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2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7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31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298篇
预防医学   7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9篇
  1篇
中国医学   137篇
肿瘤学   5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患者男性,80岁.因右耳道流水1个月余,保守治疗无效,后来本院就诊.当地医院CT检查示:右侧外耳道软组织影.本院门诊拟"右侧外耳道肿物"收入院.体检:右侧外耳道肿胀、充血,黏脓性分泌物,鼓膜窥不见.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无肿大.病程中患者无发热,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遂行右侧乳突根治术+外耳道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外耳道全部被新生物占据,新生物穿破外耳道后壁骨膜侵犯骨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hENT1在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GCB)型与非GCB(non-GCB)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 6000两步法检测CD10、BCL-6、MUM1蛋白在DLBCL的表达并对DLBCL进行亚型分类,同时检测hENT1蛋白的表达,探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hENT1蛋白在DLBCL的GCB及non-GCB亚型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31,P<0.05).(2)hENT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LDH高低、Ann Arbor分期、有无B症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对76例DLBCL患者进行生存分析,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Log-rank检验GCB/non-GCB组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DLBCL中non-GCB型患者比例较大,预后差.在治疗过程中,检测hENT1的表达为能否使用核苷类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茶多酚(EGCG)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用EGCG处理SKOV3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II及蛋白激酶B(PKB)信号通路相应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EGCG处理SKOV3细胞后,自噬相关蛋白LC3-II表达上调,并呈一定的时间浓度依赖性。EGCG处理SKOV3细胞后,AKT的磷酸化水平下调,AKT激活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预处理后,自噬相关蛋白LC3-II高表达被抑制。结论 EGCG通过AKT介导的信号通路诱导SKOV3细胞自噬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34.
王鑫  吴林珍  岑坷  屠巧峰  王志华 《浙江医学》2020,42(17):1871-1874,1880
目的探讨孕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GBS)筛查及分娩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IAP)对预防新生儿早发型GBS(EOGBS)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并分娩的33327例孕妇。根据医院开展GBS筛查的时机,分为未筛查期(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孕妇17142例,筛查期(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孕妇16185例。其中14641例筛查期孕妇在孕35~37周行GBS显色培养法筛查,并分析菌株耐药情况;另1544例孕28周后因早产或由外院转入而尚未行GBS筛查的孕妇,应用real-timePCR法筛查GBS定植情况。对GBS筛查阳性的孕妇在其临产后或胎膜破裂时给予IAP,比较开展筛查前后新生儿EOGBS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14641例孕妇在孕35~37周行GBS显色培养法筛查,GBS定植率为10.6%;另1544例孕妇应用real-timePCR法筛查,GBS定植率为12.4%;两种方法筛查GBS的定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1552株GBS药敏结果显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敏感率均为100.0%;其余抗生素的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喹奴普汀/达福普汀99.4%、呋喃妥因84.3%、莫西沙星66.2%、左旋氧氟沙星65.5%、环丙沙星63.1%、克林霉素55.2%、四环素24.6%和阿奇霉素0.3%。开展GBS筛查前后新生儿EOGBS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23‰(4/17311)和0.06‰(1/1632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结论新生儿EOGBS感染发生率较低,各地区可根据当地医疗条件和卫生经济学因素制定相应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比较不同方式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平行分组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择期行骨科、胸外科、肝胆外科等大中型手术的病人,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4 ~ 91岁,体重35 ~ 9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A组:术毕即刻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然后芬太尼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进行PCIA;B组:氟比洛芬酯200 mg+芬太尼0.6 mg用生理盐水配稀释至100 ml,进行PCIA;C组:术毕即刻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氟比洛芬酯200 mg+芬太尼0.6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进行PCIA.3组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2 ml,锁定时间10 min.分别于术毕、术后4、8和24 h时记录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和镇静评分.术后24 h内记录镇痛有效、过度镇静、恶心、呕吐、瘙痒、头晕、嗜睡和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术后24和48 h时随机选择一个中心B组镇痛泵内容物,取样后进行微生物培养试验.结果 共完成2596例,其中A组875例、B组946例、C组775例.与A组比较,B组术毕、术后4、8和24h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和各时点镇静评分均降低,C组术毕、术后4、8h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均降低,术后4、8h时镇静评分升高,2组镇痛有效率均升高,B组过度镇静发生率降低,C组过度镇静发生率升高,2组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降低,C组术后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各时点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镇痛有效率、恶心、呕吐以及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术后4、8h时镇静评分升高,过度镇静发生率升高,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24、48 h时泵内容物标本细菌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对于大中型手术病人,氟比洛芬200 mg复合芬太尼0.6 mg 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2 ml,锁定时间10 min)术后镇痛的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总结膀胱鳞状细胞癌(SCC)的诊治方法,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例SCC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根治性膀胱全切术10例,膀胱部分切除4例,膀胱经尿道膀胱电切5例.结果病理报告均为SCC,病理分级:G1 5例,G2 7例,G3 7例;分期:T1期 3例,T2期7例,T3期8例,T4期1例.4例术后12个月内复发,患者生存时间6~81个月,平均生存时间28.9个月.结论 SCC在诊断时多数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较高,预后则较差;临床分期与病理分级低并行根治性膀胱全切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分析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Nissen/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临床疗效及食管测压与pH值监测对长期疗效的预估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Nissen组),56例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Dor胃底折叠术(Dor组)。术后随访1年,对比观察2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记录食管测压及pH检测等指标变化情况、Gerd Q、DeMeester评分等。 结果Nissen组术程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Dor组(P<0.05),2组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年食管反流情况与DeMeester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Nissen组在减少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和最长反流时间方面均优于Dor组(P<0.05)。2组在反流时间、酸反流时间百分比与DeMeest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静息呼吸平均值、食管残余压较术前均显著提升(P<0.05),但2组间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患者食管松弛率、无效吞咽与Gerd Q评分均较术前也均明显降低,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Nissen或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均有明显效果,临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8.
膀胱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尿路上皮肿瘤,其发病率在国内男性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膀胱癌中大部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现阶段,对于 NMIBC 的早期诊断及术后随访检测复发的主要手段为液基细胞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液基细胞学检查的优点是特异性高、假阳性率低,且属无创性检查,但其敏感性差,假阴性结果较多。因此,寻找特异性和敏感性兼备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监测及预后评估,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所关注。本文就 NMIBC 肿瘤标志物及其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全息影像术中导航在泌尿外科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北京和睦家医院等19家医疗中心收治的8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诊断包括肾肿瘤78例,膀胱癌2例,肾上腺肿瘤2例,肾囊肿1例,前列腺癌1例,汗腺癌淋巴结转移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盆腔转移瘤1例。其中,32例接受标准腹腔镜手术,分别为肾部分切除术(LPN)27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2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2例;54例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分别为肾部分切除术(RAPN)51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1例,双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例,盆腔转移肿瘤切除术1例。两种术式的肾部分切除术患者中41例有可统计的临床数据,其中RAPN 23例,LPN 18例。男26例,女15例;中位年龄53.5(24~76)岁;中位R.E.N.A.L评分7.8(4~11)分。专业工程师根据86例术前增强CT检查图像和诊断报告重建全息影像。术前,全息影像可帮助术者对供应肿瘤或手术切除部位的动静脉血管、淋巴结和神经的立体空间结构及相互关系有更直观的认识,协助术前手术规划。在术中将全息影像与腹腔镜监视器中的术野图像进行实时追踪和融合,实现术中导航。结果本组8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通过人工调整全息影像,可提示重要血管如肾动脉和肾静脉在体内的投影位置,帮助术者定位血管、淋巴结和其他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便于精准分离。本研究采用标准腹腔镜手术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肾部分切除术患者中共41例有可统计的临床数据。41例中位手术时间140(50~225)min,其中RAPN为140(50~215)min,LPN为160(80~225)min;中位热缺血时间23(14~60)min,其中RAPN为21(17~40)min,LPN为25(14~60)min;中位出血量80(5~1200)ml,其中RAPN为150(30~1200)ml,LPN为50(5~1200)ml。术中无周围重要脏器损伤。2例LPN患者出现ClavienⅡ级并发症,1例出血1200 ml给予输血,另一例血肿未予处理,自行吸收。此2例分别为前、后肾门肿瘤,R.E.N.A.L评分均为11分。结论全息影像术中导航可协助术者在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中对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定位、识别,在减少术中组织和器官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