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目的诱导培养前列腺癌相关抗原Prostein特异性NKT细胞,并对其表型及功能作初步研究鉴定。方法以Prostein31-39肽、IL-2、IL-12反复刺激培养HLA-A*2.1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对得到的细胞系进行细胞毒功能试验,并以多色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表型分析。结果Prostein31-39肽、IL-2、IL-12可以诱导PBMCs产生肽特异性CD3 /CD56 NKT细胞,具有较强的肽特异性细胞毒活性及NK样细胞毒活性。结论Prostein31-39肽、IL-2及IL-12可以协同诱导培养肽特异性NKT细胞,这为研究抗原特异性NKT细胞在前列腺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医学人文教育在血液净化学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净化中心的工作具有高技术性、高风险性和高职责性的特点,同时它也是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频发的科室。在血液净化学临床带教过程中对医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学会尊重生命、富有同情心和爱心,这不仅促进了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而且促进了临床医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23.
目的构建临床专题数据库,提高大型血液透析中心患者护理管理过程中各项信息处理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使该特定内容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方法应用Microsoft Office 2007组件中的Access 2007完成数据库的构建并进行血液透析患者信息数据的录入、保存、检索查询和数理统计等工作。结果成功构建了血液透析患者护理管理专题信息数据库,并系统、规范地收集了2010年1-6月在我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行血液透析的836例患者各类相关信息,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管理、日程安排和相关数据保存、检索查询和数理统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应用Access 2007开发的血液透析患者护理管理专题数据库系统具有简便易用、安全可靠、维护方便、有较强通用性和一定拓展移植性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应用Access 2007建立临床专题数据库是目前最简单实用的方法之一,亦适合于其他医疗专科项目的开发使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40例鼻烟窝部动静脉内瘘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腕关节下鼻烟窝部桡动脉和头静脉做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吻合血管,采用外科血管缝合法或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吻合法.结果 40例人工内瘘术中,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吻合6例(15%),外科血管缝合法34例(85%),吻合成功率100%.术后第2天发生内瘘堵塞2例,内瘘成功率95%.结论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制作简便,保留了近端血管以备重建内瘘,能满足常规血透的血流量,可以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25.
354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354例患者因黑便或便血就诊.其中152例接受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202例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结果 双气囊小肠镜病变检出率为82.24%(125/152),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1.78%(145/202).双气囊小肠镜组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P<0.05).双气囊小肠镜组病因诊断准确率(85.1%)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31.2%)(P<0.01).除2例患者未完成胶囊内镜外,其余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发生并发症,也未出现麻醉并发症或麻醉意外.结论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诊断价值,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但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变检出率及诊断率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调查研究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感染情况以及分析其感染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250例,对照选取人群自愿献血者100例,对比分析两组HCV发病率,同时对透析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透析组患者HCV感染阳性率为2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输血情况、白蛋白、更换透析单位次数、糖尿病、透析时间均与HCV感染相关,OR值均>1,表明均为正相关.结论 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患丙型肝炎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年龄、输血情况、白蛋白、更换透析单位次数、糖尿病、输血时间是其感染HCV的危险因素,应在临床应用采取措施预防.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建立三维立体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方法.方法 分离SD大鼠胫骨、股骨,冲洗骨髓腔,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并结合贴壁法培养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生长周期,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物鉴定.后将其接种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胶中,加入DMEM-F12细胞培养液进行三维立体培养.结果 培养的细胞呈梭形,成纤维细胞样,单核,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术显示93.10%细胞处于G0~G1期.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细胞核质比例较大,核仁大而明显,细胞表面有较多微绒毛,细胞质细胞器丰富,表现出未分化细胞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不表达角蛋白(keratin).BMSCs在ECM胶中生长良好.结论 分离、培养的细胞为骨髓BMSCs,在三维培养体系中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28.
IFN-γ促进人单核细胞向不典型成熟DC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IFN-γ对人单核细胞表型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特异性分选单核细胞, 以细胞因子IFN-γ、 TNF-α、 IFN-α刺激单核细胞后, 观察单核细胞生长特性, 并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表面CD1a、 CD14、 CD80、 CD83、 CD86、 HLA-DR等分子表达.结果: 细胞因子IFN-γ、 TNF-α、 IFN-α对单核细胞形态、生长及表型转化有不同影响.IFN-γ促进单核细胞黏附聚集形成"细胞小岛结构", 刺激单核细胞形态向梭形及多角形转化; IFN-γ上调单核细胞表达CD80、 CD83、 CD86及HLA-DR分子, 同时下调CD14分子表达.结论: IFN-γ促进单核细胞向不典型的成熟DC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双滤过血浆分离(DFPP)清除高敏肾移植受者体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疗效.方法 使用Plasauto iQ全自动血液净化仪和EC-20W血浆成分分离器对26例高敏肾移植受者进行双膜滤过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4周,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PRA水平,同时观察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变化情况.结果 9例患者PRA转阴(<10%),15例患者PRA降至可接受肾移植范围(<40%),2例患者PRA水平仍高于40%.DFPP治疗前PRA水平为(61.3±15.2)%,治疗后下降至(22.2±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gG、IgM均显著下降(P均<0.05),而IgA、白蛋白水平改变不明显.结论 DFPP能够有效清除高敏肾移植受者体内的PRA,同时保留自身蛋白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特异表达共刺激分子VSIG4与实验性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SPF级雄性C57B6(VSIG4-/-及VSIG4+/+)小鼠共40只,其中VSIG4-/-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模型组(n=20)和VSIG4+/+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模型组(n=20),两个模型组下分别设术前7d及单侧输尿管梗阻后3d、7d、14d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各5只。模型组行左输尿管结扎。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于术前7d、术后第3、7、14天观察肾小管损害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病变肾组织TGF-β1和MMP-2的表达。结果:①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在两个模型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②与VSIG4+/+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模型组相比,VSIG4-/-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模型组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和肾小管损害程度明显加重(P0.05),肾组织TGF-β1表达明显升高(P0.05),MMP-2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VSIG4-/-的小鼠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损害加重,病变肾组织TGF-β1的表达上升和MMP-2的表达下调。提示VSIG4在抑制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病理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