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1.
涎腺的放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放射治疗是头颈部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这个区域的原发肿瘤及其淋巴引流与大涎腺组织紧密相邻,整个或部分涎腺组织经常包括在野内。因此,急性和后期涎腺功能障碍在头颈部癌放射治疗时常见,包括口腔干燥、味觉丧失、龋齿和口腔粘膜溃疡等。这和涎液量的减少、涎...  相似文献   
62.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腮腺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腮腺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照射剂量、照射野范围之间的关系,以及随访中腮腺功能恢复程度.方法1995年8月-1997年8月,82例鼻咽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分别在放疗前、放疗第5次(鼻咽肿瘤剂量约9.5Gy)或第10次(鼻咽肿瘤剂量约19Gy)、疗程结束时以及放疗后2年内每半年进行一次定量的腮腺99mTc清除率测定.面颈联合野照射44例,鼻咽中位肿瘤剂量7393cGy,53天;耳前野照射38例,鼻咽中位肿瘤剂量7138cGy,51天.静脉注射185MBq(5mCi)的过锝酸盐,探头连续记录30分钟双侧腮腺及头颅正位放射性计数,15分钟时给予酸刺激涎液排泄.资料经计算机处理,得出腮腺功能评价参数摄取率(UR)、酸反应排泄率(ER)及酸反应排泄指数(EI).结果酸反应排泄率及酸反应排泄指数在鼻咽放疗肿瘤剂量9.5Gy,5次和19Gy,10次后就明显低于放疗前,在放疗结束时降低到最低点,且在随访2年时间内未见明显升高.摄取率放疗前和放疗后1年内无差异,但在1年后进行性下降.面颈联合野和耳前野相比较,放疗前和放疗后6月内酸反应排泄率和排泄指数两者无差异;但在放疗后1-1.5年,耳前野照射病例的酸反应排泄率和排泄指数较面颈联合野照射者高(P<0.05).结论腮腺功能在鼻咽放疗小剂量9.5Gy后就明显下降,并在放疗后2年内未见明显恢复.在保证肿瘤达到根治性放疗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腮腺照射容积及其剂量,将有利于改善患者放疗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3.
目的回顾性分析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接受直线加速器X射线常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简称放疗)(3D-CRT组)与常规适形放疗加γ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加量治疗(SBRT加量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 40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6~83岁,中位年龄72岁。3D-CRT组28例,SBRT加量组12例。ⅡA期(T3N0)6例,ⅡB(T1-3N1)5例,Ⅲ(T4N0-1)29例。单纯3D-CRT组计划总剂量46~50 Gy。SBRT加量组的常规适形放疗剂量计划为40 Gy(20次),然后采用SBRT追加加量16Gy(8次)。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随访时间3~44个月),全组适形放疗中位肿瘤靶体积(GTV)为75.3 mL(GTV为17.5~191.7 mL),中位CTV为349.7 mL(CTV为114.4~727.9 mL)。SBRT加量CT定位时中位GTV为47.5mL(GTV为11.7~96.9mL)。3D-CRT组中位照射剂量46Gy(照射剂量18~50Gy),SBRT组适形放疗中位照射剂量40 Gy(照射剂量40~46 Gy),γ射线立体定向放疗加量中位照射剂量16 Gy(照射剂量14~20 Gy)。全组中位生存时间8.4个月(生存时间1.4~35.1个月),3D-CRT组与SBRT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2个月(生存时间1.4~21.2个月)、17.7个月(生存时间2.9~35.1个月),P〉0.05。两组治疗相关急性和后期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适形放疗加γ射线立体定向放疗加量耐受性好,有提高生存期的趋势。能否真正地提高生存率,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64.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是头颈部大剂量放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以慢性坏死及感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开口受限、咀嚼及语言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死骨暴露,严重者甚至造成病理性骨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领域棘手的临床难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下颌骨ORN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下颌骨ORN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学的诊疗标准与规范,对该疾病的处理仍以个人或单位经验作为治疗依据,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下颌骨ORN治疗后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下颌骨ORN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召集国内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7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下颌骨ORN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最终制订“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根治性调强适形放疗(IMRT)治疗初治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74例鼻咽癌患者均接受全程IMRT照射,给予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处方剂量69.9Gy/30f,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69.9Gy/30f,临床靶体积1(CTV1)60Gy/30f,临床靶体积2(CTV2)54Gy/30f。按照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放射损伤;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13~80个月)。全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3%、93.8%、88.2%和77.2%,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3.2%、91.1%、91.1%和84.1%,局部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8.6%、91.0%、86.8%和80.6%。不同临床分期和T分期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N分期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在治疗失败的12例患者中,局部和区域失败分别占治疗失败病例的50.0%和16.7%,远处转移占58.3%。74例患者中3例出现3级口干,1例出现放射性颞叶损伤,4例出现3级张口困难,全组未发现颅神经损伤病例。结论 采用GTV照射剂量69.9Gy/30f IMRT治疗初诊时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远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少,N分期是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全脑放疗加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补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疗效。[方法]6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例,34例接受了单纯全脑放疗(30Gy/10次~39Gy/13次),26例采用全脑放疗(30Gy/10次)加SRS,周边剂量10Gy~24Gy。[结果]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全脑放疗加SRS治疗与仅单纯全脑放疗,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0个月和6.0个月(P=0.041)。多发脑转移患者两种治疗方法,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0个月和5.6个月(P=0.021)。年龄<65岁患者两种治疗方法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6个月和5.8个月(P=0.033)。确诊NSCLC治疗后发生脑转移者两种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个月和6.9个月(P=0.007)。[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全脑放疗加SRS可以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7.
目的:回顾性分析伽玛刀分期与分次治疗最大直径大于3 cm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探寻大于3 cm脑转移瘤伽玛刀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两家伽玛刀中心治疗的128例最大直径大于3 cm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伽玛刀分期治疗组和伽玛刀分次治疗组,每组64例。比较2组的局控率,生存期,脑转移相关死亡,放射性脑坏死。结果:伽玛刀分期治疗组、伽玛刀分次治疗组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1%、68.8%;伽玛刀分期治疗组、伽玛刀分次治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个月、13个月;伽玛刀分期治疗组、伽玛刀分次治疗组的脑转移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2.5%、35.9%;伽玛刀分期治疗组、伽玛刀分次治疗组放射性脑坏死分别发生3例和1例。结论:伽玛刀分期治疗大于3 cm脑转移瘤疗效更好、毒副反应相当,是合适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回顾性分析61例胰腺癌患者行常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随后缩野行放射治疗加量或γ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量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1例胰腺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三维适形放疗加量治疗组21例(三维-CRT组)和γ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加量治疗(SBRT加量组)40例。对61例胰腺癌患者先行常规三维适形放疗(胰腺病灶+腹膜后淋巴结引流区域,TD40 Gy/20 Fx)后重新扫描;其中三维-CRT组针对胰腺病灶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放射治疗加量至TD46~50 Gy;SBRT加量组使用γ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量治疗追加14~16 Gy,共7~8次。结果:两组总中位生存时间为11.3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44.95%。单因素分析显示,卡氏评分(KPS)≥90分、接受过化疗及女性患者疗效更佳,其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92,x2=4.056,x2=3.953;P<0.05)。三维-CRT组与SBRT加量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5个月和13.0个月,两组治疗相关急性和后期副反应无差异。结论:适形放射治疗加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量对于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而言耐受性好,有提高患者生存期的趋势。放射治疗前KPS评分高、放射治疗联合化疗以及女性患者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脑内占位病例,20例脑胶质瘤(WHO分级Ⅲ级10例,Ⅳ级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脑转移瘤,所有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和DWI检查。测量瘤体、瘤旁水肿区及对侧正常区的ADC值,瘤体区的标准化ADC值(rADC-t)=瘤体ADC值/对侧正常区ADC值;瘤旁水肿区的标准化ADC值(rADC-p)=瘤旁水肿区ADC值/对侧正常区ADC值。结果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液化坏死区DWI上均呈低信号。20例胶质瘤瘤体及瘤旁水肿区的ADC值均高于对侧正常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8例脑转移瘤瘤体及瘤旁水肿区的ADC值均高于对侧正常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胶质瘤与脑转移瘤rAD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的rADC-p值明显低于脑转移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可以用来帮助鉴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从而为临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