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复位器在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伴有干骺端掌侧粉碎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 女21例;年龄(69.4±9.4)岁;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右侧17例, 左侧10例。均行掌侧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术中采用新型撑开复位器进行骨折断端复位。术后定期影像学复查以评估骨折复位、维持及骨折愈合情况, 术后1年评估腕关节活动度, 利用上肢功能评分(DASH)、Gartland-Werley腕关节缺陷评分及Bartra放射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92.3±8.9)min,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15.9±2.9)个月随访。术后即刻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分别为(11.23±1.51)mm、12.10°±3.44°、20.54°±3.44°、(0.95±0.42)mm, 术后1年以上桡骨远端解剖参数未见明显丢失, 分别为(11.22±1.55)mm、12.07°±3.44°、20.51°...  相似文献   
42.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效果。方法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35例。按AO/ASIF分类,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T”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外支架及闭合复位外支架克氏针联合固定术。结果35例经5~16个月随访,按照Dinest腕关节功能评估,总优良率84.2%,其中钢板内同定组15/17,单纯外支架组11/13,外支架联合克氏针组4/5。结论依据桡骨远端关节内不同类型骨折,分别采用相应手术固定方法,对恢复桡骨相对长度、掌倾度、尺偏角、关节面的平整以及腕关节的功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价髌上入路髓内钉结合空心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并获得完整随访的48例胫骨远端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手术均采用闭合复位髌上入路髓内钉结合空心钉固定。通过随访患者影像学资料及术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Johner-Wruhs评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48例患者均获的12~16个月(平均13.4个月)的随访,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92.6(84~98)分,按Johner-Wruhs评分:优4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93.75%。结论 对于胫骨远端骨折合并后踝骨折,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结合空心钉固定是一种可行、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下尺桡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病历查询及随访获取资料,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97例下尺桡关节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53例)和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44例),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合并的尺骨茎突骨折未予固定。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抓握力、关节活动度、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疗效。结果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患者尺侧疼痛较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患者明显。骨折部位的疼痛、腕关节掌屈、腕关节背屈、主动活动时疼痛、桡偏、尺偏、前臂旋前、前臂旋后、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不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下尺桡关节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的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45.
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严重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严重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双钢板手术治疗肱骨髁问严重粉碎性骨折21例,8例采用重建钢板及1/3管型钢板固定;10例采用外侧解剖型钢板及1/3管型钢板固定;3例使用双1/3管型钢板固定.结果 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对其疗效评定:优7例,良9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6%.结论 手术解剖复位重建稳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固定法是治疗肱骨髁间严重粉碎骨折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46.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运用钢板、外固定支架或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70例(73腕)。结果采用Dinest评分标准,总优良率83.6%。早期并发症8腕,发生率11.0%。远期并发症6腕,发生率8.2%。结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并发症与其解剖特点、骨折机制和手术方式有关。提高外固定支架置钉技术,复位后骨缺损需植骨及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伤前30min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NO合成酶底物左旋精氨酸(L-Arg)及其抑制剂(L-NAME),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测NO对伤段脊髓血流(SCBF)的影响,并评估NO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作用。结果L-Arg改善了伤段SCBF,但加重了脊髓损伤。适当剂量的L-NAME降低了早期的SCBF,却改善了神经功能。然而大剂量的L-NAME由于长时间的抑制了NO的产生,导致了脊髓长时间的缺血,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结论NO的过度释放加重了继发性脊髓损伤,而过度抑制也同样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结合外固定支架术中辅助复位治疗Pilon骨折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7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胫骨远端LCP结合外固定支架术中辅助复位治疗Pilon骨折15例,以外固定支架恢复并维持胫距关节的高度、力线,使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置入胫骨远端LCP,并在胫骨远端以较多的锁定螺钉(5~7枚)固定和支撑胫距关节面及植骨。结果本组1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0个月,平均13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术后踝关节功能评估优良率达86.7%。结论胫骨远端LCP结合外固定支架术中辅助复位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本治疗方法解决了手术治疗Pilon骨折时复位困难、复位难以维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比较“前向后”螺钉和“后向前”螺钉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的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 ~ 2019年7月收治的83例伴有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三踝骨折。其中,男33例,女50例;年龄18 ~ 77岁,平均47.5岁,均为单侧骨折,旋后外旋型Ⅳ度61例及旋前外旋型Ⅳ度22例; 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平均19.8%(15% ~ 32%);其中38例采用间接复位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45例采用后外侧入路直接复位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后踝骨折复位质量及临床功能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平均15.6个月随访(6 ~ 26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前向后”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后向前”组(P<0.05)。在关节面复位影像学评价中,“前向后”组中优13例(34.2%)、良19例(50.0%)及差6例(15.8%);“后向前”组中优26例(57.7%)、良16例(35.6%)及差3例(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OFAS踝与后足评分:“前向后”组(83.05±7.85)分,“后向前”组(87.84±7.22)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前向后”间接复位螺钉固定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相比,通过后外侧入路直接复位螺钉内固定可以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质量及临床功能疗效。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