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39篇 |
特种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47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4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进一步研究HBV基因型及病毒变异与慢性肝病进展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以及部分PCR产物测序的方法对401例慢性HBV感染者,包括112例HCC患者(HCC组)。129例无症状携带者(ASC组),70例肝硬化患者(LC组)和90例慢性肝炎患者(CH组)进行HBV基因分型以及BCP和PC变异检测。结果40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181例发生B基因型感染,220例发生C型感染。HCC组中C型分布高于其他3个疾病组;C基因型感染者BCP变异多于B基因型;B基因型感染者PC变异多于C基因型:同时BCP变异发生率随着病程进展而递增:在ASC组、CH组、LC组和HCC组里的BCP变异阳性率分别为22.4%、35.0%、50.0%、74.1%。C1与C2亚型相比,C1有较高BCP变异阳性率,而C2有较高PC变异发生率。结论BCP变异与肝病进程存在依从关系,因此BCP变异的检测对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和临床结局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中国乙肝病毒B基因亚型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乙肝病毒B基因亚型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并结合测序法,对来自全国7个中心的共511份B基因型感染血清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511份B基因型样本经亚型分析,确定全部为Ba亚型,未发现Bj亚型的存在。结论流行于我国南方及北方地区的乙肝病毒B基因型毒株绝大部分为Ba亚型,Bj亚型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33.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S基因PCR-RFLP分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基因型分型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比较GenBank中HBV223株各基因型全序列的S基因氨基酸及核苷酸序列,设计限制性内切酶BsrⅠ、StyⅠ、DpnⅠ和HpaⅡ鉴别HBVA-F基因型的方法,选择经前SPCR-PFLP的方法已鉴定出的HBVB、C和D基因型标本各30例,用此方法鉴定验证,并随机对HBVB、C和D基因型各3株标本进行S基因测序证实。结果 两种PCR-RFLP及S基因测序鉴定HBV基因型结果一致。结论 S基因PCR-RFLP的方法能够准确鉴定HBV基因型,此方法灵敏性高,特异性强,且酶切图谱简明单一,易于识别,适宜于HB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4.
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的无症状携带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乙型肝炎病毒X及前C基因变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抗 HBe阳性的HBV感染者存在两种临床现象 ,即表现为HBV低复制水平的无症状携带 (AsC)和HBV高复制水平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CAH)。两者均可存在HBV前C终止密码的变异[1] 。可能在HBV基因中 ,存在其他重要变异而导致此两种不同的临床现象。本研究旨对抗 HBe阳性的AsC和CAH各 14例HBVX区序列测定 ,研究X基因变异与病变活动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病人 :14例AsC和 14例CAH均为我院 1998~ 1999年门诊或住院收治的病人 (表 1)。AsC和CAH组病例均为HBsAg( )、抗 HBe( )。诊断符…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应答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方法,分析42例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CHB患者基因型及HBeAg不同状态时对抗病毒治疗的影响。结果不同基因型对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应笞率不同,B基因型的持续应答率为66.7%(12/18),C基因型持续应答率为27.3%(3/11)。HBeAg阴性患者的持续应答率为87.5%(7/8),HBeAg阳性患者为38.1%(8/21), P<0.05。结论HBV基因型及HBeAg的不同状态是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的重要因素,且后者比前者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基因型、基因亚型分布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分析109例新疆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感染病毒的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多标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结果 109例新疆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8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17例,肝癌4例.13基因型HBV感染者9例,占8.3%,C基因型感染者50例,占45.9%,C/D基因型重组体32例,占29.4%,D基因型感染者18例,占16.5%,C基因型、C/D基因型重组体为主要基因型.经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测序检测,鉴定9份B基因型HBV,均为Ba亚型.50例C基因型HBV感染者病毒基因亚型分布情况:Cl亚型27例,占54%,C2亚型23例,Cl亚型比C2亚型感染者多.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中,HBV Ba基因亚型感染者分别为8例(9.1%)、1例(5.8%)和0例;C2基因亚型感染者分别为17例(19.3%)、8例(47.5%)和2例(50%);C/D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9例(33.0%)、2例(11.9%)和1例(25%),随着病情加重,Ba基因亚型和C/D基因型感染者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C2基因亚型感染者所占比例增加.结论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以Cl基因亚型为主,新疆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存在C/D基因型重组体.C2基因亚型HBV感染预示病情严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37.
目的针对HBV C/D重组体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藏族人群中广泛流行,基因分型时易被错分为D基因型等问题,建立相对准确的鉴定C/D重组体的方法。方法以来自西部地区的25例HBV感染者为例,分别通过PCR片段长度法、S和前C/C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法、全基因序列精细分析法对C/D重组体进行鉴定比较。结果 D基因型存在33 bp缺失,在S基因区酶切或测序的基础上,通过跨缺失区段的PCR产物长度可区分D与C/D重组体,该法简单易操作,适于大样本初筛;S和前C/C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法可明确鉴定C/D重组体,准确度高;全基因序列精细分析法可对重组类型和重组位点进行精确分析,结果最为可靠。结论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应综合考虑运用几种C/D重组体鉴定方法,提高研究的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8.
快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联合点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滞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T1762/A1764联合点突变的有效性。方法将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PCR-RFLP结果同测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4份忆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有12份血清PCR-RFLP的结果为单纯突变株感染;10份为突变株与野生株混合感染;22份在单纯野生株感染与测序结果相吻合。结论PCR-RFLP检测HBV/C基因启动子区T 相似文献
39.
目的了解广州某部新兵连戊型病毒性肝炎(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分子病毒学特征,并与当地散发毒株比较,以查找病原可能来源.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抗HEV-IgM阳性的34例暴发性戊型肝炎及46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和粪便标本进行HEV RNA检测,并对HEV RNA阳性标本的基因开放读码框(ORF)2部分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分析.结果 34例暴发流行病例标本中检测出12株病毒,46例散发病例标本中检到2株.经克隆测序分析,各暴发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3%~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4.0%~100%.且暴发毒株和散发毒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也较高,分别为95.3%~99.3%和94.0%~100%;暴发毒株和散发毒株与各型中的标准株相比,与Japl株同源性最高,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2.0%~95.3%,氨基酸同源性为96.0%~100.0%.进化树分析提示本次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病毒株与戊型肝炎病毒基因Ⅳ型距离最近.结论 本次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病原可能来于广州本地;广州地区戊型肝炎流行毒株属戊型肝炎基因型Ⅳ型. 相似文献
40.
HBV基因型和S基因序列特点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抗-HBs共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及S基因序列特点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sAg和抗-HBs共存的内在相关性以及HBsAg+/抗-HBs+的发生机制及意义。方法共收集49例HBsAg+/抗-HBs+CHB患者的血清HBVDNA样本,采用PCR-RFLP及测序法鉴定其基因型,并与267例HBsAg+/抗-HBs-CHB患者的HBV基因型分布进行比较。对6例HBsAg+/抗-HBs+CHB患者(Ⅰ组)的HBVS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HBsAg+/抗-HBs-CHB患者(Ⅱ组)进行对比,分析变异种类及频率等的差异。结果 HBsAg+/抗-HBs+CHB患者HBV基因型B、C及B/C混合感染的构成比分别为63.3%(31/49)、26.5%(13/49)、10.2%(5/49),而对照组上述构成比分别为52.8%(141/267)、46.1%(123/267)、1.1%(3/267),两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HBsAg各区段,特别是主要亲水区(MHR)的变异位点明显多于Ⅱ组;发现了若干新变异、少见的W196和C69终止突变,1例患者检测到G145R变异。某些患者HBsAgMHR-2(包含a决定簇)并未发现变异。结论 HBV基因型的差异及HBsAg变异增多可能是部分CHB患者出现HBsAg+/抗-HBs+的原因之一;基因型B或B/C混合感染相对更易出现HBsAg+/抗-HBs+。HBsAg变异增多是CHB患者出现HBsAg+/抗-HBs+的重要机制之一。某些患者HBsAgMHR-2并无变异,提示HBsAg/抗-HBs共存还存在其他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