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0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113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34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403篇
内科学   212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19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72篇
综合类   656篇
预防医学   242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210篇
  6篇
中国医学   193篇
肿瘤学   22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颗粒剂中丹皮酚掩味技术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掩盖丹皮酚不良味道,制备丹皮酚共融物颗粒,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方法:以山嵛酸甘油酯为掩味材料,采用熔融骤冷法制备共融物颗粒。选择丹皮酚与山嵛酸甘油酯的用量比、聚乙二醇6000加入量和颗粒大小为考察因素,以掩味效果和60 min溶出度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丹皮酚共融物颗粒的处方工艺。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丹皮酚溶出量,检测波长274 nm。结果:丹皮酚共融物颗粒的最佳处方工艺为丹皮酚-山嵛酸甘油酯(1∶3.5),聚乙二醇6000用量占丹皮酚与山嵛酸甘油酯总量的13%,颗粒大小80~100目。丹皮酚共融物颗粒的大小对掩味效果及溶出度具有显著性影响,60 min时丹皮酚溶出度70%。结论:优选的处方工艺简单、方法可行,丹皮酚共融物颗粒具有良好的口感。  相似文献   
972.
目的 探究乙酰转移酶KAT5对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检测人ATC细胞及正常人甲状腺细胞中内源性KAT5表达水平,使用克隆形成实验探讨KAT5特异性抑制剂NU9056对人ATC细胞及正常甲状腺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借助蛋白质印迹、miRNA测序、qRT-PC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手段,并检索JASPAR、TCGA等数据库,探讨KAT5调控ATC放射敏感性的机制。结果 人ATC细胞中内源性KAT5蛋白及基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甲状腺细胞,而NU9056能显著提高人ATC细胞8505C和CAL-62的放射敏感性,但对正常人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却无增敏作用。下调KAT5和NU9056均可降低ATC细胞中miR-210水平,而NU9056可降低细胞中转录因子c-Myc表达。miR-210启动子核心区域存在转录因子c-Myc的结合位点,而c-Myc可提高miR-210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miR-210高表达是甲状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上调miR-210能降低ATC细胞中TET2基因表达,而下调miR-210则起相反作用。结论 过度激活的KAT5/miR-210/TET2通路可能造成ATC的放射抵抗,成为临床ATC放射增敏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73.
目的探讨虚拟步态训练对帕金森病异常步态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4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抗帕金森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肌力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虚拟步态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Barthel指数和Webster评分和干预前后的步态参数。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Webst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低于对照组,Webst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步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研究组各项步态参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帕金森病异常步态患者而言,虚拟步态训练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纠正步态异常,提高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4.
目的 研究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加肺内毒素(LPS)损伤二次打击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0只,体质量(337±25)g,随机分为ARDS模型组和α-MSH治疗组,每组5只。所有动物均行机械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为0.50;在20 min内自颈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为(45±5)mm Hg(1 mm Hg=0.133 kPa),于休克1 h后开始液体复苏,在2 h内回输全部采集血液及等量平衡液;然后气管内给予LPS200μg/kg以建立ARDS动物模型。α-MSH治疗组在LPS致伤的同时和致伤后3、6 h各时间点均给予α-MSH 1.7 mg/kg。在LPS致伤9 h后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分别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和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ARDS组大鼠肺泡腔内大量纤维蛋白性渗出,其中见大量红细胞。间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小血管扩张充血;电镜下可见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发展至晚期阶段,染色质明显边集,胞浆内大量空泡形成。α-MSH治疗组大鼠肺泡腔内未见炎症细胞渗出,可见少量浆液性渗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不明显,间质中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肺血管内皮细胞染色质边集程度较轻,凋亡为早期阶段。结论 α-MSH可抑制急性失血性休克加肺内LPS损伤二次打  相似文献   
975.
目的:探讨CVB2云南分离株编码主要中和抗原的衣壳蛋白VP1基因?B5姆肿犹卣鳎云谖泄鶦VB2感染致病的分子基础、基因疫苗的研制和心脏基因工程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扩增CVB2云南分离株VP1基因,经分子克隆获得pMD18-T-CVB2VP1并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其序列、同源性分析、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并建立进化树。结果:CVB2云南分离株VP1基因全长约846bp,无起始密码及终止密码,与Ohio-1株(GenBank登录号:AF081312)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8%。BC环的BB区与BC区之间缺失6个腺嘌呤,其编码2个构成无规卷曲结构的赖氨酸。CVB的共同抗原表位区中RIYFKPKHVKA高度保守,为云南分离株及其他参考毒株的共同序列,变异主要在CVB2云南株的251~252位,W→Y,V→I。结论:CVB2云南分离株与Ohio-1株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以主要中和抗原表位区存在缬氨酸缺失,CVB共同抗原表位区存在具有规律性的变异及保守序列等为其主要分子特征。  相似文献   
976.
目的 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后即刻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依那普利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泵衰竭的疗效。方法  72例AMI泵衰竭者配对后随机分为PTCA血管开通后即刻冠脉内注射依那普利组及生理盐水组 ,心电监护仪观察术前、血管开通后 2、10min心率 ,同时体外用Swan -Ganz导管测定肱动脉压、肺动脉楔压 ;并观察术前、血管开通后 10min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 ;心脏彩超测定术前、术后 15d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血管开通后 2、10min的依那普利组肱动脉收缩压、肺动脉楔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血管开通后 10min依那普利组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显著下降 (P <0 .0 1) ;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延长 (P <0 .0 1) ;且长于依那普利组 (P <0 .0 1)。术后 15d ,左室射血分数依那普利组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高于术前 (P <0 .0 5 )。结论 PTCA术后即刻冠脉内注射小剂量依那普利 ,可有效辅助治疗AMI泵衰竭。  相似文献   
977.
目的:研究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放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多重逐步Cox回归分析85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回顾分析了3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效果。结果:20例治疗患者中疼痛完全缓解率75%,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占85%。治疗后的1、2、3 a生存率分别为65%、25%、5%,中位生存期15个月。而10例未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6个月(P〈0.01)。通过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有3项:(1)临床分期,Ⅳ期-Ⅰ期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1.903;(2)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1.041;(3)确诊时或手术时的年龄,35-50岁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2.132,年龄〉50岁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比为2.920。结论:乳腺癌骨转移行放射治疗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初诊时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初诊时年龄是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明确这些危险因素有利于骨转移的早期发现和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78.
目的 :分析颈椎射频消融术后颈椎感染的翻修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6年7月在我科接受翻修手术的9例颈椎射频消融术后颈椎感染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8±4.3岁(34~61岁),均在接受颈椎射频消融术后1周内(3~7d)神经症状再次出现或加重,其中5例患者神经症状加重程度超过射频消融术前,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提示存在颈椎感染,9例均存在椎间隙感染,3例伴有硬膜外脓肿,1例伴有椎体感染。入院后行翻修手术治疗,均行颈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3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测量评估射频消融术前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和椎间盘退变情况,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翻修手术前后的颈部及上肢疼痛情况,用JOA评分评估翻修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术前,接受射频消融的11个节段椎间隙相对高度为0.19±0.07(0.14~0.25),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Ⅳ级7个节段。翻修术后所有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JOA评分较翻修术前明显改善(P0.05)。平均随访2.8年(1~3.6年)。末次随访时,患者颈部及上肢VAS评分由翻修术前的6.3±1.2分和5.8±2.1分改善到1.6±1.0分和1.5±0.9分(P0.05);JOA评分从翻修术前的9.5±3.8分改善到13.5±3.6分(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植骨不融合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颈椎翻修手术是处理颈椎射频消融术后严重颈椎感染的有效方法。严格控制颈椎射频消融术适应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探究干扰素诱导蛋白N-Myc相互作用因子(Nmi)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皮层蛋白UL23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方法:根据前期实验结果,分别将10个不同截短突变型的Nmi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 GEX-4T-1上,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表达并纯化出带有GST标签的融合蛋白,利用GST-pulldown的方法探究Nmi与UL23相互作用的区域。根据GST-Pulldown实验结果,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在真核表达载体pc DNA4-Myc上分别构建3个缺失突变型Nmi。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Nmi分别与含有Flag标签的UL23质粒共转染至He La细胞中,通过免疫共沉淀法进一步研究Nmi与UL23的相互作用区域。结果:(1)10个截短突变型Nmi与GST基因融合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2)3个缺失突变型Nmi与Myc基因融合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3)GST-pulldown实验证明Nmi与UL23相互作用位点位于Nmi上的第192~202位氨基酸区域;(4)免疫共沉淀法确认Nmi的第192~202位氨基酸区域是与UL23相互作用的区域,与GST-pulldown实验结果一致。结论:Nmi与UL23相互作用的区域位于Nmi上第192~202位氨基酸区域。这为阐明UL23帮助HCMV在宿主体内潜伏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