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利用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资料,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25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26例,微创血肿引流术99例。观察比较3组患者GCS评分,出血量和手术时机的关联。结果:患者GCS评分越高和血肿量较小者预后较好,患者24 h后手术预后比在6h内及6~24 h内手术差。结论:不同的血肿量决定了患者的不同预后,不同的手术方法对预后无显著性差异,超早期或早期手术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2.
我院自1987年6月~1993年8月共收治四脑室囊虫17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治愈16例,死亡1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6岁1例,11-20岁3例,21-30岁6例,31-40岁4例,41-50岁3例。 1 临床资料:头痛17例,呕吐17例,视乳头水肿8例,癫痫9例,颈强11例,共济失调4例,Bruns症3例。单发囊虫13例,2个囊虫3例,8个囊虫1例,病程1个月5例,2个月4例,3个月5例,6个月1例,1年2例,CT扫描侧脑室对称性扩大,三四脑室扩大,尤其四脑室扩 相似文献
33.
无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上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我院神经外科收治19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7倒,对照组接受外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VEP进行颅内压监测。比较分析伤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GO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助于早期判断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治愈率,降低残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脑出血疾病患者脑水肿变化情况,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对脑出血患者治疗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90例脑出血患者(均在发病24h内入院)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内科保守治疗组(n=42例)及微创血肿清除组(n=48例),所有病例于入院后1、3、5、7d运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检测综合扰动系数。结果发病第1d(即入院第1d)两组患侧综合扰动系数均低于健侧。随着病程的进展,内科保守治疗组患侧扰动系数升高并超过健侧,于第3d时达高峰,持续7d以上;微创血肿清除组出现3d时患侧综合扰动系数高于健侧,5d两侧接近,7d时患侧与健侧基本正常;病程第3、5、7d时患侧与同组健侧相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扰动系数随病程进展呈现动态变化,反映了脑水肿的形成过程;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地清除血肿,从而明显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可灵敏、客观地评估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动态演变过程,对脑出血患者病情的及时判断,有效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心肌酶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和创伤性SAH患者中的血清水平。方法对入院的SAH患者进行CT及腰椎穿刺检查,并经医师诊断筛选出自发性SAH患者和创伤性SAH患者各45例做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90例做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心肌酶谱,即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血清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AST、CK、LDH水平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组患者的AST、CK、LDH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自发性SAH患者的AST、CK、LDH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创伤性SA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SAH患者的心肌酶谱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创伤性SAH患者,对于自发性SAH和创伤性SAH的并发症及发病机制有进一步的理解,更好的减少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及脑池放液治疗并发脑疝形成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治疗组:63例合并脑疝形成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采用大骨瓣减压及脑池放液;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开颅方法。结果治疗组恢复良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人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及脑池放液是治疗合并脑疝形成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小脑幕裂孔疝的病人。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探讨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ag-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手术切除的56例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Bag-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ag-1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在胶质瘤组织中阳性率为69.64%,其中胶质瘤低级别组(Ⅰ~Ⅱ级)40.91%,高级别组(Ⅲ~Ⅳ级)88.2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时间〉2年组与生存时间≤2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g-1表达可能参与了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分析的指标。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