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32篇 |
内科学 | 9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79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药学 | 1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嗜麦芽寡氧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和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嗜麦芽寡氧单胞菌(SM)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药敏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ICU 68例SM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结果 全部病人均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全部有严重基础疾患史,83.1%病人免疫功能受损,78.6%病人曾经或正接受气管插管操作。药敏结果显示SM对一、二代头孢菌素大多耐药,对亚胺培南高度耐药,对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环丙沙星、头孢他啶有较高的体外敏感性,分别为77.2%、64.7%和60.7%。结论 严重基础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是SM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SM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对SM体外呈现较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临床治疗SM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对比研究药物所致免疫受损宿主(immunocompromised host,ICH)与非免疫受损宿主(non-immunocompromised host,Non-ICH)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耐药性。方法 总结5年内发生PA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药物所致ICH 106例和Non-ICH227例,对自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出的1421株PA(ICH519株,Non-ICH 902株)的体外药敏活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H下呼吸道感染的PA标本来自气管镜检查较多(33.96%:14.98%),侵袭性操作多,临床较多表现为咳嗽、咳痰(82.08%:66.52%)和胸水(58.49%:32.60%),X线表现明显(64.05%:36.56%),多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60.37%:40.09%),细菌耐药率高,患者死亡率高(33.96%:20.26%)。药敏试验:PA的抗生素耐药率依次为头哌酮街巴坦2.0%、哌拉西林/三唑巴坦3.8%、阿米卡星5.3%、头孢吡肟10.0%、头孢他啶11.3%、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2.1%、亚胺培能12.9%等。ICH中多数抗生素如亚胺培能(27.1%:4.7%)、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4%:1.6%)和头孢哌酮/舒巴坦(3.2%:1.2%)耐药率高,2000年后药物敏感性下降。结论 ICH基础疾病重,易感因素多,合并下呼吸道PA感染时临床表现和抗生素耐药率不同于Non-ICH,临床防治中应重视。 相似文献
23.
老年人咯血的流行病学及病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它是由于各种有害因子对肺毛细血管的直接损伤或通过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所致,也可由于炎症、肿瘤或结核等病变侵蚀肺小血管壁而引起. 相似文献
24.
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治疗中重度肺炎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第Ⅲ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 ,临床分离菌株中产 β 内酰胺酶株的比例增加 ,第Ⅳ代头孢菌素的出现为临床治疗第Ⅲ代头孢菌素耐药菌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进一步评价Ⅳ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 (cefepime ,CFP)治疗中重度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我们就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ceftazidme ,CTZ)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试验设计。试验方案规定各项标准符合我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研究在上海5家医院同时进行 ,每家医院按区段分配随机号… 相似文献
25.
目的:应用重组腺病毒AdmIL-12转染树突状细胞(DC)制备DC疫苗。方法:以重组腺病毒AdmIL-12转染DC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型,用RT-PCR检测IL-12在DC内的表达,用EIL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mIL-12和mIFN-γ的含量。通过IL-12刺激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以检测DC分泌的IL-12的生物活性。结果:重组腺病毒AdmIL-12能高效转染DC,转染后DC的表型无显著改变,转染DC能大量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IL-12。结论:腺病毒AdmIL-12成功转染DC,获得有效的DC疫苗。 相似文献
26.
呼吸机相关肺炎抗生素治疗策略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近年来随着病原菌的变迁和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对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抗生素治疗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向 ,因此重新评估VAP抗生素治疗策略 ,显得极为必要。一、VAP最初经验性抗菌治疗的“猛击”(hittinghard)策略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 ,VAP最初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不足或不合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 。治疗不足者病死率显著高于治疗足够者。所谓治疗足够以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和胸液培养分离的细菌对最初经验性治疗抗生素是否敏感 (至少一种药 )作为判断依据。阿根廷Luna等[2 ] 和美国Kollef等[3 ]… 相似文献
27.
医院感染治疗中的一个难以决策的问题:定植还是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其中又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及治疗成本上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有创检查及治疗手段的不断推广,以及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种类不断发生变迁,由多重耐药菌(MDR)及真菌引起的感染不断增多,成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28.
免疫受损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VE-cadherin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建立免疫受损 (ICH)铜绿假单胞菌 (PA)肺炎大鼠模型 (ICH组 ) ,并与正常大鼠PA肺炎 (对照组 )比较 ,检测肺血管内皮钙粘蛋白 (VE cadherin)的动态表达 ,以明确VE cadherin是否参与ICH肺部PA感染肺微血管损伤机制及其意义。方法 用环磷酰胺 (15mg·kg- 1·d- 1)联合醋酸可的松 (10 0mg·kg- 1·d- 1)建立ICH大鼠模型 ,通过气管内注入PA溶液 (0 2mlATCC2 78536× 10 8CFU/ml)复制肺部PA感染模型。采用免疫点印迹方法测定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VE cadherin的含量 ,免疫组化 (二步法 )测定肺组织VE cadherin的表达。结果 两组血清VE cadherin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差异较少 ,表达稳定 ,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灌洗液中VE cadherin的含量时序分析显示 ,感染前两组均有一定量的表达 ;感染后均出现下降 ,ICH组感染后3h和 6h最为明显 (P <0 0 5) ,感染后 9h呈上升趋势 ;对照组在感染后 6h出现最低点 ,各时间点表达与感染前无明显差别。肺组织的VE cadherin在感染前两组肺组织中均有少量表达 ;ICH组在PA感染 6h后呈下降趋势 ,感染PA后各时间点的VE cadherin阳性细胞数与感染前相比 ,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正常对照组PA感染后VE cadherin阳性细胞数呈增多趋势 ,但组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原发性肺淋巴瘤3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肺淋巴瘤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易误诊。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发热等。影像学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或片状影甚至实变,常见有充气支气管征。确诊依靠开胸手术、胸腔镜或经皮肺穿刺获取组织,结合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主要治疗手段为化疗。结论及时进行有创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原发性肺淋巴瘤。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内毒素耐受(ET)大鼠血清和肺部E选择素与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非内毒素耐受(non-ET)大鼠的异同。方法ET组SD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0.6mg.kg-1.d-1,连续4d,建立ET模型。第5d两组大鼠均腹腔注射大剂量(6mg/kg)LPS诱导全身及肺部炎症反应。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注射大剂量LPS前(0h),以及注射后1,2,6和24h的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匀浆中E选择素与VCAM-1的蛋白水平。结果ET组和non-ET组在注射大剂量LPS后血清E选择素和VCAM-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ET组BALF中的E选择素的上升滞后于non-ET组:E选择素在non-ET组接受大剂量LPS后1h即出现明显升高,之后下降;ET组高峰则在6h;1h时ET组明显低于non-ET组[(36.66±10.24)pg/mL比(89.72±16.66)pg/mL,P<0.001]。肺组织E选择素表达与BALF中的变化趋势相似。BALF中的VCAM-1表达在ET组中0,1,2和6h四个时间点均低于non-ET组,其中1h时间点差异显著(P<0.01)。在2和6h时non-ET组肺组织的VCAM-1急剧升高,而ET组几乎无上升,non-ET组6h时较ET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内毒素耐受状态下,大剂量LPS腹腔注射所致的肺部E选择素和VCAM-1早期表达被阻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