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6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探讨海拔 2 850m的高原低氧条件下 45h完全睡眠剥夺 (sleepdeprivation,SD)期间,脑力疲劳对个体外显操作自我监控的元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 7名 20~22岁的健康男性青年,在完全睡眠剥夺条件下,每隔 6h进行 1次元认知能力测验,具体内容为一组难度水平不同的系列加法任务。结果 ①通过总体分析,被试完成各难度水平任务的正确率与其主观评判等级之间的相关为 0. 63 (P<0. 01),表明这二者具有较度的一致性;②对SD过程中各次测验的三项校验指标,即确信等级与正确率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校验曲线的斜率和最高确信等级的正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三项指标在各次测验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5),其F值分别为F7, 43≈0. 455、F7, 43≈0. 646和F7, 43≈1. 001。结论个体自我监控的元认知能力作为人体一种相对独立的能力,在海拔不超过 2 850m,SD不超过 45h的时间内,其基本保持完好,可采用主观报告的方法对脑力疲劳程度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究高原(海拔约2 850m)和平原(海拔约400m)环境下完全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对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完全SD条件下,分别在高原和平原对15名被试(高原7名,平原8名)进行间隔为6h的8次工作记忆测验.此测验的任务包括两种:一为字母内容匹配任务,一为字母位置匹配任务.结果①两种工作记忆任务上,高原与平原相比,各时间点的测量值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②高原和平原环境下,SD各时间点的工作记忆测量值同基础值相比,除时间点2(第1天下午)、时间点3(第1天晚上)以外,其余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③在高原环境下,时间点5(第2天早上)两项工作记忆任务测验成绩同时间点4(第1天夜间)相比均未呈现升高趋势,字母内容匹配任务测验成绩表现尤为明显,与平原不一.结论中等海拔高度(2 100~3 050m)的高原,在只进行轻体力劳动的情况下,45h完全SD对机体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与平原大致相似.SD超过20h,工作记忆能力显著低于基础值.  相似文献   
33.
军校心理咨询来访者所在群体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军校心理咨询来访者所在的主要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 :根据学校心理咨询来访者资料记录 ,确定来访者所在的主要人群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与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对其进行测试。结果 :EPQ结果示女学员的P、N量表分都显著低于男学员 ,而E量表分则高于男学员 ;SCL -90调查结果中除恐怖因子高于男学员外 ,女学员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焦虑因子分低于男学员 ;(2 )非独生子女EPQ结果中的P量表分高于独生子女 ,而其E量表分则低于独生子女 ,SCL -90显示非独生子女的抑郁、恐怖、精神病态因子分高于独生子女 ;(3 )地方委培学员的P、N量表分都显著低于军队学员 ,而E量表分则高于军队学员 ,地方委培学员的SCL -90调查结果中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分低于军队学员。结论 :学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差异 ,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的男学员和军队学员在来访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小 ,提示有一些需要心理帮助的学员可能并未来寻求咨询  相似文献   
34.
工作记忆测量脑力疲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①介绍一种采用工作记忆评定脑力疲劳的方法 ;②用该方法对连续 6 3h完全睡眠剥夺 (sleepdepri vation ,SD)所诱发的脑力疲劳程度进行全时程测评。方法 :8名 2 1~ 2 6岁的健康男性青年 ,在完全SD下 ,采用此方法每隔 6h进行 1次脑力疲劳评定。该测验包括两类任务 :字母内容匹配任务和字母位置匹配任务 ,每类任务又根据工作记忆负荷的大小分别设定低、中、高三种难度。结果 :两类任务三种难度水平上 ,脑力疲劳的测验得分随SD时间延长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在SD16h以内 ,6项测验的成绩同基础值相比均未达显著性水平 ;但在 2 0h以后测验成绩显著下降 (P <0 .0 1) ;其后稍有恢复 ,4 8h后继续下降 ;最后 1次测验 (SD6 3h) ,成绩又有所恢复 ,但成绩依然显著低于基础值 (P <0 .0 1)。结论 :①本测验是一种敏感的脑力疲劳评定方法 ;②在 6 3h的完全SD过程中 ,脑力疲劳的发生不是一个纯粹被动的过程 ,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依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63h完全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期间,脑力疲劳对个体外显操作自我监控的元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8名21~26岁的健康男性青年,在完全睡眠剥夺条件下,每隔6h进行1次元认知能力测验.具体内容为一组难度水平不同的系列加法任务。结果:①从整体上来看,被试完成各难度水平任务的正确率与其主观上的评判等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②对SD过程中各次测验的三项校验指标,即确信等级与正确率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校验曲线的斜率和最高确信等级的正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三项指标在各次测验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个体自我监控的元认知能力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能力,在不超过63h的SD期间,几乎未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36.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早在196 0年建系的时候就设立了航空心理学教研室。最初的人员来自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空军部队、第二军医大学毕业的干部学员和第四军医大学调入人员 ,共 7人。教研室的第一任主任是陈南宜教授。 40年来 ,航空心理学教研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 ,学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成为国家和军队重点学科 ,航空航天医学系的骨干和支柱学科。特别是 1978年以后我国心理科学再度振兴 ,航空心理学教研室也有了很好的发展契机。从单一的航空心理学教学增加为多门心理学教学 ,教研…  相似文献   
37.
飞行学员空间认知特征与飞行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认知能力评估测验,测验了88名飞行学员及100名陆军学院学员(对照组),旨在探讨飞行学员空间认知特征及其与飞行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飞行学员组的四项机空间认知测验(三维定向、图画完形、积木连接和定位测验)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四项语言序贯性测验的系列声音、系列数字二项测验成绩,飞行学员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组字和组词二项测验成绩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中上、中及中下等飞行技术水平的三组飞行学员空间认知测验成绩依次下降(图画完报一项P<0.01,余三项P>0.05)。  相似文献   
38.
30名军校学员,男性,在两种指导语(请集中注意力向前看;请注视正前方的红灯)下,经受了一系列视动阶跃刺激(5、10、15、20、30、40、60、80、100、120°/s)。用磁带机记录被试的视动性服震信号,同时记录被试报告的视动性错觉。视动性服震信号在7T17信号分析仪上进行脱机采样处理,错觉用模糊集途径进行量化。结果如下:①视动性眼震快相速度、慢相速度在刺激速度为5~60°/s内随刺激速度增加而增大,在60~120°/s内达到最大值并基本维持稳定,而视动性错觉在刺激速度为5~120°/s内随刺激速度增加呈直线上升;②在5~40°/s视动刺激下,当视动性眼震被抑制时,视动性错觉量明显增大。结果提示,机动性眼震与机动性错觉无因果关系,各自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低速度视动刺激下,机动性眼震减轻了视动性错觉。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军校男、女大学生的MBTI人格类型特征,为军校大学生的心理评估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修订 后的中文版MBTI人格类型量表,对军校男、女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男、女大学生在S、T、J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N、F、P因子得分,在E、I因子上的得分没有 显著差异;女大学生在S、P因子的得分高于男大学生,在他因子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男、女大学生在S、T、J因子人格倾向所占百分比均远高于N、F、P因子;男、女军校大学生 在16种人格类型的分布上基本相似,ESTJ、ISTJ、ENTJ、ISFJ四种类型居多.结 论军校男、女大学生MBTI人格倾向和人格类型的分布具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 ,且均具有E、S、T、J人格倾向.  相似文献   
40.
飞行经验与飞行错觉水平关系的调查叶万钧游旭群宗玉国张建云王荣根皇甫恩据报道[1,2],有93%~100%的飞行员程度不同地产生过飞行错觉。飞行错觉的问题经过近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至今尚未能够从总体水平上把握产生飞行错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