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97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多价DNA疫苗pVIVO2SjFABP-23,并观察其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根据Sj FABP和Sj23的基因序列合成两对特异性引物,利用重组PCR技术将日本血吸虫Sj FABP和Sj23的基因片段进行拼接,得到融合基因SjFABP-23,再将该片段重组于p GEM-T载体中,进行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然后经双酶切将目的片段SjFABP-23克隆到pVIVO2的一个多克隆位点上转化E.coliGT 110获得重组质粒pVIVO2SjFABP-23,免疫小鼠进行免疫保护性实验。结果PCR扩增出一条大小约为1.1Kb的目的片段。免疫小鼠获得52.14%减虫率(P<0.01)和60.93%的减卵率(P<0.01),且均高于单价疫苗pVIVO2Sj23(P<0.05)。结论PCR成功扩增SjFABP-23的基因片段,血吸虫DNA多价疫苗pVI-VO2SjFABP-23构建成功,该疫苗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具有比单价疫苗pVIVO2Sj23更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双价DNA疫苗pVIV02-Sj14-Sj23在不同免疫剂量、免疫次数、免疫有效时间及不同免疫途径的最佳免疫方案。方法 构建和制备双价DNA疫苗pVIV02-Sj14-Sj23;11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11组,每组10只,按照四因素三水平分成2个对照组和9个实验组。各组统一在末次免疫后30 d每鼠感染(40士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45 d剖杀,计数成虫虫荷。结果双价DNA疫苗9个实验组获得40.14%~62. 68%的减虫率。通过SPSS 12.O进行正交设计的统计分析:F值O. 05。免疫剂量,免疫次数,免疫途径和免疫有效时间几个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结果提示该疫苗的较好免疫方案为:50 Vg/只,免疫2次,采取皮内注射,免疫有效时间至少为12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构建不同毒力株弓形虫速殖子cDNA消减文库。方法以弓形虫强毒株RH株速殖子为Tester、弱毒株Prugniaud株速殖子为Driver,进行正向抑制性消减杂交;以Prugniaud株为Tester、RH株为Driver,进行反向抑制性消减杂交。分别将获取的2组抑制性消减杂交产物与pGEM-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并以PCR扩增鉴定插入片段。结果获得正向和反向cDNA消减文库,每个消减文库分别随机挑取384个阳性克隆,PCR扩增显示插入率为98%,片段长度在200~2000bp之间。结论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构建2个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和鉴定弓形虫毒力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泡状棘球蚴病宿主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为探讨泡状棘球蚴病宿主体内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观察至 2 5周 ,在不同时间取脾制备细胞悬液 ,检测CD+ 4 ,CD+ 8细胞数量。对 2 5例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健康人群 ,用FCM分析了CD+ 3 ,CD+ 4 ,CD+ 8,CD+ 19,CD+ 3 8,CD+ 56和HLA -DR+ 细胞的变化。结果 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后 ,1~ 8周以CD+ 4 细胞为主 ,随后CD+ 4 细胞减少 ,CD+ 8细胞增加 ,2 0周后改变显著 (P <0 0 5 ) ,CD+ 4 /CD+ 8比值迅速倒置。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D+ 3细胞未发生改变 ,CD+ 4 细胞较正常对照组下降 (P <0 0 5 ) ,CD+ 8细胞上升 (P <0 0 5 ) ,使CD+ 4 /CD+ 8比值降低 (P <0 0 5 )。CD+ 56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降低 (P <0 0 1) ,CD+ 19,CD+ 3 8和HLA -DR+ 细胞未发生改变 (P >0 0 5 )。结论 泡球蚴感染小鼠前 8周 ,以CD+ 4 细胞反应为主 ,具有保护性免疫。感染后期逐渐以CD+ 8细胞为主 ,使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有利于泡球蚴生存。泡状棘球蚴病患者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有利于泡状棘球蚴在体内的生长  相似文献   
35.
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能在体内引起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文就影响寄生虫DNA疫苗免疫效果的途径和剂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检测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对小鼠肝虫卵肉芽肿细胞内T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106CFU疫苗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W用日本血吸虫尾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6W剖杀小鼠,分离肝脏,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NF-αmRNA表达.结果疫苗免疫,尾蚴攻击后小鼠肝虫卵肉芽肿细胞内TNF-α mRNA表达显著加强.结论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能促进宿主Thl反应,加强宿主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38.
目的检测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小鼠不同时间后的血清IgG及其亚类和CAg反应.方法 106CFU疫苗皮下和静脉注射免疫BALB/C鼠,分别于免疫后0、4、8、10、14、16周各剖杀4只,收集血清,常规ELISA法检测IgG及其亚类和CAg.结果皮下注射组IgG在免疫后14周,IgG1在免疫后14~16周,IgG2a在免疫后4周和IgG2b在免疫后16周达最高水平,未能测到CAg;静脉注射组IgG在免疫后10周,IgG1和IgG2a在免疫后8周以及IgG 2b在免疫后16周达最高水平,CAg在免疫后10周升高.结论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能诱导宿主产生高水平的IgG、IgG2a和IgG2b,静脉注射的免疫效果优于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39.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重组质粒,并观察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方法RT-PCR特异性扩增Sj14FABP基因,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IVO2,通过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获得的重组质粒pVIVO2-Sj14FABP转染HepG2细胞,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蛋白表达;并免疫BALB/c小鼠,30d后攻击感染,感染后45天剖杀,计数检获成虫数和肝脏虫卵数。结果RT-PCR扩增出大小为440bp的Sj14FABP片段,重组质粒经PCR和双酶切后均获得目的片段,转染细胞IFA结果显示有较强荧光。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分别获得24.1%减虫率和27.2%减卵率。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重组质粒pVIVO2-Sj14FABP,该核酸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40.
以20条/只和100条/只剂量的尾蚴感染家兔,并于第9wk用吡喹酮对约半数家兔进行一次性灌胃治疗,依此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用分别定位于日本血吸虫表皮膜、肠道上皮和虫卵的单克隆抗体建立直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并应用该法分别检测感染家兔血中3类循环抗原、膜相关抗原(MAA),肠相关抗原(GA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观察循环抗原滴度水平和日本血吸虫感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用Dot-ELISA法检测3类循环抗原时,20条尾蚴感染组与100条尾蚴感染组家兔不论治疗与否,血中3类循环坑原滴度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因此Dot-ELISA法检测循环抗原不适宜于作为日本血吸虫感染度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