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影响人肝癌细胞株HepG2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系HepG2,实验分为:①空白组、②对照(As2O3)组、③As2O3+PKC阻断剂(H7)组、④As2O3+P38阻断剂(SB203580)组、⑤As2O3+H7+SB203580组;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HepG2细胞VEG-F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②、③、④、⑤纽均有VEGF的表达,与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④组与②组相比无差异;⑤组与②组相比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可诱导HepG2细胞表达VEGFmRNA,并可能通过PKC和/或P38信号通路影响VEGF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究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09月-2013年10月期间126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教育和指导,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对比两种方法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结果:接受教育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服药依从性、血压监测、按时作息、体育锻炼、戒烟戒酒、健康平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肌酐、血糖、三酰甘油、血压等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改善,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整体健康状况、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均得到了提高,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社区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3.
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研究了多巴胺对失血性休克大鼠(n=44)肾微循环血液灌流量的影响,结果发现20μg及40μg/0.1ml/100g体重静脉注射后5分钟,20分钟时肾灌流量均有明显增加,月龄低的大鼠比月龄高的大鼠反应更敏感。失血性休克家兔(n=17)静脉注射多巴胺后(100μg/1ml/kg体重)20分钟,肾皮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明显增加,但是用电磁血流量计同步测定左肾动脉血流量,结果发现并无明显增加。根据上述结果,作者认为多巴胺增加肾皮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的作用并不是通过肾血流量的增加,而可能是通过肾微循环内血液再分布实现的。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究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09月-2013年10月期间126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将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教育和指导,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对比两种方法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结果:接受教育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服药依从性、血压监测、按时作息、体育锻炼、戒烟戒酒、健康平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肌酐、血糖、三酰甘油、血压等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改善,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整体健康状况、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均得到了提高,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社区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5.
26.
正常人血浆过氧化脂质的增龄性变化文/王雪雯,李悦山LPO是游离的或结合的不饱和脂肪酸受自由基(Freeradical)作用而形成的脂质过氧化物。近年来,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在衰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休克等许多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 相似文献
27.
28.
选用17~23g 小鼠,雌雄不拘,随机分组,实验前分别称体重(W)。实验组注安定10mg/Kg(上海第十三制药厂苯甲二氮卓注射液),药物对照组注咖啡因10mg/Kg(上海第七制药厂苯甲酸钠咖啡因注射液),对照组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腹腔注射后,放入125ml 缺氧瓶内(内放钠石灰5g)以适应环境。缺氧瓶瓶塞上有一橡皮管用螺旋 相似文献
29.
1 概述7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卫生领域开始应用 ,最初只能充当计算器和打字机使用 ,历经二十多年的普及和发展 ,至今才建成基本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 ,但大多是基于财务管理的收费系统 ,用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研究的专题报道少见。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而病种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则是现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精髓。历年来 ,国内对病种质控较为重视 ,但医院对此项工作却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手段 ,一直延用病种质管表档案管理流程 ,即由经治医师填写病种质管表 ,科秘收集并填写病种质管登记表 ,医管部门每月初将… 相似文献
30.
血管能抑素是继血管生成抑制素、内皮抑素之后新发现的一种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抑制因子。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血管能抑素通过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生长的营养供应,从而抑制了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近年来因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而倍受关注,成为抗肿瘤治疗研究的新热点之一。本文就其作用机制尤其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