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97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研究以前染蛋白为指示,将制备型SDS—PAGE和电渗析技术相结合,分离、纯化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成虫31/32kD蛋白,用于ELISA中诊断血吸虫病。结果:纯化日本血吸虫成虫31/32kD蛋白(Psj31/32)与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和曼氏血吸虫病人血清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0%和98.4%;纯化曼氏血吸虫成虫31/32kD蛋白(Psm31/32)与上述病人血清反应的阳性率均为100%。与NHS和其它寄生虫病人血清反应的特异性较高。Psj31/32和Psm31/32检测同种血清,它们的OD值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但OD值与曼氏血吸虫病人粪便中虫卵数量(EPG)无相关关系。结果提示:两种纯化的31/32kD蛋白在血吸虫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存在,不仅可用于诊断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而且Psj31/32也可作为诊断曼氏血吸虫病的候选抗原,用于我国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2.
目的构建不同毒力株弓形虫速殖子cDNA消减文库。方法以弓形虫强毒株RH株速殖子为Tester、弱毒株Prugniaud株速殖子为Driver,进行正向抑制性消减杂交;以Prugniaud株为Tester、RH株为Driver,进行反向抑制性消减杂交。分别将获取的2组抑制性消减杂交产物与pGEM-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并以PCR扩增鉴定插入片段。结果获得正向和反向cDNA消减文库,每个消减文库分别随机挑取384个阳性克隆,PCR扩增显示插入率为98%,片段长度在200~2000bp之间。结论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构建2个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和鉴定弓形虫毒力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
胶体金标记技术诊断血吸虫病的研究及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代中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由消灭媒介螺蛳转向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由此血吸虫病的诊断工作愈显重要。寻找简便迅速,准确灵敏,并且具有考核疗效和防治效果以及监测疫情的诊断方法,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胶体金标记技术作为一项免疫学检测方法,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和重视,正日益成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34.
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的双价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 构建共表达双价DNA疫苗pVI-VO2-mcs-SjFABP-Sj23和pVIVO2-mcs-Sj23-SjFABP,并用BamHI/EcoRI和BspHI/AvRⅡ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通过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质粒在BALB/c小鼠骨骼肌细胞的表达。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分别肌肉注射生理盐水、pVIVO2-mcs、pVIVO2-mcs-Sj23、pVIVO2-mcs-SjFABP、pVIVO2-mcs-Sj23-SjFABP、pVIVO2-mcs-SjFABP-Sj23和pVIVO2-mcs-Sj23-SjFABP+多糖佐剂,免疫1次。免疫后4周用40±2条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45 d剖杀,计数各组小鼠成虫数和肝虫卵数。 结果 双酶切反应和测序分析证明成功构建双价质粒DNA。IFAT结果提示双价质粒DNA可在小鼠骨骼肌细胞胞膜和胞浆中表达。双价DNA疫苗免疫小鼠后获得41.2%~53.8%的减虫率和47.0%~53.8%肝减卵率;pVIVO2-Sj23-SjFABP+多糖佐剂组获得68.9%的减虫率和84.0%肝减卵率,保护力显著高于单价疫苗和双价疫苗(P<0.05﹚。结论 共表达的双价DNA疫苗在小鼠体内可产生较好的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多糖佐剂组保护效果明显高于单价和双价疫苗组。  相似文献   
35.
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体内外表达及持续时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在体内外表达及体内表达的持续时间。方法将构建的共表达日本血吸虫双价核酸疫苗pVIVO2-SjFABP/Sj23瞬时转染HEK-293细胞,通过逆转录(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检测真核细胞中SjFABP和Sj2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质粒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BALB/c小鼠12只,每月眼眶采血,并活体灌流小鼠2只,IFAT检测重组蛋白的原位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持续观察6个月。结果RT-PCR和IFAT证明质粒pVIVO2-SjFABP/Sj23能在体外表达。免疫后连续6个月,IFAT均检测到小鼠骨骼肌注射部位重组蛋白的原位表达,但Westernblot未检测到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存在。结论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在HEK-293细胞和小鼠骨骼肌中均能够正确地表达,体内表达持续时间至少在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检测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对小鼠肝虫卵肉芽肿细胞内T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106CFU疫苗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W用日本血吸虫尾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6W剖杀小鼠,分离肝脏,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NF-αmRNA表达.结果疫苗免疫,尾蚴攻击后小鼠肝虫卵肉芽肿细胞内TNF-α mRNA表达显著加强.结论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能促进宿主Thl反应,加强宿主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38.
目的检测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小鼠不同时间后的血清IgG及其亚类和CAg反应.方法 106CFU疫苗皮下和静脉注射免疫BALB/C鼠,分别于免疫后0、4、8、10、14、16周各剖杀4只,收集血清,常规ELISA法检测IgG及其亚类和CAg.结果皮下注射组IgG在免疫后14周,IgG1在免疫后14~16周,IgG2a在免疫后4周和IgG2b在免疫后16周达最高水平,未能测到CAg;静脉注射组IgG在免疫后10周,IgG1和IgG2a在免疫后8周以及IgG 2b在免疫后16周达最高水平,CAg在免疫后10周升高.结论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能诱导宿主产生高水平的IgG、IgG2a和IgG2b,静脉注射的免疫效果优于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39.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重组质粒,并观察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方法RT-PCR特异性扩增Sj14FABP基因,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IVO2,通过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获得的重组质粒pVIVO2-Sj14FABP转染HepG2细胞,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蛋白表达;并免疫BALB/c小鼠,30d后攻击感染,感染后45天剖杀,计数检获成虫数和肝脏虫卵数。结果RT-PCR扩增出大小为440bp的Sj14FABP片段,重组质粒经PCR和双酶切后均获得目的片段,转染细胞IFA结果显示有较强荧光。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分别获得24.1%减虫率和27.2%减卵率。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重组质粒pVIVO2-Sj14FABP,该核酸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40.
以重组质粒pSj26为模板,PCR扩增出编码26kDa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GST)的cDNA,双酶切后克隆到pBV220DNA,构建pBV220-Sj26温控表达载体,CaCl2法转化大肠杆菌DH5α,氨苄青霉素筛选转化子,酶切图谱分析及PCR鉴定阳性克隆。阳性克隆菌在30℃培养,42℃温控表达Sj26。测定表达产物GST活性,并用rSj26抗原免疫的鼠血清及日本血吸虫感染鼠血清进行Dot-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其抗原性。实验结果表明PBV220-Sj26温控表达产物具有GST酶活性。SDS-PAGE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可见染色较深的26kDa条带,该条带占菌体总蛋白的33.83%。抗rSj26的免疫鼠血清及日本血吸虫感染鼠血清均可识别26kDa条带。实验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26kDa条带能在大肠杆菌温控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