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于肺部磨玻璃结节影像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在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到我院就诊且发现肺部存在磨玻璃结节的患者共160例纳入作为研究样本,在160例患者中开展常规CT检查、高分辨率CT检查,将诊断金标准定为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常规CT检查和高分辨率CT检查对肺磨玻璃结节开展定性诊断的各项结果指标,并对比常规CT与高分辨率CT对不同临床分期肺癌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在肺磨玻璃结节定性诊断中,参照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方面,高分辨率CT比常规CT高(P<0.05)。高分辨率CT对Ⅰ期、Ⅱ期肺癌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常规CT(P<0.05),而在Ⅲ期、Ⅳ期肺癌诊断中,常规CT与高分辨率CT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率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良好,不仅可准确区分肺良性结节与肺癌,还可对肺癌的临床分期进行辅助鉴别。  相似文献   
52.
Ad-ING4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体内外抑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慧翠  盛伟华  谢宇锋  缪竞诚  魏文祥  杨吉成 《癌症》2009,28(11):1149-1157
背景与目的:腺病毒作为载体已被广泛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ING4是生长抑制因子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一种潜在的抑癌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人ING4基因(Ad-ING4)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体内外抑癌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扩增的Ad-ING4重组腺病毒感染PC-3细胞,用RT-PCR法检测ING4在PC-3细胞中的转录;MTT法检测ING4基因对PC-3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半定量RT-PCR法检测ING4基因的表达对PC.3细胞中的bcl-2、bax、p53和caspase-3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用Ad-ING4重组腺病毒在裸鼠PC-3移植瘤的瘤体内注射治疗,观察肿瘤生长变化,15d后处死裸鼠,摘除瘤体,称瘤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中Bcl-2、Bax、Caspase-3和CD34蛋白的表达。结果:腺病毒介导的人ING4基因在PC-3细胞中成功转录,明显抑制PC-3细胞增殖,上调p53、bax、caspase.3基因表达和下调bcI-2基因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Ad-ING4重组腺病毒能显著抑制裸鼠PC-3移植瘤的生长,瘤重的抑制率达37%,与空病毒载体Ad-GFP组和细胞对照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ING4重组腺病毒能明显上调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Bcl-2和CD3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腺病毒介导的ING4基因在体内外均可明显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生长,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上调P53、Bax、Caspase-3蛋白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3.
空肠弯曲菌是人类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为探讨其发病机理,我们用乳鼠试验法检测了48株从腹泻病人分离的空肠弯曲菌肠毒素,结果有6株阳性。对其中2株进行了耐热性试验,证明具有耐热性。发现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经多次传代,其耐热性肠毒素(ST)的活性有减弱或丧失的趋势。本研究还模拟了人体条件,对空肠弯曲菌在人体内产生ST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它在人体条件下产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rhIL-18包涵体、可溶性(His融合型)两种形式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从已构建的pBV220-IL-18重组质粒中双酶切获取IL-18基因,回收后重组至pLHis质粒构建重组载体。42℃热诱导pBV220-IL-18表达,产生rhIL-18包涵体,IPTG诱导pLHis-IL-18表达,产生可溶性rhIL-18蛋白。两者分别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的含量。结果两种重组表达载体均表达产生了rhIL-18,且均可刺激人PMBC上清产生IFN-γ,可溶性rhIL-18刺激人外周血产生IFN-γ的能力高于包涵体形式的rhIL-18。结论可溶性rhIL-18具有比包涵体形式的rhIL-18更强的活性.这为IL-18原核表达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5.
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MTT法观察了云芝糖肽对由植物血凝素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T细胞亚群变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50-100μg/mLPSP对经PHA诱导的人PBL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浓度的PSP也能促进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并可使CO^4+细胞明显升高,使CD^+4/CD^+细胞比例增加,提示PSP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6.
大鼠同种异体心脏异位移植模型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 A L S 组、 Cs A 组及不用药组,分别于术后2 、4 、6 天应用 M T T 法测定受体大鼠血清 I L- 2 水平,并于处死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其中 A L S 组为受体胸腺内注射供体脾细胞及腹腔注射 A L S( 抗淋巴细胞血清) 移植组。实验结果:不用药组的 I L- 2 水平较对照组、 A L S 组、 Cs A 组明显增高。病理组织学检查不用药组的排斥反应明显高于其它3 组。结论:受体胸腺内注射供体脾细胞同时腹腔内注射 A L S可诱导产生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在心脏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中,受体血清 I L- 2 水平的增高可作为诊断心脏同种异体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rhIL-6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致死性60Co-γ射线辐射Balb/c小鼠,造成骨髓型辐射损伤模型。照射后用rhIL-6皮内注射给药6d(2μg/只,2次/d),通过检测出凝血时间(BT,CT)、凝血酶原时间(PT)、外周血PLT和WBC,以及骨髓造血细胞体外培养CFU-Mix和脾脏CFU-S的数目,研究了rhIL-6对骨髓型辐射损伤小鼠早期造血功能恢复的效应,并进行了机理的探讨。结果:rhIL-6处理组小鼠的BT,CT和PT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外周血PLT和WBC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30%和165%。骨髓造血细胞体外培养CFU-Mix和脾脏CFU-S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rhIL-6具有促进受辐射小鼠早期造血细胞恢复的生物学效应,可减轻辐射所致骨髓损伤和促进造血干/祖细胞(HSC/HPC)的增殖、分化,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适当的血清浓度可维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血清浓度过低不利于细胞的生长,而高浓度血清则易引起细胞分化。而血清的不同来源对MSCs的培养同样产生影响。传统的培养方法用胎牛血清作为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时存在潜在的风险。本研究探讨同种异体血清在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人骨髓悬液,分离hBMSCs,分别用含胎牛血清和人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分别测定2种方法培养的hBMSCs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培养的hBMSCs表面抗原类型;并将培养的hBMSCs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及神经细胞,诱导后的软骨细胞及神经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2种方法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表达强度无显著性差异;人血清培养的hBMSCs细胞生长速度快于胎牛血清培养组,但分化效率低于后者。[结论]通过生长特性、表面抗原表达以及分化潜能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人血清培养hBMSCs与胎牛血清培养差别不大,可以作为一种适合临床的安全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59.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脑肿瘤的50%,目前多采用手术、放疗及化疗等常规疗法,但大部分患者预后不佳[1].我们利用已构建的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24(IL-24)基因表达载体(Ad-IL-24),观察其对U87-MG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RMP基因在体内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体外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PU6-Neo-RMP-484、pFLAG-CMV-4-RMP以及稳定表达细胞株shRNA-SMMC-7721、RMP-SMMC-7721,并测定RMPmRNA表达的变化,荷瘤裸鼠皮下注射各组肝癌细胞,观察移植瘤的大小及病理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及稳定表达细胞系。实验组移植瘤体积、质量、病理及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变化。结论RMP基因在体内能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为RMP对肝癌的基因治疗/基因干预提供了有价值的靶点及体内分子机制的实验依据,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