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2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通过建立用人单位对新疆订单定向临床医学生培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培养效果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用人单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及权重。结果:用人单位对自治区定向免费医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依次为可以胜任工作、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好的道德素质。免费定向医学生应具备的个人素养是良好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术前计算机虚拟手术设计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自2011-06—2013-07诊治的46例肱骨近端骨折术前CT扫描数据导入至Superimage软件,完成三维重建和骨折块间的分割后,进行计算机虚拟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操作,以制定出精确的术前手术计划。46例均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对46例患者均能利用Superimage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智能分割,判断骨折断端形态及骨折线走行方向,实现骨折的虚拟复位及内固定操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85.6 min,术中平均透视次数7.3次,术中平均出血量98.3 ml,切口均获一期愈合。X线摄片提示肱骨颈干角复位符合率为93.5%,钢板高度位置符合率为91.3%,前后位置符合率为95.7%,钢板轴线符合率为93.5%,肱骨头内下方均获得重建,并有内侧支撑螺钉固定。患者术后获得6~24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3周(10~16周)。根据Cruess标准,1例发生二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83.9分。结论利用Superimage软件对肱骨近端骨折进行术前计算机虚拟手术设计,可为手术医生在骨折复位方法、内固定物的种类及放置位置的选择等提供精确指导,从而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3.
目的构建人神经母细胞瘤NB-1细胞神经元突触损伤的细胞模型,探讨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对神经突触损伤的机制。方法将NB-1细胞通过二丁酰环腺苷酸(db-c AMP)诱导为成熟神经元后,MTT检测ACR不同剂量(0、25、50、100、150、200和250μg/ml)和不同染毒时间(24、48和72 h)对NB-1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突触素I(Synapsin I)磷酸化和非磷酸化蛋白表达变化,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记录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形态、结构变化,免疫共沉淀试验确定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N-甲基马来酰胺敏感因子(NSF)附着蛋白受体(SNARE)的结合/解离的变化。结果根据MTT试验结果确定ACR染毒剂量为0、25、50和100μg/ml,染毒时间为48 h;随着ACR染毒剂量的增加Synapsin I磷酸化和非磷酸化蛋白表达降低;在25μg/ml ACR染毒剂量下可见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在50μg/ml染毒剂量下可见抑制性递质;随ACR染毒剂量的增加SNARE复合体中突触融合蛋白(syntaxin)和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NAP-25)呈解离状态。结论 ACR对NB-1细胞突触损伤后,SNARE复合体中syntaxin和SNAP-25结合状态与Synapsin I、P-Synapsin I蛋白表达降低呈正相关,与P-Synapsin I/Synapsin I差异性表达呈负相关;突触内特异性神经递质的传递和释放可能与P-Synapsin I/Synapsin I差异性表达所调控的SNARE复合体的解离状态导致的突触功能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与非手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2年2月至2008年11月诊治并获得随访的114例(128足)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治疗组)62例(70足),男58例(65足),女4例(5足);年龄21~69岁,平均40岁.采用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52例(58足),男49例(54足),女3例(4足);年龄19~68岁,平均38岁.根据手术前、后及随访时X线片对所有患者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宽度、长度进行评估,采用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患足功能.结果 114例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手术治疗组X线片示术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均获得满意矫正,术后未发现明显丢失;术后早期出现切口裂开、坏死及感染12足,占17.1%(12/70);Maryland足部评分显示:优38足,良24足,可8足,优良率为88.6%.非手术治疗组伤后随访跟骨B(o)hler角、Gissane 角及跟骨高度、宽度出现进一步丢失,Maryland足部评分显示:优11足,良17足,可20足,差10足,优良率为48.3%.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虽然术后切口并发症难以完全避免,但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围术期输血治疗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及输血指征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17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围术期是否进行过输血治疗分为输血组(56例)及未输血组(120例),对两组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等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围术期的隐性出血量进行评估。结果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53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3.1%,未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27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4.6%。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输血治疗并不能降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术后应根据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合理选择输血治疗,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研制一种适合于经跗骨窦切口经皮插入式的跟骨微创钢板,探讨其在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经跗骨窦切口入路,采用跟骨经皮插入式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8例(40足),其中SandersⅡ型22足(Ⅱa型6足,Ⅱb型14足,Ⅱc型2足),Ⅲ型18足(Ⅲab型7足,Ⅲac型10足,Ⅲbc型1足).根据X线片对手术前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ohlers角和Gissanes角进行比较分析,并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功能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3~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X线片示术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ohlers角和Gissanes角均获得满意矫正,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显示:优32足,良6足,可2足,优良率95.0%.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 采用经跗骨窦切口跟骨插入式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性骨折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内同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17例.其中锁定接骨板(LCP)13例,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4例.自体髂骨植骨11例,人工骨植骨6例.结果 术后随访3~25个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5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按Neer标准)优良率达87.5%,元肱骨头坏死及骨不连接发生.结论 采用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但治疗中应注意:保护肱骨头血运及解剖复位结合植骨后的可靠固定和正确的患肢主被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8.
胸腰段骨折内固定器材及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9.
输卵管结扎术后异位妊娠120例分析王秀会,杨素美,丁健(寿光市人民医院)输卵管结扎术是计划生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绝育失败率已降至0.2%[1]。但在绝育失败病例中发生异位妊娠的报告逐年增多,国外曾有报告绝育术后一旦再受孕至少1/3发生异位妊娠[2],...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特点与其存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子宫肉瘤50例的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措施与存活率。治疗措施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其中72%的病人行子宫加附件切除术或单纯子宫切除术,20%的病人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74%的病人辅以化疗。术后2年、5年对患者随访登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病人中有33例死亡,其中29例死于复发(复发率为58%)。术后2年生存率为54%,5年生存率为34%。年龄<50岁患者预后好于≥50岁者(P<0.01),I期子宫肉瘤的2年、5年生存率高于II、III、IV期(P<0.05)。子宫平滑肌肉瘤及内膜间质肉瘤2年、5年存活率高于恶性苗勒氏管混合瘤(P<0.05)。结论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与术后存活率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