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王刚  白跃宏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679-8684
背景:中高频电疗是临床疾病治疗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科,特别是骨科康复治疗。但康复治疗学通常将"局部金属植入物"作为中高频电疗的禁忌证,所以骨科金属内植物置入后通常不能进行中高频电疗。目的:综述目前国内外对骨科金属植入物置入后中高频电疗的研究现状,阐明中高频电疗对骨科金属植入物置入后对组织恢复的促进作用以及热损伤,探究中高频电疗在骨科金属植入物置入后对组织产生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及CNKI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中、高频电疗,金属植入物,热损伤"或"middle and high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metal implant,heat damage"为检索词,纳入与中高频电疗在骨科金属植入物置入后应用的相关研究文章。排除重复及较陈旧的文献。共40篇文献符合标准,中文33篇,英文7篇。结果与结论:随着钛合金等新的植入物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治疗剂量的中高频电疗能够促进组织愈合,消除肿胀,并缓解疼痛。但目前还有许多疑问未完全解释清楚,比如中高频电疗对金属植入物周围造成损伤的剂量、造成热损伤的类型、组织学改变等;如果采用不同涂层的钛合金植入物,是否能减少热损伤,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2.
采用以脉冲调制中频电流疗法为主,膝部外敷中药为辅治疗年龄在55岁以上的高龄膝关节炎50例,症状完全好转20例,部分好转24例,好转4例,无改善2例。  相似文献   
103.
采用锤击后外敷中药治疗足跟痛55例,疼痛完全消失43例,减轻12例。  相似文献   
104.
105.
背景: 步态分析可将矫形外科检查和康复治疗中沿用已久的定性分析和直观描述转换为客观、精确的定量评定。目的: 观测健康人群和患有脊柱及髋、膝、踝关节疾病患者步态分析中的时间- 距离参数、运动学参数、力学参数和动态肌电参数。设计: 对比观察, 对照实验。对象: 选择 2004- 12/2005- 07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手术和康复治疗的 112 例患有脊柱及髋、膝、踝关节疾病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男性 42 例, 年龄(46±2) 岁; 女性 70 例, 年龄(41±4)岁。其中颈椎病患者 21 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 26 例, 髋关节( 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 包括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全膝关节置换术) 、踝关节( 包括马蹄内翻足) 疾病分别 12, 34, 19 例。同期选择 40名健康志愿者( 均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员工) 为对照组, 年龄 20 ̄40 岁。纳入对象均对观测指标知情同意。方法: 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 英国 VICON 公司制, V- 612) 对 40 名健康志愿者和 112 例患有脊柱及髋、膝、踝关节疾病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主要观察指标: 受试者行走中的时间- 距离参数( 步长、步速、步频) 、下肢各关节运动学参数( 髋、膝、踝关节冠状轴角度) 、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参数( 髋、膝、踝关节应力垂直轴分力) 及动态肌电参数( 股外侧肌表面肌电信号) 的变化。结果: 健康者 40 名和脊柱及下肢各关节疾病患者 112 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时间- 距离参数: 脊柱疾病、髋关节疾病、膝关节疾病、踝关节疾病患者步频、步长、步速均明显低于 / 慢于对照组(P < 0.05 ̄0.01) 。②下肢各关节运动学参数及生物力学参数: 左侧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 1 年患者支撑相初期左膝伸膝较右膝下降 9°, 支撑相初期左膝关节应力较右膝关节明显下降; 左侧全髋关节成形术术后 1 年患者支撑相初期左髋屈髋较右髋下降 8.5°, 支撑相末期伸髋下降 3°,支撑相左髋关节应力较右髋关节应力明显下降; 左足马蹄内翻患者支撑相初期左踝背屈较右踝下降12°, 支撑相末期跖屈下降 5°, 支撑相左踝关节应力较右踝关节明显下降。健康人群双侧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应力垂直轴分力差异不明显。③动态肌电参数: 左侧全膝置换术后 1 年左侧股外侧肌表面肌电信号较右侧明显减弱。结论: 三维步态分析对矫形外科疾病手术方案制定及术后疗效评价、康复疗效评价及康复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比目鱼肌损伤后的肌纤维病理改变及再生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4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20周龄新西兰白兔102只,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9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80mmHg压迫3d组、120mmHg压迫3d组、80mmHg压迫14d组、120mmHg压迫14d组,24只/组。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按其对应的压力强度和压迫时间建立骨筋膜间隔压力模型,采用充气式血压计袖带于每只兔的右小腿给予间断、重复性的压迫,2次/d,2h/次,中间休息30min。③实验评估:压迫试验结束后1,7,14,28d,选取比目鱼肌损伤最重区域制作标本,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肌纤维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结果:10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骼肌组织病理学变化:80mmHg压迫3d组、120mmHg压迫3d组解除压迫后1d,骨骼肌局灶坏死,基底膜完整;解除压迫后7d大量肌卫星细胞增殖,可见肌管融合;解除压迫后14d骨骼肌恢复较完全,仅少量纤维化;至解除压迫后28d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区别。80mmHg压迫14d组、120mmHg压迫14d组解除压迫后1d,大面积肌纤维坏死与间质纤维化,基底膜大部分崩解,可见肌卫星细胞增殖;解除压迫后7d于残存基底膜附近可见片灶状卫星细胞增殖;解除压迫后14d肌卫星细胞已停止大量增殖;解除压迫后28d仍可见大面积纤维化,且面积已趋稳定。②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程度:正常对照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为(1.0±0.5)%。压迫试验结束后1d,120mmHg压迫3d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明显高于80mmHg压迫3d组(P<0.05);压迫试验结束后7,14d,两组基本相似,至28d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压迫试验结束后各时间点120mmHg压迫14d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均明显高于80mmHg压迫14d组(P<0.05)。③骨骼肌内压力情况:骨骼肌内压的变化与血压计压力呈正比,血压计压力为80,120mmHg时,骨骼肌内压分别为(45.5±1.0),(68.3±2.1)mmHg。结论:当压迫时间较短、损伤较轻、基底膜完整时,比目鱼肌可完全恢复;当压迫时间较长、损伤较重、基底膜崩解时,比目鱼肌恢复较差。提示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比目鱼肌损伤后,其恢复与压力强度和压迫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07.
背景:长期以来,针对步行运动中神经肌肉骨骼系统与运动功能客观精确的评估方式较缺乏。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可将骨科和康复治疗中沿用已久的定性分析和直观描述转换为客观、精确的定量评定。 目的:基于三维步态分析,以12个月的随访资料为背景,评价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步态模式改变。 设计、时间及地点:前后对比,病例一对照,随访观察于2007—01/2008—05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步态分析室完成。 对象:选取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0例纳入治疗组,同时选择基线资料比之匹配的无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及平衡问题者10例为对照组。 方法:治疗组患者行康复训练,并于膝关节置换后3,6,12个月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时间-空间参数、膝关节运动学参数、膝关节力学参数进行测量,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主要观察指标:时间一空间参数,膝关节运动学参数,膝关节力学参数,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治疗组步幅、步频、步速、患侧单腿支撑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健侧单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治疗组支撑相最大伸膝、足尖离地屈膝及摆动相最大屈膝角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第1次、第2次外部伸膝力矩以及第1次最大膝内收力矩峰值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 结论:行关节置换患者步态模式以步速减慢并伴有步幅减小、负重反应期及摆动相屈膝角度减小为主要特征,步态参数未达到正常人群标准。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总结近年来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研究现状,以期提高人们对腰骶部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1994-01/2007-03及万方数据库2000-01/2007-03相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下腰痛,腰肌劳损,腰骶部骨筋膜间隔综合征",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Springerlink2000-01/2007-03及Embase数据库2003-01/2007-03相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方面的文献,检索词"LBP,lumbar muscle strain,Chronic Compartment syndrom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慢性下腰痛、肌内压测定有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共检索到45篇关于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文献,最终纳入1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腰骶部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目前尚未被普遍认识,但是1981年Peck就首次报道腰部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并提出该病可能是下腰痛原因之一。腰骶部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与其他部位的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病理变化相似,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引起肌肉的变性、坏死及纤维化,这是腰肌劳损形成的重要病理原因之一。诊断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需要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结合骨筋膜间隔内压力测定。骨筋膜间隔内压力的直接测定仍然是骨筋膜间隔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目前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治疗四肢部位都趋向于行解压手术治疗,腰骶部的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治疗意见不一,保守治疗虽然可以暂时缓解酸痛症状但疗效没有确切的统计学依据,并且不能预防阻止受压的骨骼肌变性。筋膜切开解压术是针对此病的基本疗法,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术前术后效果明显。因此对腰骶部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认识、诊断及治疗,对预防或减少慢性腰肌劳损所致的慢性腰痛具有重要意义。结论: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可引起下腰痛,保守治疗虽然可以暂时起效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手术治疗仍是基本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9.
透明质酸寡糖片段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离纯化的透明质酸寡糖片段(o-HA)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选用猪髂总动脉内皮细胞(PIEC)做为靶细胞,人胚肾293细胞做为对照细胞,应用本实验室分离纯化的o-HA(4-12-mer)配成一系列浓度(0、1、3、5、10及20μg/ml),加入靶细胞及对照细胞继续培养不同时间(0、6、12、24、48、72及96h),从细胞计数、细胞周期分布和单层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来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10μg/mlo-HA作用于PIEC时能显著促进增殖,继续增加o-HA的浓度,增殖作用未随之增强;o-HA刺激培养12hPIEC即明显增生,至72h达高峰(P〈0.05);oHA对PIEC损伤模型也有显著的促愈合作用。结论:o-HA能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10.
骨筋膜室综合征致慢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目前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诊断、治疗以及骨骼肌病理变化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目的:探讨和介绍腰骶部骨筋膜室综合征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骨骼肌的病理变化。设计:非随机、自身对照、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本院收治的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18~66岁,平均42.3岁,慢性腰痛时间2~42年,平均27年。方法:采用微创方法行腰骶部竖脊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术后进行腰、腹肌功能锻炼并进行疗效评价。选择平L3棘突竖脊肌外侧缘微进针点,用自行设计的带有侧孔及微压力感受装置的测压针,直接刺入竖脊肌内,分别测量竖脊肌内的静息压、运动中压和运动后6min以内的压力改变。主要观察指标:下腰痛症状,步行能力,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度,超声多普勒腰骶部血流的改变及腰骶部骨筋膜室内压在静息、运动中、运动后的改变。结果:术后下腰痛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步行能力明显增加,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度较术前分别增加(15&;#177;0.5)&;#176;和(7&;#177;0.7)&;#176;。术前腰骶部骨筋膜室内压在静息、运动中和运动后6min以内分别为(1.4&;#177;0.1),(24.9&;#177;1.5)和(1.8&;#177;0.2)kPa,术后分别为(0.9&;#177;0.1),(21.6&;#177;1.6)和(0.9&;#177;0.1)kPa(t值分别为2.04,2.32,3.2l,P&;lt;0.05或0.01)。竖脊肌病理改变为退行性变、灶状萎缩和坏死,电镜表现为散在性的骨骼肌纤维排列紊乱,多处骨骼肌纤维变性。超声多普勒结果表明腰骶部骨骼肌内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应用临床检查及骨筋膜室内压测定的方法诊断由腰骶部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是可靠的。治疗上可采用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