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2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10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41.
作者用同位数前体参入法及透射与扫描电镜研究了平阳霉素(博莱霉素A_5)对HeLa细胞大分子生物合成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平阳霉素能抑制HeLa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对DNA的抑制作用强,ID_(50DNA)为42.77μg/ml。表现为:染色质减少,核内电子密度低,核仁分离及“核仁帽”形成,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或变形,最终导致质膜破裂等。作者认为,细胞膜是否为此类药物作用的靶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2.
阿片类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贾文祥,蒋冬香,王浴生(华西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成都,610041)(华西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成都,610041)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常用吗啡、海洛因等,其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其中尤其是海洛因的成瘾问题,已...  相似文献   
43.
三十年来.传统的H_1受体阻断药一直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及与组胺有关的疾病。但这些药在应用上受到嗜唾和抗胆碱等不良反应的限制,而新近研制成功的西替利嗪在此方面有很大的突破性进展。西替利嗪(cetirizine)是羟嗪(安太乐)在人体内的代谢物,是一个作用强而持久,具有选择性的抗H_1受体特性,而无镇静,嗜睡等中枢不良反应的新型抗过敏药。  相似文献   
44.
随着氟喹诺酮类新药不断研制、开发及应用 ,其不良反应也相继出现 ,而心脏毒性是其中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氟喹诺类注射剂尤易发生。试验目的 :观察比较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司帕沙星的心脏毒性 ;方法 :纪录腹腔给药后豚鼠心电图的变化 ,探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结果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司帕沙星均能引起豚鼠心电图异常 ,出现Q T间期显著延长、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而P波、P R间期、R波、QRS波宽度、T波及心率未见显著改变。这三种喹诺酮类药物在 2 0~ 1 2 0mg/kg范围内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 ,而低剂量…  相似文献   
45.
癌症的分化诱导(differentiation inducing)研究,即运用化学药物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使之在形态和功能上变成或接近正常细胞,是癌症的前沿性研究之一。自Collins等(1977)建立HL—60细胞株(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 line HL一60)~([1])以来,癌的分化诱导研究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发现包括肿瘤化疗剂在内的许多药物,在体外和体内可抑制白血病、畸形癌、神经胚细胞瘤和黑色素瘤以及多种癌症等细胞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临床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 (ABPC/SB)、阿莫西林 /舒巴坦 (AMPC/ SB)敏感性降低的特征。方法 琼脂二倍稀释法、酶动力学参数及等电点测定、质粒提取和转化。结果 临床产酶 3株大肠埃希氏菌 Ec1、Ec2、Ec3及 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 Kp1、Kp2、Kp3、Kp4对 ABPC/ SB、AMPC/ SB的敏感性明显降低 (MIC≥ 12 8mg/ L ) ,(1) Ec1、Ec2、Ec3及 Kp1对所试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敏感 ;仅见一约 35 kb的质粒 ;含有单一β-内酰胺酶 (p I,5 .4 ) ,与 TEM- 1相比 ,各酶活性降低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下降 ,对 AMPC的 Km值比 TEM- 1高 2~ 4倍 ,三唑巴坦 (TB)、舒巴坦 (SB)、克拉维酸 (CA)对各酶的 IC50 比 TEM- 1高 4~ 32 0倍 ,表明此 4株菌对青霉素类亲和力明显降低 ,对酶抑制剂的敏感性显著下降 ;(2 ) Kp2、Kp3、Kp4与 Kp1不同 ,对 ABPC/ SB、AMPC/ SB和头孢菌素类均耐药 ,含有多个质粒 ,显示多个β-内酰胺酶 ,p I值分别为 5 .4、7.6、8.2等 ;而 4株质粒转化菌株所提取β-内酰胺酶的 p I值均为 5 .4 ,且均仅见一条约 35 kb的质粒 ,对 ABPC/ SB、AMPC/ SB获得了耐药 ,但仍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敏感。结论 本研究中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对  相似文献   
47.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其它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对照.研究氨曲南(Aztreonam.AZ)和亚胺培南(Imipenem.IMP)对11种标准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抑酶作用。结果表明.AZ.IMP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甲羧肟.头孢氨噻类似,对11种标准β-内酰胺酶均高度稳定。除酶K1对头孢氨噻相对水解率达25%外.其余均不超过15%.其余的青霉素类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除头孢西丁酶稳定性较好外.均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大多数相对水解率100%以上。抑酶结果表明.AZ或IMP对β-内酰胺酶抑制,除与β-内酰胺酶类型有关外.还与AZ或IMP本身浓度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48.
β-内酰胺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的杀菌作用,必须是它能通过外膜,进入周质,抵抗住周质中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或生物失活,使有足够量的游离药物作用于细胞内膜上的靶位PBPs,从而干扰细菌胞壁合成,影响细菌繁殖。其中周质中的β-内酰胺酶是使β-内酰胺抗生素灭活,细菌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为此国际上许多学者对β-内酰胺酶与β-内酰胺抗生素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并研制出一批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新一代β-内酰胺抗生素。但是随着新抗生素的大量应用,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菌株仍不断出现,而且当某些药物联用于某些菌株时,由于β-内酰胺酶诱导产生,不仅未出现协同或相加,反而出现相互拮抗。因此,为了防止这种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和药物相互作用,有必要对β-内酰胺酶的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这对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绿脓杆菌属假单孢菌属,是临床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研究表明,近年来由绿脓杆菌引起的感染呈上升趋势,且由于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存在,其治疗十分困难。目前,用于绿脓杆菌治疗的药物主要有β—内酰胺类(p—lactams)、氨基甙类(AGs)、氟喹诺酮类(FQs)和多粘菌素类(PMs)。本文拟从绿脓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理和抗菌药  相似文献   
50.
选用4株β—内酰胺酶明显升高的耐氨曲南(最低抑菌浓度≥50mg.L~(-1))阴沟杆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与超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4株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从水解底物轮廓,对酶抑制剂敏感性及等电点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株耐药菌提取的β—内酰胺酶性质均不相同,耐药菌R1029和R855的β—内酰胺酶性质类似于染色体介导的Richmond&Sykes分类中Ⅰ型酶;而R430提取的β—内酰胺酶性质类似于质粒介导的Richmond&Sykes分类中Ⅱ型酶;R875则含有两种不同类型的β—内酰胺酶,等电聚焦图谱上出现等电点不同的两条色带。由于酶性质的不同,在耐药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本文对细菌耐氨曲南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