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5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98篇 |
口腔科学 | 20篇 |
临床医学 | 133篇 |
内科学 | 120篇 |
神经病学 | 30篇 |
特种医学 | 2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9篇 |
综合类 | 308篇 |
预防医学 | 156篇 |
眼科学 | 12篇 |
药学 | 87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53篇 |
肿瘤学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评价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CT心肌灌注(CTP)半自动分析软件Myocardiac Kit(MK)测量心肌血流参数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接受负荷动态CTP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87例疑似冠心病病人,男67例,女20例,平均(60.98±0.78)岁。所有病人均在1周内接受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并测量血流储备分数(FFR)。由2名医师独立采用MK软件和CCTA工作站分析数据,计算心肌血流量(MBF)等动态CTP参数以及CCTA直径狭窄率,并记录软件分析数据所需时间。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间在心肌节段和冠状动脉水平上参数测量的一致性。以在ICA检查中狭窄程度 ≥ 90%或FFR≤0.80作为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缺血心肌和非缺血心肌MBF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采用约登指数计算MBF判断心肌缺血的最佳临界值,分别计算CCTA上直径狭窄率 ≥ 50%、MBF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研究共纳入261支冠状动脉和1 479个心肌节段。在心肌节段水平和血管水平上,2名医师对各参数测量较为一致(ICC≥0.60)。缺血心肌节段平均MBF低于对应非缺血节段的[(123.14±41.83) mL·100 mL-1·min-1和(147.47±43.98) mL·100 mL-1·min-1,P<0.05],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心肌节段的平均MBF亦低于非缺血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节段 [(124.34±42.86) mL·100 mL-1·min-1和148.68±44.49) mL·100 mL-1·min-1,P<0.05]。在血管水平,MBF最佳临界值为115.0 mL·100 mL-1·min-1,联合血管狭窄 ≥ 50%和MBF诊断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5%CI:0.87~0.95)]。MK软件平均数据处理时间为(10.51±1.95) min。结论 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CTP半自动分析软件具有稳定性好、结果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 通过测量输尿管结石的CT值并结合结石大小更合理地选择性ESWL治疗,在提高输尿管结石治疗成功率的同时减小治疗带来的创伤.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来ESWL治疗的97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统计学分析相同大小结石组内不同CT值区间的结石碎石成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CT值大于900Hu时随着结石体积的增大碎石成功率下降明显:分别为73.2% (41/56)、38.5%(15/39)、17.6% (3/17),且与同组内CT值小于900Hu时的结石碎石成功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CT值≤500Hu时,碎石成功率均在90%以上且不同大小结石组之间碎石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输尿管结石的CT值并结合结石大小,可以更合理的选择性SWL治疗.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联合骨化三醇冲击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疗效,探讨治疗肾性骨病的最佳方案.方法 将4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普通透析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滤过组接受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每2周1次;血液透析灌流组接受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每2周1次.所有患者均使用骨化三醇冲击治疗.检测治疗0、1、3个月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血液透析组患者血钙、血磷下降水平,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甲状旁腺素水平治疗1个月及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滤过组和血液透析灌流组甲状旁腺素水平治疗1个月、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灌流组甲状旁腺素水平治疗3个月和治疗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甲状旁腺素水平血液透析滤过组与血液透析灌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骨病的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滤过及血液透析灌流联合骨化三醇冲击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肾性骨病.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比较顺铂单周或三周治疗方案同步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血液学、黏膜不良反应及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148例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周期诱导化疗后行调强放疗联合顺铂单药治疗模式,其中75例患者接受顺铂单周治疗方案,73例患者接受顺铂三周治疗方案。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血液学不良反应、黏膜不良反应、肿瘤缓解率和预后的差异。两组间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法计算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顺铂单周组及顺铂三周组化疗的平均治疗周期数为3.64个(20%达5个周期)和1.86个(86%达2个周期)。顺铂单周组对比顺铂三周组的Ⅰ、Ⅱ度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1% vs.51%、35% vs.19%,χ2=6.150、4.500,均P < 0.05);其他血液学不良反应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黏膜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934)。放疗结束后6个月顺铂单周与顺铂三周组肿瘤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8.7%和98.6%,单周组和三周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和79.9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P=0.059);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96%和69.10%(χ2=1.25,P=0.27),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76%和86.96%(χ2=0.43,P=0.56),5年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49%和90.84%(χ2=0.18,P=0.67),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7.86%和78.90%(χ2=0.31,P=0.56),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晚期鼻咽癌在接受2周期诱导化疗后,顺铂三周联合放疗方案在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优于顺铂单周治疗方案,两组在黏膜相关不良反应以及疗效上未见显著差异,顺铂三周组较顺铂单周组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45.
笔者报道了一例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的病例,从临床诊断、骨髓造血系统变化、治疗过程是否规范等方面分析该病例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131I诊治DTC骨转移的疗效以及骨髓造血影响的认识:131I诊治DTC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明显,但随着累积剂量的提升以及患者对131I治疗个体敏感度的不同可能会发生骨髓造血系统的白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下降。对于广泛骨转移患者131I治疗时要高度警惕骨髓抑制的发生,要尽可能考虑累积治疗剂量的因素;尽量延长再次治疗的间隔时间;出现骨髓抑制现象时,要择期使用131I治疗。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在评价家兔急性脑出血针刺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雄性健康新西兰兔25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模型对照组10只,针刺治疗组10只,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复制急性脑出血动物模型,针刺治疗组造模成功后每隔24 h针刺一次,分别于造模后2 h、3 d和7 d行PWI检查,观察血肿周围及对侧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并记录相应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兔脑出血模型建立后2 h即可观察到脑灌注损伤改变,针刺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血肿周围及对侧血流灌注的改善更加明显,即不同时间点MTT较模型对照组缩短、rCBF较模型对照组增加,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均>1,P<0.01)。结论:PWI能够客观评价针刺干预家兔急性脑出血后血肿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研究针刺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机制的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7.
48.
49.
关于列缺穴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定位、取效机制以及感传现象的研究上。有人对教科书中列缺穴取穴法提出异议;也有人通过分析肺经、大肠经和任脉的循行均不上头认为“头项寻列缺”之说有误;有人认为列缺与任脉是在天突、中脘和中极部相交通的。临床疗效的观察主要围绕肺经本经经穴作用、络穴作用和八脉交会八穴作用开展。现代研究主要是运用超声技术观察脑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对于临床来说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