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01.
Tolosa-Hunt综合征是海绵窦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痛性眼肌麻痹,韩景献教授针刺治疗时采用"三焦针法"为基础结合眼眶局部选穴疗效显著。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尝试从针刺抗炎的角度阐述针刺见效快,疗效好的原因,以此拓展临床思路,丰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2.
硬脊膜切开与低温灌洗联合应用在保护脊髓功能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和探讨联合应用硬脊膜切开和低温灌洗对损伤脊髓的保护性作用。方法96只家兔,随机平均分为4组(A、B、C、D)。全部动物行背侧显露T12~L1段硬脊膜,B、C、D、组均按Allen有氏法于暴露的硬脊膜背侧施54J势能造成脊髓损伤,尔后B组:即刻缝合切口;C组:单纯低温灌洗治疗;D组:硬脊膜切开+低温灌洗治疗。进行伤段的脊髓含水量和细胞凋亡的检测,组织病理学观察,后肢神经功能测定等。结果D组术后各时相指标均优于B组同时相(P<0.01),C组伤段脊髓水肿、细胞凋亡率和后肢神经功能测定值与B组同时相相比分别在伤后24h、72h、7d及以后的时相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间的病理学变化在伤后24h相近,但至伤后7d、3周时C组的组织变化持续转差。结论硬脊膜切开与低温灌洗的联合应用能够减轻损伤段脊髓的组织学变化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3.
LCP钛板经皮插入微创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胫腓骨远端骨折常用钢板内固定治疗,但传统的手术方法为保证骨折绝对稳定,往往采用广泛的骨膜剥离和直接显露的复位方法,术后易发生骨不连,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及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自2005年1月~2007年1月,笔者应用LCP钛板经皮插入微创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20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4.
急性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的一种主要并发症,与其相关的肺栓塞(PE)是导致SCI人群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笔者拟就近年来有关急性SCI后DVT的病因、发生率与预防方面的文献作一概述。一、病因脊髓损伤人群DVT的临床诱因包括:脊...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2部分及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行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另外47例采用髓内钉内固定。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后肱骨颈干角及患肩前举角度。[结果]虽然锁定钢板组相比交锁髓内钉组的平均切口长度更大、平均手术时间更长、平均出血量更多,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肱骨颈干角及患肩前举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并发症方面:锁定钢板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交锁髓内钉组发生率为23.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eer 2部分和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和肱骨近端钢板均能可靠的进行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对于外翻型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是较好的选择;对于内翻型骨折,髓内钉固定更具优势。对于伴有大结节骨折的肱骨近端骨折,用髓内钉固定时,建议增加辅助内固定手段,防止出现术后大结节骨折块移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网状解剖型钢板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2月~2016年9月,采用自行研究网状解剖型钢板治疗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23例,按Neer分型,均为二部分骨折,手术方法均采用肩峰前外侧切口,长度约4 cm左右,显露及复位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后行钢板固定,合并肩袖损伤的一期修复,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本组23例手术患者均获得3~6个月的随访,平均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0周,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内固定松动,1例出现骨折再移位,按照Neer~([1])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病例,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全组优良率86%。结论应用新型网状解剖型钢板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及内固定可靠的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指总伸肌劈开入路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指总伸肌劈开入路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11例,以指总伸肌劈开入路显露桡骨头,采用Wright EVOLVE Proline组配式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骨折,并在术后早期积极进行康复锻炼。结果本组获得平均13(11~24)个月的随访。疗效根据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7例,良4例。结论指总伸肌劈开入路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既恢复了肘关节外侧结构,又保护肘外侧副韧带,是治疗重度粉碎性桡骨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模拟正常负重应力状态下随着跟骨内翻角度的增大,对踝关节的损伤模式的变化。方法取一名28岁男性志愿者,基于踝关节CT的数据建立包括骨骼、软组织和关节囊,考虑材料的非线性和关节接触的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统一的模型和方法,志愿者人体重量为60 kg,单腿站立,总加力600 N,垂直朝下,跟踪跟骨内翻角度从4~°、8~°、11~°、14~°的变化共四种情况力学表征形式,关注对踝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6 v6.14,DS System公司,法国)。结果踝关节应力集中区域在内踝与对应距骨关节面的凹陷区域,其次是外侧。距骨应力集中区域在距骨顶与内踝接触位置的区域,其次是外侧。我们发现4种情况下分析结果显示趋势一致,符合线性力学分析基本规律。结论跟骨内翻畸形负重应力集中固定在内踝、距骨接触位置,随着跟骨内翻畸形角度的增大,局部所承载的应力负荷增大,成正相关。跟骨手术治疗时跟骨内翻角变异应控制在患者跟骨生理内翻角+2°内。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治疗高龄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2016年6月,31例高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治疗,年龄75~90岁,平均81岁,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1例,三部分骨折10例,手术方法均采用肩峰前外侧切口,长度约6 cm左右,有限切开复位后行锁定型髓内短钉固定,手术时间平均70分钟,术中出血80 m L~100 m L,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1例手术患者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平均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8周,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内固定松动。并发症:肩峰撞击综合征3例(2例螺钉尾端位置偏高,1例大结节术后再移位),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病例,优8例,良18例,可4例,差1例,全组优良率83%。结论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治疗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高龄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内固定可靠及手术时间短等优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Bold螺钉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Bold螺钉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9例,均采用肘关节外侧Kaplan人路,多枚Bold螺钉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2~3年随访,平均2.3年,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肱骨小头坏死及骨化性肌炎。1例合并肱骨外侧髁后方骨折,术后X线出现肱桡关节间隙增宽,肘关节轻度不稳伴有活动受限。根据Morrey功能评定标准,优4例,良4例,可1例。结论对于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选择肘关节外侧Kaplan入路结合使用Bold螺钉固定,手术创伤较小,固定牢固,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患者将获得满意的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