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用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方法来评估以上肢的麻木不适伴疼痛、肌无力、肌萎缩等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方法:对具有上肢不适的患者37例(共74只上肢)(病例组)和健康志愿者26例(共52只上肢)(对照组)进行高频高分辨力超声和神经电生理的检查,超声重点测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上臂以及正中神经在腕管内的横截面积,电生理主要测定这三条神经的传导速度(NCV)。结果:病例组正中神经在上臂及腕管内的横截面积分别为上臂11.66(7.1~19.3)mm^2,桡尺关节平面处为11.94(5.3~18.2)mm^2,豌豆骨平面处为10.75(4.4~14.1)mm^2,钩骨钩平面处为12.51(6.2~18.9)mm^2,均大于对照组,(P〈0.01);尺神经在肘管上缘的横截面积为7.85(3.3~22.8)mm^2,桡神经在上臂的横截面积为5.71(4.0~10.2)m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超声和电生理检测得单纯正中神经损害率分别为62%和50%;正中神经、尺神经联合损害率分别为24%和19%;单纯尺神经的损害率分别为5.4%和8%,桡神经损害最少。正中神经损害最常见部位在腕管,但有35%的患者合并正中神经在上臂的增粗。尺神经最常损害部位在肘管。结论:高频超声和电生理检测都有助于明确上肢周围神经病变。出现上肢症状者正中神经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正中神经尺神经联合病变,单独的尺神经异常不是太多,涉及桡神经的病变发生率最低。正中神经腕管内损害合并上臂的增粗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2.
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h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合并腹水的患者常见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这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特别是肝内网状内皮系统严重受损,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以及白细胞黏附趋化与吞噬功能降低等原因有关,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大连市第八人民医院近2年来收治的55例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介绍糖尿病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以及诊断规律。方法4例年龄在37~58岁,2型糖尿病病程为3~9年,出现逐渐进展的肢体无力和感觉障碍的患者,行电生理和脑脊液检查。结果4例患者的脑脊液细胞数目正常,脑脊液蛋白在0.6~2.1g/L之间,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4例均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其中2例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1例下降,传导速度3例下降;1例的部分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未引出;3例患者的H反射和F波均出现下降。结论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存在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提示存在脱髓鞘改变,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更有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4.
资料与方法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特定性地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导致其脱髓鞘的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任何一种特异性检查方法用以确诊多发性硬化,而诱发电位可以发现一些尚无临床表现的脱髓鞘病灶。本文报告26例经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病人,男5例,女21例,年龄为17—52岁,平均35.89±10.95岁;病程为2周—20年。使用丹麦Evomatic 8000型诱发电位仪,全部26例病人进行了脊髓传导  相似文献   
25.
11例基本健康百岁以上的老年人脑电图(EEG)及脑电位分布图(BEAM)表明主频率变慢,能量低,频率及波幅分布的前后差别消失,但BEAM显示仍以头后部能量最高。5例双颞不对称。6例做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事件相关电位(ERP)。BEAP仅1例Ⅰ、Ⅲ波峰潜伏期延长。ERP外源成分(P_(?0),N_(100))潜伏期在正常范围内,内源成分(N_(200)P_(?0?))潜伏期中无1例两者均正常者。其中N_(200)仅1例正常.P_(300)两例正常。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PPN)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P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以疼痛、麻木等感觉症状起病,其中3例首先累及双下肢,3例双下肢不对称受累,3例累及植物神经,2例累及颅神经,所有患者周围神经症状均由远端向近端进行性发展。4例患者均出现感觉神经传导异常,其中3例以轴索损害为主,1例以脱髓鞘损害为主;1例伴有运动神经传导异常,以脱髓鞘损害为主。4例行腓肠神经活检的患者中,3例为活动性轴索改变,1例为轴索和髓鞘混合性改变,4例均无小血管周围炎性改变。结论 PPN多为不对称分布的感觉神经病,进行性发展,颅神经和植物神经受累常见。PPN的电生理以感觉神经传导异常为主、轴索损害较重。活动性轴索变性是PPN的主要病理改变,极少伴有小血管周围炎。  相似文献   
27.
交感皮肤反应在诊断糖尿病小纤维神经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交感皮肤反应(SSR)在诊断糖尿病小纤维神经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主诉有感觉异常但神经传导检查正常的38例糖尿病患者及30名健康人四肢进行SSR检查,并分析、比较SSR潜伏期.结果 38例患者的患肢中,37肢SSR潜伏期延长,21肢SSR未引出,94肢SSR正常.健康对照组30名(120肢)均引出SSR.患者组双上肢、双下肢SSR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P波潜伏期明显长手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健康对照组SSR检查结果建立正常值,患者上肢SSR异常率38%,下肢异常率51%,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但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38例患者中有28例至少有一肢SSR异常,异常率为74%(28/38).结论 SSR检查可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小纤维功能异常,为糖尿病小纤维神经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8.
丙烯酰胺中毒对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丙烯酰胺中毒患者的周围神经和血管的病理改变。方法 报道2例青年男性工作中接触丙烯酰胺的患者。结果 2例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和诱发电位均明显异常。神经活检显示有髓神经纤维轻度减少,在例1可以看到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的轴索变性和出现个别巨大轴索。例2的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的轴索出现Wallerian变性和轴索内微丝聚集现象。两例患者均存在个别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变薄。小动脉内膜显著肥厚,毛细血管周细胞存在凋亡改变,毛细血管的基底膜显著肥厚。结论 丙烯酰胺中毒的周围神经损害为轴索性周围神经病伴随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损害。血管损害在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中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甘肃地区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情况,为优化肝癌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思路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2006年~2020年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MEDLINE等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甘肃地区肝癌中医药治疗方面的文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文献年度分布、作者、来源期刊、关键词、中医证型、治则治法以及中药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得到有效文献33篇,筛选出2个主要学术团队,为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现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燕忠生与张百红团队;涉及期刊23种,其中14种为核心期刊,载文17篇,占58.62%,省级期刊9种,载文12篇,占41.38%;涉及肝气郁结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聚毒型、肝阴亏虚型、气虚血瘀型5种中医证型,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理气通络、补血柔肝、清热解毒等14种治则治法以及39种中药方;内服方中应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半枝莲、白术、柴胡、黄芪、茯苓及丹参;研究主题主要为中医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生存质量以及对TACE术后毒副反应的影响。结论:甘肃地区中医药...  相似文献   
30.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每周饮酒精量小于40 g)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它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及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3种类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