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64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通过对临床上非外伤性隐裂牙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方法: 对105名患者的105颗明确冠隐裂牙的临床特征及CBCT影像学特征进行统计,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牙位,同时对其CBCT上牙根折裂情况,牙槽骨及根尖周骨质吸收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结果: 105例患者中,男性49.52%,女性50.48%;在50岁之前,随着年龄增加,隐裂牙发生比例增加,其中41~50岁发生率最高(34.29%),之后下降。105例隐裂牙中有5例发生在前磨牙区,其余均发生在磨牙区,其中第一磨牙发生率最高(59.05%)。105颗隐裂牙,CBCT检查有16颗(15.24%)可观察到牙根存在不完全折裂,仅4颗(3.81%)可见牙根完全折裂。其余85颗(80.95%)隐裂牙牙根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隐裂牙好发于上下颌第一磨牙,CBCT检测下大多数的冠隐裂牙并没有发生牙根折裂。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全身骨质改变和颌骨骨质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健康成人和4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数字式颌骨骨曲面体层片的相关指标:牙槽骨骨高度,牙槽骨灰度值,曲面体层下领指数(panoramic mandibular index,PMI),牙槽骨的吸收指数(mandible resorption index MR)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两组的牙槽骨灰度值,牙槽骨的吸收指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曲面体层下颌指数,牙槽骨骨高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颌骨同样发生骨质改变,全身骨质代谢与领骨骨质代谢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3.
三维CT在口腔正畸学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十年来,口腔正畸医师在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时常规的放射检查一直主要是X线曲面体层摄影和头颅侧位定位片。然而这些方法无法正确完整地评估三维的解剖结构,因为会丢失很多信息,例如会造成影像的重叠和图像的放大失真等,因此用二维的图像分析评价真正三维的解剖结构及变化明显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64.
65.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不仅有局部骨丢失,系统性骨丢失会加重牙槽骨丢失.下颌骨骨密度、骨质疏松症和牙周炎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没有相关性.目的:通过数字式曲面体层片对牙周炎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改变进行评价,分析牙周炎患者牙槽骨丢失和全身骨丢失的相关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观察,于2005-12/2007-05在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对象:60名牙周炎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者.方法:摄取数字式曲面体层片,并采取标准化措施用于保证不同个体的一致性.应用计算机软件测量下颌骨牙槽骨指标和皮质骨指标,分析牙槽骨指标和下颌骨下缘皮质骨指标的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牙槽骨指标包括牙槽骨骨密度、骨高度;下颌皮质骨指标包括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曲面体层指数.结果:两组的牙槽骨骨密度、牙槽骨骨高度及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曲面体层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与牙槽骨骨密度、牙槽骨骨高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与正常对照相比,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丢失明显,同时其下领骨下缘皮质骨吸收变薄,牙槽骨丢失和系统性骨丢失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不同卵子授精浓度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卵子授精浓度将237个常规IVF周期分为A组(5~10万/卵)、B组(2~5万/卵)和C组(1.5万/卵),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妊娠率及着床率。结果: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妊娠率和着床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卵子受精浓度不影响IVF受精率,反而可提高妊娠率和着床率,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67.
目的:验证多排螺旋CT(MDCT)增强联合CT血管成像(CTA)多维技术在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1月~2022年7月的44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指标,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CT平扫及MDCT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对舌鳞状细胞癌定性、定量诊断的评估效能。结果:CT平扫对评估原发性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3.16%和55.56%,MDCT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74%和55.56%。CT平扫对评估复发性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50%,MDCT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1.43%和66.67%。平扫时肿瘤面积及动、静脉期肿瘤面积与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结论:MDCT增强联合CTA多维技术可用于舌鳞状细胞癌术前诊断与分期,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建立青少年骨性安氏Ⅲ类患者CT三维重建模型,测量、分析颅面形态的三维特征,比较两侧的对称性,为骨性安氏Ⅲ类患者非对称性生长发育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测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骨性安氏Ⅲ类患者(7~16岁)头颅进行螺旋CT扫描,在Mimics10.01软件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和三维测量(共21个指标),对结果进行左右配对t检验.结果:颧弓-sagittal:颧骨-sagittal:颧额缝-sagittal的距离3项指标左、右侧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imics软件可用于处理三维CT资料并量化分析生长发育过程中颅颌面的形态变化;青少年骨性安氏Ⅲ类患者颧骨相关的某些解剖结构右侧发育优于左侧. 相似文献
70.
数字式曲面体层片评价牙周炎患者下颌骨骨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不仅有局部骨丢失,系统性骨丢失会加重牙槽骨丢失。下颌骨骨密度、骨质疏松症和牙周炎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没有相关性。
目的:通过数字式曲面体层片对牙周炎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改变进行评价,分析牙周炎患者牙槽骨丢失和全身骨丢失的相关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观察,于2005-12/2007-05在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
对象:60名牙周炎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者。
方法:摄取数字式曲面体层片,并采取标准化措施用于保证不同个体的一致性。应用计算机软件测量下颌骨牙槽骨指标和皮质骨指标,分析牙槽骨指标和下颌骨下缘皮质骨指标的相关性。
主要观察指标:牙槽骨指标包括牙槽骨骨密度、骨高度;下颌皮质骨指标包括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曲面体层指数。
结果:两组的牙槽骨骨密度、牙槽骨骨高度及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的曲面体层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与牙槽骨骨密度、牙槽骨骨高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
结论:与正常对照相比,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丢失明显,同时其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吸收变薄,牙槽骨丢失和系统性骨丢失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