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DKK-1在食管癌患者血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80例食管鳞癌患者和35例正常人血清中的DKK-1的表达水平,并与常规肿瘤标记物进行比较,探讨其在食管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DKK-1浓度为(90.44±57.41)ng/mL,而正常人血清浓度为(11.29±9.45)ng/mL,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若以正常人血清DKK-1浓度95%可信区间上限为界值(14.54ng/mL),则食管癌鳞患者血清中DKK-1的敏感性为66.25%(53/80),特异性为82.86%;血清中的DKK-1的阳性率仅为17.14%(6/3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的DKK-1水平与肿瘤大小、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通过与其他标记物比较发现DKK-1的检测对食管鳞癌诊断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常规肿瘤标记物(CEA 39.44%,CYFRA21-1 25.35%,P<0.01),三者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诊断食管癌的敏感性。结论 DKK-1可作为检测食管癌的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对食管癌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的辅助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2.
小儿上尿路结石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尿石症的发病情况有显著的地区性,发达国家及地区少见。近年来下尿路结石明显减少,上尿路结石相对增多。我院地处少数民族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及就医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患儿就诊时病情较严重,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自1992-2004年共收治31例小儿上尿路结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3.
阴茎阴囊转位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茎阴囊转位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极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我院自 1992年 7月以来 ,先后收治 3例 ,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15岁 ,因尿道外口位于会阴部 ,阴茎位于阴囊后方 ,蹲位排尿 ,于 1992年 7月 2 0日入院。父母非近亲结婚 ,家族中亦未发现类似畸形。体检 :阴囊位于耻骨联合下缘 ,阴茎位于两对裂阴囊中部 ,向下弯曲。尿道外口位于阴茎根部与会阴之间 ,两睾丸在对裂两侧阴囊内 ,位于阴茎前侧前上方。四肢手足拇指 (趾 )缺如。外周血染色体检查为 4 6 ,XY。诊断 :①阴茎阴囊转位并会阴型尿道下裂 ;②手足拇指 (趾 )缺如。…  相似文献   
114.
检测3株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CL-1、HHUA和LA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0.5、1.0、1.5、2.0、3.0和6.0 Gy荆量水平,用6MV X线单次照射体外培养的3株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用MTT比色分析法检测两种不同浓度下3株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细胞d<,2>~d<,6>的存活丰,绘制其生存曲线.结果:6 MV X线照射后,3株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细胞亚致死性损伤剂量和细胞浓度无相关性,生存曲线在0~1.5 Gy形成肩区,亚致死性损伤剂量迭1.5 Gy后,生存曲线转入直线部分,随着剂量的增加发生指数性杀灭.结论:3株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具有较强的放射敏感性,属于放射敏感性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15.
116.
目的 探讨长期缺氧对SPCA1细胞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表达的影响及耐药性的改变。方法 SPCA1细胞常氧(20%O2)和缺氧(0.5%O2)条件下作用16h后,提取RNA和蛋白,用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GST-π mRNA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IF-1α蛋白;制备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ST-π表达;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分析SPCA1细胞对阿霉素和丝裂霉素的药物敏感性。通过 RNA干扰技术下调HIF-1α表达后,分为对照组和干扰组,观察GST-π的表达。结果 设常氧组GST-π mRNA表达率为1,缺氧组为12.2。常氧组GST-π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5.78±1.25)%,缺氧组为(72.13±2.11)%。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HIF-1α表达明显增加。计算1%克隆存活的药物浓度,阿霉素处理细胞,常氧组浓度为(0.29±0.05)μg/ml;缺氧组浓度为(0.48±0.07)μg/ml;丝裂霉素处理细胞,常氧组浓度为(0.71±0.10)μg/ml;缺氧组浓度为(0.79±0.12)μg/ml。干扰HIF-1α后,HIF-π mRNA与对照组比较下降了70%,而GST-π mRNA稍有下降。GST-π蛋白表达常氧条件下对照组为(32.14±1.23)%,干扰组为(30.88±1.65)%;缺氧条件下对照组为(64.78±2.45)%,干扰组为(67.42±2.21)%。结论 长期缺氧可诱导SPCA1细胞HIF-1α和GST-π表达增加,对阿霉素耐药性增加,对丝裂霉素没有影响,HIF-1α和GST-π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7.
1病例介绍患者男,64岁。因腰背疼痛、活动受限伴畏寒、发热17 d于2010年6月8日入院。患者于扛重物后出现腰痛,翻身、站立、行走困难,无双下肢痛、麻,伴畏寒、发热、便秘。于当地医院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噻肟及止痛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下床活动困难,停药后又出现畏寒、发热。入院查体:体温  相似文献   
118.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组(A组)和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组(B组),其中A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2±5.6)岁;B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4±5.2)岁。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改善情况、腰椎总活动度、近端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7个月。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置物失败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术前(8.50±0.76)°,末次随访(3.45±0.4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近端临近节段的活动度术前(7.62±0.50)°,末次随访(7.87±0.62)°,无统计学差异;B组近端临近节段活动度术前(8.20±1.13)°,末次随访(8.90±1.0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末次随访时,两组腰椎总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疗效明确,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生物学功能,并能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进展,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9.
王兴武  王勇 《广州医药》2000,31(4):19-20
为改善老年人脑室出血的治疗,对35离室出血的老年病人行脑室外引渡以加尿激酶灌注治疗,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实用、经济,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0.
患者,男,61岁,马车使役员。因左小腿挤伤,局部肿胀,疼痛二天入院。患者于1987年9月15日,其左小腿被汽车挤伤,当时皮肤仅有轻度损伤,但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于9月17日上午曾去某大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