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24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2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16篇 |
药学 | 35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目的定量检测并分析JAK2V617F突变等位基因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分别建立位点特异性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JAK2V617F突变的方法,对40例PV、31例ET标本和对照标本(急性白血病和正常人标本各40例)进行检测,统计分析2种方法的突变检出率、突变等位基因比例在2种疾病中的差异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结果位点特异性PCR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在PV患者中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7.5%和92.5%,在ET患者中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1.6%和64.5%,在急性白血病和正常对照标本中均未检测到突变。突变阳性的PV患者突变型等位基因比例为0.436±0.261,其中携带纯合突变者占PV患者总数的40.54%。突变阳性的ET患者中突变型等位基因比例为0.216±0.207,其中携带纯合突变者占ET患者总数的10%。统计分析表明在PV和ET患者中突变型等位基因比例和患者性别无关(P值分别为0.342和0.154)。突变阳性的PV和ET患者中突变等位基因比例和年龄无相关性(PV:r=0.161,P=0.342;ET:r=0.331,P=0.154)。结论PV患者较ET患者携带更多突变的等位基因,PV患者携带纯合突变的比例是ET患者的4倍。采用较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有助于提高JAK2V617F突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3.
84.
85.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大肠癌P53、K-ras及hMSH2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大肠癌组织中P53、K-ras及hMSH2蛋白表达。方法 以溃疡性结肠炎伴不典型增生(UD)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大肠癌(UCACRC)组织为实验组,溃疡性结肠炎(UC)和散发性大肠癌(SCRC)组织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P53、K-ras、hMSH2蛋白的表达状况;聚合酶链式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检测组织中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6个位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53蛋白过表达的阳性率在UC(1/25例)与UD(3/7例)组间,UC与UCACRC(4/8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UCACRC与SCRC(17/30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型K-ras表达的阳性率在UC(4/25例)与UD(4/7例)组间,UC与UCACRC(7/8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UCACRC与SCRC(24/30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SH2蛋白缺失率在UC(2/25例)与UD(0/7例)组间、UD与UCACRC(4/8例)组间、UCACRC与SCRC(13/30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I阳性率在UC(0/25例)与UD(3/7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UD与UCACRC(2/8例)组间、UCACRC与SCRC(7/30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K-ras基因突变、MSI在UCACR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是一早期事件。UCACRC中MSI与hMSH2蛋白的缺失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化疗后脂肪肝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0例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肝脏CT表现及实验室生化指标(AST、ALT、ALP、GGT、TG、CHOL、HDL、LDL)的变化.结果:化疗3个月、6个月及1年后,发生脂肪肝的例数分别为21例(7.8%)、64例(23.7%)、58例(21.5%),化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血脂水平较化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外高密度脂蛋白),脂肪肝组转氨酶及血脂水平均比非脂肪肝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胆固醇).结论: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可以发生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肝脏的脂肪性病变,部分发展为脂肪肝.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75例,其中30例接受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并经该途径取得支架狭窄处组织的病理学诊断。同时再次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或外引流解决胆道再狭窄。结果获得病理学诊断结果的30例患者中,15例为因肿瘤生长引起支架狭窄,10例为慢性炎症,5例为胆砂形成。另45例为早期病例,无钳取病理条件,未接受病理组织学活检。经治疗后明显好转50例,改善21例,治疗无效4例,有效率为94.67%。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及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术为治疗支架再狭窄的有效、安全的方法。肿瘤生长为引起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
正膀胱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经尿道治疗为首选方式[1]。但根据病情不同,有时开放手术治疗更合适。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因"尿频尿痛四十余年"入院,多次因"尿路感染"于当地医院就诊,抗生素治疗均有效。泌尿系正位片提示:膀胱高密度影,直径约11 cm (图1)。既往史:儿童时期尿道骑跨伤。查体:耻骨上区无膨隆,压痛阳性。血常规:白细胞9.15×109/L,中性粒细胞占75.7%。尿常规:白细胞12.30个/HPF,上皮细胞13.10个/HP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