发荧光,有利于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在脊髓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声体检对早期发现无症状肝癌和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及预后判断。方法将病理确诊的32例肝癌患者按入院体检时有无症状,分无症状肝癌组和症状性肝癌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患者年龄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如患者性别、肝癌种类、随访率、符合率、误诊率等用百分率表示,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提示肝癌35例,符合率为91.43%,误诊3例;CT增强扫描发现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提示肝癌符合率为93.75%,漏诊2例,与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声检查符合率明显高于CT平扫诊断肝癌的56.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25,P0.05)。患者术后随访3年,无症状肝癌组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23%(20/21)、90.48%(19/21)、66.67%(14/21);症状性肝癌组为90.91%(10/11)、54.55%(6/11)、27.27%(3/11);术后2、3年无瘤生存率无症状肝癌组明显高于症状性肝癌组(χ~2=4.848,4.499,P0.05)。结论超声检查是筛查早期无症状性肝癌和小肝癌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各30例,应用VVI技术检测两组左室侧壁、前壁、室间隔及下壁基底、中间段、心尖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期峰值速度(Ve)、应变(ε)及应变率(εR),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的Vs和Ve均由基底部向心尖部递减;左心室各节段心肌的ε和εR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冠心病缺血节段Ve、ε及εR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部分节段Vs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VVI技术能定量检测局部心肌的运动情况,有助于临床诊断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NG2、Neurocan、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脊髓横切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仅切除T10全椎板及T9、T11部分椎板,对脊髓未作任何处理。分别在大鼠脊髓损伤制作后3、7、14及28 d时取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NG2、Neurocan、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脊髓损伤后3 d时NG2的表达出现明显升高,7 d时NG2的表达达到最高点,14 d及28 d时NG2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与7 d时的表达相比有下降,空白对照组NG2各时间点均呈低表达。模型组脊髓损伤后7 d时Neurocan的表达显著增加,于14 d时达到最高点,从14 d开始Neurocan的表达开始逐步下降,空白对照组Neurocan各时间点均呈低表达。模型组脊髓损伤后3 d时GFAP的表达明显升高,14 d时GFAP的表达达到顶点,28 d时损伤部位GFAP的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NG2、Neurocan、GFAP表达升高,可能是脊髓损伤后抑制轴突再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