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患者女性,25岁。因发现左眼球肿物5d,于2006年3月30日入住我科。患者5d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眼角膜上方有一肿物,黄红色,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并已逐渐增大。视力:右眼1.0,左眼1.0。光定位和色觉检查正常,左眼球结膜无充血,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眼经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联合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治疗屈光参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一眼已行白内障手术另一眼为高度近视眼者48例,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随访6~36个月,平均(23.5±3.2)个月.结果 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2~0.4者2眼(4.2%),0.5~1.5者46眼(95.8%).术眼平均近视度数从术前的(-12.94±4.05)D降至术后3个月时的(-1.42±0.61)D(P=0.000),平均屈光参差度数从术前的(-10.56±4.07)D降至术后3个月时的(-1.04±0.60)D(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术后有1眼一过性眼压升高,4眼轻度角膜水肿,随访中5眼(10.4%)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 中、老年白内障患者在单眼行白内障摘除术后,对侧眼尽早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矫正高度近视屈光参差具有迅速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效果,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3.
激光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高强度光源.在医学领域中人们早就期望能够把激光作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手段,自从1960年开始利用光凝用于眼科治疗后,作为测定与珍断的激光仪器相继出现.目前在眼科领域中利用激光作为测定诊断方法已出现了:干涉条纹视力测定装置.视觉的空间周波数特性测定装置,眼屈光状态测定装置.除此之外尚利用激光测定角膜厚度,测定眼底血管的血流,利用全息图作眼底照相,测定角膜形态等.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中同时羊膜植入巩膜及球结膜瓣下滤过泡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46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及结膜瓣下羊膜植入术。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球结膜滤过泡形成良好,无透明泡、漏水泡或扁平泡出现。最终随访时平均眼压(15.86±4.00)mmHg(1kPa=7.5mmHg),明显低于术前(29.65±5.76)mmHg。最终随访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2眼。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及结膜瓣下羊膜植入术能有效地促进青光眼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避免了诸如结膜菲薄型青光眼或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球结膜下筋膜囊黏连所引起的远期术后滤过泡形成不良的并发症。[眼科新进展2007;27(3):224-225]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切除加羊膜和桥状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31例翼状胬肉患者两眼分别行翼状胬肉切除加羊膜和桥状结膜瓣移植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加羊膜移植,比较二者治疗后翼状胬肉复发率。结果随访1.5a。前者翼状胬肉复发率为3.22%,后者复发率为16.12%。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羊膜和桥状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远期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6.
目的总结眼外肌肥大的病因,并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249例CT或MRI检查显示眼外肌肥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因进行分析和分类。结果炎症、血管畸形、肿瘤、感染、外伤等皆可是眼外肌肥大的病因。导致眼外肌肥大的疾病按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炎性假瘤、颈动脉海绵窦瘘、眶蜂窝织炎、转移性肿瘤、静脉曲张、眶骨骨折等。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哏外肌肥大以肌腹肥大为主,肌腱止点一般正常。炎性假瘤受累肌肉呈不规则增粗,边缘模糊,病变大多累及肌肉的止点。颈动脉海绵窦瘘通常为单眼眼外肌呈弥漫梭形肥厚。结论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扫描能够揭示眼外肌肥大的病因特征,并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期间的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 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SFCT)变化,确定临床与视力预后相关的脉络膜参数。
  方法:前瞻性、开放性研究。临床确诊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0例50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 ETDRS )视力表测量矫正视力,同时行眼压、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及三面镜作相应检查。治疗前患眼EDTRS视力表视力0~69个字母,平均视力29.69±13.46个字母。所有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lL,每月随访,观察抗VEGF治疗期间的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变化、确定与视功能相关的脉络膜参数。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玻璃体腔注射2.47±2.23次。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13.62±8.98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P<0.05);治疗前、治疗后1、6、12lo,患眼平均SFCT分别为81.48±61.62、79.63±60.98、77.92±61.26、78.34±59.48μl,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2.09±8.93、3.68±7.42、3.16±6.95μl。治疗后1lo平均SF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05);治疗后6、12 lo平均SF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2.61,P<0.05)。24眼(48%)复发,平均每眼复发1.39±1.23次,SFCT自治疗后1lo的75.7±51.6μl到复发时的84.4±55.9μl (比治疗后1 lo 的厚度增加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6眼(52%)无复发眼,治疗后1lo 85.3±52.7μl,6lo 83.6±50.5μl及12lo 84.2±54.2μl ,各时间点SFCT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的改变(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治疗相关的全身及眼部严重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lab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抗VEGF治疗(雷珠单抗注射)使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眼 SFCT 下降,而CNV复发时表现为SFCT增厚, SFCT的增厚可能是CNV活动期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