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为了探讨音乐疗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康复期认知障碍的影响,在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音乐疗法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进行干预,并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2周应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意识障碍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2周SAS、SDS低于对照组,而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干预2周后生存质量评分亦高于对照组。可见,音乐疗法能有效减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可促进患者康复其认知障碍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2.
经皮激光减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前路经皮椎间盘激光减压术(PLDD)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夏普兰半导体激光主机及光纤,在C-臂或电视X线监控下,在颈前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之间穿刺,穿刺针留置于相应颈椎间隙前中1/3处,导入光纤,激光输出能量400~600J,吸出烧灼产生的气体。结果 自1999年10月起,应用该方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1例,优良率71.4%。结论 (1)对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PLD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2)PLDD具有对颈椎稳定影响小、显效快、损伤小、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 回顾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病例 5 6例 ,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及治疗原则。方法 对未合并横韧带断裂病例采用保守治疗 ;合并横韧带断裂者应早期外科干预。结果  47例经治疗后上颈椎获满意稳定性 ,优良率达 86 8%。结论 全面体检 ,影像学检查早期可作出诊断。横韧带是否断裂是保守及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5.
背景:以往可单独使用的圆柱状螺纹融合器对腰椎原有稳定结构破坏较大,能引起腰椎不稳导致融合失败或者融合器移位,现有可扩张型融合器等微创化融合器单独应用于临床,设计原理基于尽量减少关节突关节的切除。 目的:建立山羊侧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模型,并评估单侧关节突切除对腰椎椎间融合器长期融合结果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1/2008-05在武警江苏总队医院骨科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雄性山羊16只,体质量30~35 kg。山羊融合器设计为箱形体,长6 mm,宽4 mm,高3 mm,均采用医用钛合金材料,由上海市锐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16只山羊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8只。融合器1组:关节突小部分切除(< 1/3);融合器2组:关节突大部切除(> 2/3),经腰椎侧后方入路行L4/5椎间融合术。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造模后即刻及2,4,6个月摄正侧位X射线平片,造模后2,4,6个月CT观察融合器融合情况;6个月后处死动物组织学观察新生骨小梁及融合情况。 结果:实验时2只山羊因损伤脊髓造成术后后肢功能障碍,但1个月后均恢复正常。①影像学检测造模后即刻各组融合器在椎间隙位置均良好;造模后2个月融合器1组融合器位置良好,而融合器2组有2例出现移位;造模后4个月融合器1组中融合器位置良好,其中4例部分融合,融合器2组中2例融合器明显移位,3例部分融合;造模后6个月融合器1组中融合器位置良好,6例完全融合,2例部分融合,融合器2组中3例融合器未融合或明显移位,3例部分融合,2例完全融合。②组织学观察融合器1组中大多有连续新生骨小梁形成;融合器2组中大多新生骨小梁稀疏间杂较多纤维组织。结果显示融合器1组比融合器2组有更好的椎间融合效果。 结论:腰椎单侧关节突关节大部切除明显影响腰椎椎间融合器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36.
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原因初步探讨(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分析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的原因, 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自 1994年4月~2004年 2月, 共收治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病例 9例 (31次), 患者均接受 2~4次腰椎内固定翻修术。翻修原因累计有: 3例内固定指征扩大 (3次), 2例内固定选用不当 (2次); 6例椎弓根螺钉位置错误(9次、21枚), 2例松动或脱出 (4次、7次), 2例螺钉断裂 (3次、3枚), 2例腰椎BAK脱出 (2次、3枚 ), 2例腰椎肿瘤复发 (6次)。结果: 扩大内固定指征或技术不当引起内固定失败 5例, 占 55. 6%; 未能综合考虑腰椎应力分布致内植物失败 4例, 占 33. 3%。腰椎骨巨细胞瘤行囊内切除后复发, 进行多次翻修, 占 16. 6%。结论: 初次不恰当的内固定及内固定指征的扩大是多次翻修的主要原因。掌握内固定指征、综合考虑下腰椎的生物力学是避免多次内固定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7.
对于高能量暴力所致的胫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其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并发症多近年随着BO理念的推崇和相应技术的应用.术后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笔者回顾2004年2月-2005年6月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胫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26例现将其手术方法及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8.
颈椎黄韧带退变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颈椎黄韧带退变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例脊髓型颈椎病和19例颈椎外伤患者的黄韧带标本,对其进行厚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用Woessner法及盐析法测定黄韧带中Ⅰ型与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对黄韧带厚度与Ⅰ、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颈椎黄韧带退变后弹力纤维含量下降,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含量增加,颈椎病组黄韧带厚度和Ⅰ/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椎不稳节段的黄韧带胶原含量较其它节段显著增加。结论:颈椎不稳与黄韧带退变密切相关,黄韧带中Ⅱ型胶原过度增加可能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9.
1例重度僵直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资料 患者,男,18岁,自幼发现胸腰背部呈左侧凸及后凸畸形,于1998年在外院行T11~12半椎体切除术.术后感觉脊柱畸形呈进行性加重,腰背部后凸逐渐增大,运动及坐、立久后出现腰部明显疼痛,并感觉右下肢缩短、增粗.  相似文献   
40.
杨乐  梁之孔  裴守科  李亮  胡方勇  王长峰 《武警医学》2021,32(12):1013-1016
 目的 比较后路直接切开复位由后向前螺钉内固定和间接闭合复位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固定治疗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10至2018-10在武警江苏总队医院手术治疗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后路直接切开组(n=41)和闭合复位组(n=38),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闭合复位组透视次数[(8.95±0.81)次]多于直接切开组[(6.63±0.7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X线提示,直接切开组优30例,优秀率73.17%;闭合复位组优12例,优秀率31.58%,直接切开组较闭合复位组有更好的复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骨折均完全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滑脱等,踝关节间隙均无狭窄表现。术后2年直接切开组的 AOFA 评分[(87.76±2.50)分]高于闭合复位组[(82.03±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闭合复位由前向后螺钉固定相比,后外侧直接切开复位由后向前螺钉固定可更好地复位和固定Haraguchi I 型后踝骨折,并获得更好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