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测量分析肱骨近端显微骨硬度分布规律可以较好地评价该部位骨组织不同区域的物理性能。目的:探讨肱骨近端不同部位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共选用了62岁男性、45岁女性和58岁男性3具遗体捐献者标本,于肱骨肩关节盂水平及外科颈水平垂直其长轴取多层面标本,使用显微硬度计在样品表面不同区域进行维氏硬度测试,统计分析骨骼硬度的分布规律。结果:3具标本的肱骨近端共测量84个部位,测得肱骨近端区域总体硬度为(37.62±8.82)HV,硬度最大处为肱骨外科颈内侧(45.82±5.55)HV,其次为外科颈外侧与后侧,此三处硬度大于肱骨近端其他部位(P<0.05);硬度最小处为大结节处松质骨(28.32±4.35)HV。从解剖部位来看,外科颈硬度为(44.07±6.45)HV,大于肱骨头及大、小结节硬度(P<0.001);大结节硬度最小为(29.56±5.68)HV(P<0.01)。肱骨头前半部硬度大于后半部,小结节硬度大于大结节,肱骨外科颈前方硬度低于其他方位(P<0.05)。结论:肱骨近端不同区域骨硬度的分布具有规律性;肱骨近端骨硬度分布数据可为肱骨近端内固定策略的选择、新型植入材料的研究提供基础,并为3D打印仿生骨的设计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盐酸肾上腺素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发生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09年4月实施的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共计48例,其中骨水泥植入前未用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骨髓腔(未干预组)24例,骨水泥植入前用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骨髓腔(干预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植入前、后1,2,3,4,5,6,7,8,9,1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血氧饱和度(SPO2)的数据变化,数据结果采集后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未干预组:均有不同程度血压下降,骨水泥植入平均1 min时,血压开始下降,平均2~6 min时血压下降最为显著(P<0.01),平均7 min时开始回升,DBP恢复更为明显(P<0.05),平均10 min时基本恢复正常;SPO2下降明显(P<0.05),HR无明显变化(P>0.05).(2)干预组:骨水泥植入前用1∶500 000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骨髓腔后,用浸有肾上腺素盐水(1∶500 000)的纱布填塞骨髓腔,骨水泥灌注前、后各时相点SBP、DBP、MAP、HR、SPO2均无明显变化(P>0.05).未干预组2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SPO2下降,骨水泥植入后平均2~6 min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显著;干预组中1例血压轻度下降,1例出现偶发室性早搏,余22例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改变.结果 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骨髓腔能有效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95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划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及非高龄组(年龄<80岁)。于手术前发给每位患者一本康复指导手册,主要向患者介绍手术前后康复训练要点。在康复医师指导下,2组患者于手术前后参照该手册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本研究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分别采用WOMAC量表和SF-36量表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全身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栓塞性并发症。通过比较WOMAC评分结果发现,2组患者髋关节疼痛、功能、僵硬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除高龄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髋关节僵硬评分显著优于非高龄组外(P<0.05),其它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比较SF-36评分结果发现,2组患者健康状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除情感职能、精神状态评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高龄及非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疗效相当,均能显著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肩周炎(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是肩关节周围炎症的简称,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以静息痛为特点,很多患者在睡梦中被疼醒,且疼痛很难忍受,疾病发展到僵硬期后肩关节活动受限,肩臂肌肉也会萎缩,严重影响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以至于生活不能自理[1]。国内文献资料表明:肩周炎在城市发病率约占人口总数的8%[2],所以对本病的干预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体腕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将右侧腕骨软组织剥离后,用慢速锯分别在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切取厚3 mm的骨组织标本。舟骨选取舟骨结节、腰部内外侧和舟骨体部,月骨选取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选取外层皮质不同区域,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个区域选取 5 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骨硬度值。观察不同骨骼间及骨骼内部不同区域的骨硬度值差异。结果 3具标本中共取得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标本切片18片,测量位点255个。腕骨不同骨骼骨硬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钩状骨(39.04±5.79)HV、头状骨(38.98±6.17)HV、舟骨(37.72±5.85)HV、大多角骨(35.89±4.75)HV、月骨(33.65±5.42)HV及小多角骨(31.82±5.54)HV,不同骨骼间总体骨硬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83,P<0.01)。舟骨、月骨内部不同区域骨硬度分布近似,舟骨结节、腰部外侧、腰部内侧和舟骨体部骨硬度分别为(37.07±5.77)、(37.51±6.39)、(40.00±5.64)、(36.31±5.47)HV,其中腰部内侧骨硬度最大,舟骨体部骨硬度最小,4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05)。月骨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骨硬度分别为(33.57±3.61)、(34.58±6.04)、(35.47±5.24)、(30.97±5.88)HV,其中背侧骨硬度最大,远端骨硬度最小, 4个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0,P>0.05)。结论 健康人腕骨不同骨骼间硬度各有不同,舟骨和月骨内部各部位骨硬度分布均匀一致。测量腕骨显微骨硬度值,了解其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腕骨微观生物力学性能,亦可指导腕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设计制作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腕部骨骼假体及建立腕部肌骨组织的有限元模型。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BPR-17010818。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经治汶川地震172例伤员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转运至河北省172例伤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调查172例汶川地震伤员,统计其性别和年龄构成、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并发症及漏诊率等项目,并进行分析. 结果地震伤员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26:1,中老年人居多.致伤原因以砸伤和摔伤为主,损伤部位以胫腓骨、胸部和足踝为多见.主震和余震中伤情分布不同.地震直接导致的损伤漏诊率达21.5%,以头、胸部损伤漏诊为主.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达3.5%,肌间血栓发生率为16.9%. 结论本调查提示了汶川地震转诊伤员的部分流行病学特征,为地震伤员的救治和分诊以及大样本地震伤员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在膝关节各个韧带损伤中较为常见.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将会出现严重的不稳,不但会影响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而且会造成关节内其它结构的进一步损伤,因此为了恢复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重建损伤的交叉韧带已成为共识.影响重建效果的因素很多,移植物本身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根据移植物自身弹性模量及强度固定移植物,做了以下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量并分析肱骨干不同层面和方位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新鲜成人尸体标本3具(62岁男性、45岁女性和58岁男性),取其右侧肱骨干部分,垂直于肱骨干长轴水平,使用金刚石慢速锯在每一段精确切取厚3 mm的骨组织标本共7层,分别标记为第Ⅰ~Ⅶ层,进而区分为肱骨干上段(Ⅰ、Ⅱ层)、中段(Ⅲ~Ⅴ层)、下段(Ⅵ、Ⅶ层),并将每层划分为前、后、内、外四个区域;应用维氏金刚石显微硬度压头在标本表面进行硬度测量并分区统计,进而分析不同区域肱骨干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 共获得肱骨干84个测量部位420个测量位点的有效测量值。分析显示,肱骨干总体硬度(47.52±6.01)HV,肱骨干中段整体硬度大于肱骨干上段及下段(F=11.594, P<0.01)。肱骨干7个分层中,Ⅳ层硬度最大(51.34±7.01)HV、Ⅶ硬度最小(45.72±6.25)HV;肱骨中段Ⅳ层内侧部分硬度最大(53.77±8.70)HV,肱骨干下段Ⅶ层后侧区域硬度最小(42.02±7.47)HV。肱骨干后侧整体硬度(45.28±6.47)HV,小于肱骨外侧(49.12±5.22)HV、内侧(48.28±6.10)HV、前侧(47.40±5.55)HV硬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47, P<0.01)。结论 肱骨干骨皮质不同层面及方位骨显微硬度存在差异,该分布规律数据可指导设计适应生理状态下骨骼应力传导特性的3D打印仿生内置入物。亦可对模拟生理状态下骨骼生物力学性能的骨骼建模及有限元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体跖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年龄>40岁(性别不限)、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的新鲜冰冻成人尸体3具,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取出全部右足,剔除软组织。用高精慢速锯于第1~5跖骨基底、跖骨干、跖骨头3个节段,垂直于其长轴进行切割,将骨骼制成若干厚3 mm的试样,并用砂纸打磨。应用维氏方法测量标本跖、背、内、外侧不同区域的硬度值,在跖骨头和跖骨基底标本测量松质骨的硬度值,在跖骨干标本测量皮质骨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同一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硬度值。结果 选取45个骨骼区域,共制备45个骨组织试样,测量900个位点。跖骨硬度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跖骨硬度为(36.35±7.43) HV,其中第三跖骨硬度最大为(38.95±9.01)HV;跖骨干硬度高于跖骨头和跖骨基底,分别为(40.95±6.65)、(34.86±6.68)、(33.25±6.64)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831, P<0.01),而跖骨跖侧、背侧、内侧、外侧的硬度分别为(36.11±7.05)、(36.32±7.49)、(36.69±7.79)、(36.28±7.42)H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6, P>0.05)。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人体跖骨显微维氏硬度的分布特征;了解不同部位间的骨显微硬度差异,可帮助骨科医师在该部位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正确选择钢板放置的位置,置钉的密度和方向等,从而获得更加合理的固定效果。本研究结果还可为未来设计硬度和弹性模量与人体生理特点更加接近的接骨板、螺钉、人工骨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交叉韧带损伤是严重而又相对常见的运动损伤,治疗不当将导致膝关节前后向不稳及旋转不稳,并可引起一系列后遗改变而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因此为了恢复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重建损伤的交叉韧带已成为共识.影响重建效果的因素很多,移植物本身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移植物生物力学特点对重建后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根据移植物的自身弹性模量选择固定移植物的强度,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